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会计教育与会计著作的发展

清末会计教育与会计著作的发展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人数虽少,能量却相当大,他们中的一些爱国志士,归国后大多成为管理中国实业和从事会计教育工作的骨干。这使得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初就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必要的舆论基础,明确了基本的思想导向。

四、清末会计教育与会计著作的发展

自光绪二十八年,我国订立高等学堂章程,以日本教育制度为模式,分设七科,才始有商务一科。在课程设置中,也始有“理财学”一门。同年,又颁行《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七科之中,商科列居第六。商科的主要课程分作六目,其中“簿记学”一目排列首位。然而,此时尚无会计(或簿记)专业课程。因此,在这一时期,中国会计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儒学正统教育思想的压抑和因抑商政策而产生的轻视会计思想的影响,中国会计教育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光绪三十一年废止科举制度后,赴国外留学者逐年增加,尤以赴日留学生为最多。在这些留日学生中,虽然绝大多数人是学习政治和师范专业的,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是专攻商科和会计的。他们人数虽少,能量却相当大,他们中的一些爱国志士,归国后大多成为管理中国实业和从事会计教育工作的骨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末年,仅有的两所经济专科学堂——银行学堂和江南高等商业学堂,为当时试行改良中式会计培养了几十名精通西式簿记的会计专门人才。这些精通西式簿记的人虽少,并不敷分配使用,但他们与从日本、美国留学归来的那一部分经济管理专门人才一起,后来大多成为推动中国会计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会计学教授。

由上述可见,在清末,随着以资产阶级新教育为形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体制的产生,中国会计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开端,尽管这种教育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还有相当的局限性,但是,由于一些爱国学者的努力,毕竟走上了一条“离经叛道”,立足于服务外交与实业的新路,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展。这种进步为中华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会计教育事业的进展创造了一些基本的条件。

此间,一批会计学术著作相继面世,其中尤值一提的是1905年由驻外使节蔡锡勇所著系统介绍西式簿记原理的《连环帐谱》一书,由湖北官书局正式出版,首开了专门出版中国会计学术著作的先河。此后,又有著名会计学者谢霖与孟森合作编纂的《银行簿记学》及孙德全所编《理财考镜》两书,分别于1907年和1910年先后出版。它们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为20世纪30年代“中式簿记”改良运动起到了摇旗呐喊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其为自唐宋时期所创立“四柱结算法”后已经沉寂了近千年的中国会计科学发展带来了一股和煦的春风,成为中西会计文化在20世纪进行全方位交流的起点,拉开了中国会计科学在20世纪得以快速发展的序幕。这使得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初就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必要的舆论基础,明确了基本的思想导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