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开启之年

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开启之年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提出,标志着甘肃文化产业走出传统的发展思路,从此走向转型跨越的新时期。日前甘肃省成立了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指标:预计2015年全省文化产值增加值将超过170亿元,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1—2012年: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开启之年

周小华

2011年到2012年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提出,标志着甘肃文化产业走出传统的发展思路,从此走向转型跨越的新时期。正如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说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繁荣,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民群众增收致富,而且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文明素质的提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团结协作、加大支持,主动为文化产业发展排忧解难、创造条件。他的话高度概括了甘肃为什么要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日前甘肃省成立了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指标:预计2015年全省文化产值增加值将超过170亿元,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5年全省资产百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预计约为1500家,从业人数约为33万人,2020年企业数约为2600家,从业人数将超90万人。

甘肃这种转型跨越的发展设计,不是凭空设想,是依据新的发展环境为基础条件;凭新的刚性发展措施来保障;靠多年来形成的实践经验来具体支撑。其具体依据是,

一、甘肃已形成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2011年初春伊始的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就已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工业强省、生态文明省,三省建设并举。文化大省建设的社会环境,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其发展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不论是高层决策,还是民众的建设热情都得到了空前的高涨。正如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在省市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研究政策经验,谋划推动转型跨越”研讨班做文化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专题讲座时指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建设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降低门槛、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改善服务水平、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强有力地推进甘肃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超常规发展的刚性保障措施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环境

2011年2月22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文化大省建设专题报告会上提出:文化大省、工业强省、生态文明省,三省建设并举。会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大省建设,把建设文化大省与建设工业强省、生态文明省摆上同等重要的位置,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三省”并重的发展战略,将文化大省建设推向跨越式发展的高速车道,使文化大省建设获得了新的社会发展环境。

2011年金秋,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繁荣的高度重视,甘肃省委省政府及时出台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制定了《中共甘肃省委关于支持甘肃文化大繁荣的贯彻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迎头赶上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来自《意见》的超常规发展信心及刚性保障措施

《意见》提出树立超常规、跨越式的文化产业信心,使人们转变了观念,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紧迫感,而《意见》中的具体指标和相关的优惠政策,真正使人们感觉到经济欠发达的甘肃高层领导发展文化产业的真实决心。

(1)制定省级文化产业扶持优惠政策。《意见》“关于完善文化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中指出:从2012年开始将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1亿元,以后逐年增加,到2015年达到2亿元,由省财政注资并吸纳社会资金设立甘肃省文化产业基金。2012年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从省级财政一年就增加了5倍。对财政收入很低的甘肃来说,以这样的决心保证投入,这是对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由认识提高,到实际保障支撑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2)引导市县建立文化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在省级财力保障的同时,《意见》还提出,“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这更意味着,对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更加重视,变为现在的要求各级均设立此项制度。如果年内有20%的市、县确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这就意味着,甘肃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止是比2011年增加5倍。这些发展资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是保证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迅速提高的主要措施。

2.来自《意见》的人才和优秀文化成果激励制度

关于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获取报酬的机制问题,甘肃多年来是持保守政策的。《意见》关于“健全人才和优秀文化成果激励政策”中指出:各类文化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将薪酬与责任、风险和业绩直接挂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管理人才、创作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这是甘肃这个比较保守的省份,首次提出对文化创作人才在文化产业领域里获取相应报酬的合规性阐释。这种文化人才、成果的价值重视对企业发展将是很大的促进。这是甘肃文化产业人才保障机制的创新,是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才激励制度。

3.来自《意见》的超常规发展速度设计

(1)增长速度的挑战。《意见》提出甘肃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速度,且增幅很大,的确具有超常规发展的速度设计。“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占GDP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个冒险的设计是在上述保障条件具备的条件下,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一次自我挑战。

(2)对组建上市企业的挑战。《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有3~5家文化企业上市,有2家文化企业实现资产和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5家超过50亿元。大企业不仅是文化产业走向支柱产业的重要基础,不仅具有品牌化发展的引领作用,而且可以辐射带动更多地方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支撑实体。制定这个目标,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难点挑战。

(二)打破常规的刚性支持创造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条件

甘肃的文化发展要走好转型跨越发展之路,将文化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政府对文化企业予以特殊政策扶持。在2012年初春全省文化产业大会上甘肃省副省长咸辉表示,文化产业领域可享受以下政府扶持,

