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末民初自然灾害对张掖经济的破坏和影响

清末民初自然灾害对张掖经济的破坏和影响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清末民初自然灾害对张掖经济的破坏和影响清末民初,河西地区连续发生干旱、霜冻、冰雹、大风、沙尘暴、地震等自然灾害,其中以旱灾发生次数最多,地震破坏性最大,受灾面积之广、灾情之严重都是罕见的。清末以来的灾情并未缓解,生产无力恢复,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四是加剧了张掖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第三节 清末民初自然灾害对张掖经济的破坏和影响

清末民初,河西地区连续发生干旱、霜冻、冰雹、大风、沙尘暴、地震等自然灾害,其中以旱灾发生次数最多,地震破坏性最大,受灾面积之广、灾情之严重都是罕见的。

一、旱灾

张掖位于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跨越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气候区。这里水汽缺乏,空气干燥,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降水不易形成。祁连山区虽有冰川积雪,但由于温差较大,形成夏季炎热,冬季酷寒。每到春季,气温回升缓慢,河水径流量明显不足,导致干旱气候恶性循环。民间素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之说。清末三年两头旱的情况在河西各地接连发生,史书中“春夏亢旱”、“连年荒歉”、“颗粒无收”、“赤地千里”的记载随处可见。

1907年至1909年,甘肃全省大旱,三年中出现了连续995天“旱魃为虐”的日子,以至于“不独无粮,且更无水”,“牛马自仆,人自相食”。

民国前20年间,河西地区仍然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清末以来的灾情并未缓解,生产无力恢复,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

1927年(民国十六年)至1929年(民国十八年)连续发生了三年罕见的特大旱灾。河西灾情最为严重。据记载,1927年全省“受灾达五十余县”1928年“全省五十余县空前大旱。自陇东以迄河西均春不能下种,夏又亢旱,寸草不生,禾稼全枯。实为甘肃空前罕见之奇灾,饥民蹄饥号寒,哀鸿遍野”。

就在广大人民生活濒临绝境之际,至今仍使老一辈人心有余悸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特大旱灾又发生了。

由于前二年旱情的严重,到这年夏收前,树皮、草根、麸皮、油渣均被食尽。“人相食,十室九空,妻离子散”,绝大多数牲畜因缺乏草料被饿死,所余也被饥民杀吃度荒。

二、民国年间河西的三次大地震

民国前20年间,河西地区灾难重重。特大旱灾、军阀混战已造成经济停滞、民不聊生的局面。从1920年至1932年的12年中河西地区又受到三次强烈地震的影响和危害。其中1927年的大地震破坏性最大,人员伤亡,牲畜损失、农田毁坏、房屋坍塌,水利设施以及一些古建筑被破坏的程度极为严重。

1920年(民国九年)12月16日18时30分,甘肃58县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震中在北纬36°、东经105°的海原、固原一带(当时属甘肃辖区),烈度为12度,震区面积2万平方公里,波及面积170万平方公里。

1927年5月23日5时40分,武威、古浪一带发生里氏7.75级强烈地震,震中在黄羊河与杂木河之间的祁连山区沈家窝铺至冬青顶一带,北纬36°75’,东经102°。地震发生时震动轻微,相隔40分钟后,来势凶猛,地声隆隆,天昏地暗,顷刻之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人喊畜叫。

据记载:地震中张掖县震倒房屋多间,死135人,压毙牲畜甚多;临泽县倒塌房屋千余间,死10余人,死牲畜250余头。

民国前20年间,河西地区连续发生的特大旱灾和破坏性地震,严重影响了近代张掖经济的开发,导致了社会的全面衰退。具体表现为:一是灾民大量死亡,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二是土地荒芜,粮食减产,生产生活资料遭受到严重损失和破坏。三是历代开发成就惨遭破坏,损失重大。四是加剧了张掖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