首页 历史故事 清末新政的改革过程,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清末新政的改革过程,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时间:2022-08-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末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实质,而只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并不能满足人民对民主的要求。为了筹款,清政府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

文章简介: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清末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主要目的在于军事和经济的改良。

  思想主张:1.筹措军饷,训练新兵2.振兴商务,奖励实业3.废除科举,育才兴学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清末新政的性质:是披着资产阶级外壳的封建主义,还是皇帝一人之家天下,只是被动的在政治上与国际接触更多了.

  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兴起;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引入了资本主义的政府部门;培养了适应于新科学的人才

  清末新政的改革过程

  1901年2月6日《申报》1版《本馆接奉电音》:

  “……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着于论语……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难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祥悉奏议以闻……”

  1901年4月21日,慈禧太后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张刘二人联名三次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定出改革方向,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布《仿行立宪上谕》,预备立宪,原则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1906年9月3日《申报》2版《电传上谕》: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


  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臣民权利义务”9条,满篇“议院不许”干涉君主,臣民需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而且先后有《大清报律》等出台,伪立宪的嘴脸暴露无遗。

  签订了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这是清末新政的时代背景。

  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而清末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新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实质,而只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并不能满足人民对民主的要求。同时为了实行新政,清政府必须想方设法筹集经费,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劳苦大众生活更加贫困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为了筹款,清政府不得不向下摊派,这是清末新政经费的最主要来源。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帝国主义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加速扩张,民族危机空前深重,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也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最后形成并进一步深化。而且新政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因此新政不仅没有能够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反而适得其反,将其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真正的实质,即不了解自己实际上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和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列宁清末新政是“事与愿违”的正例,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反例。如果要我说出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我可以数列一些:a)处理国家大事需要长远眼光,认清形势,做与个人发展有关的决定时同样需要如此。不要因为它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就不去做。b)要学会顺应时势而变化。识时务者为俊杰,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会让自己走进死胡同,要敢于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