1.在用地方面创造的优惠条件

“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文化产业企业、基地和园区,其用地可采用划拨、出让、租赁和无偿使用等政策优先支持。”这样可使企业及园区的使用场地的先期投入问题,由政府出面做了承担,甚至是无偿提供。发展文化企业及园区的风险在2012年再度化小,这无疑会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对企业注册资金的优惠条件

“对设立注册资本在5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经营主体,允许其注册资本在两年内分期到位。”50万元注册资金两年分期到位,即意味着经营权限在50万的情况下,可将一部分注册资金用于发展生产,然后边盈利边补齐注册资金。这是将金融扶持文化产业的措施启用于相关管理部门的做法,是真正为文化产业发展开绿灯的管理方式。

3.对文化资产进入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条件

“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文化产业,人才是资本的要素之一,但在甘肃多年来人力资本无法估价和上市交易,这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人才具备了文化创意,也可通过评估作股份投资,能占到注册资本的70%,这个政策将会助推文化创意人才大力开拓自身智力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这就是说一个文人有用武之地的春天从近年到来了。

4.政府给予的补贴机制

“对有一定经营场所,投资10万元以上,自2012年1月1日起连续经营达到3年,年平均用工8人以上个体文化经营户,由当地政府一次性给予3万元补贴。”这种补贴机制可促使一些经营者在选择项目时首选文化类项目。也可使文化产业方面的人员能提高就业机会。

上述文化产业的具体扶持政策可使经营者,承担的发展风险不断降低,可促使原来在文化领域观望者,打消了顾虑,依托政府扶持,进入发展领域。这是2012年甘肃文化产业跨域式发展的又一次刚性政策的支撑。这些转变,正印证了欧阳坚同志说的:说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创造性地制定更加优惠、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从省情实际出发,确定发展重点,明确发展任务,使配套政策更加具体、更有操作性。

(三)各地的实践活动推动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1.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增速达24%以上

甘肃文化系统重视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文化生产力。2011年以来,用足用活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借鉴借用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健全完善政策,努力推动全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目前,甘肃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机构数达到4902个,从业人员32615人,初步形成了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文物和艺术品业、图书报刊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动漫制作等行业。全省文化系统民营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占总数的37.3%,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为主,国有和民营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2012年1月预计2011年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总产出为26亿元,实现增加值16.2亿元,增速达24%以上。2.“文化兰州”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兰州市以扩大产业规模、拓展产业领域为方向,以文娱演艺、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动漫等行业为重点,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为依托,兰州市文化产业已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兰州市加大投入以夯实发展基础,首先加大了对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国有文化单位的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全市文化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运营,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建设,2008年以来,兰州市以1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撬动民间文化投资7.3亿元,所扶持的项目对丰富产业形态、壮大发展实力起到了明显作用。通过各类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2007年以来,累计吸引省外投资超过10亿元。

兰州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1年,兰州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6亿元,同比增长15.7%,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2.92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不断增加,已有近2万人从事文化服务业。据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11年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2亿元,增速达28%以上。与此同时,居民文化消费的增加,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2010年,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支出1243元,比去年增长4.5%,占消费性支出的11.37%。人们的审美情趣、娱乐休闲活动花样翻新,多元化、时尚化的消费格局逐步形成,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方式悄然兴起。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视频点播、彩信业务、电子商务等已步入寻常百姓生活圈,预示着兰州人文化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较大。兰州今年近4亿元力促文化产业发展。这些成绩都来自于科学谋划,来自于突出甘肃地域文化特点从发展规律出发制定的各项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3.定西重奖文化产业领军人才

2011至2012年以来,各市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主要任务之一,对文化产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给予荣誉鼓励,激励他们创新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以吸引更多的能人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诸如定西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在日前召开的定西市文化产业大会上,甘肃洮砚开发公司总经理赵成德被定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定西市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颁发奖牌一面、奖金10万元。赵成德多年来致力于发展洮砚文化艺术事业,依托岷县一带丰富的砚石资源,带领一批能工巧匠从事以洮砚加工为主的文化产业。在他的带领下,一部分贫困户靠加工洮砚脱贫致富,他创立的甘肃洮砚开发公司被命名为首批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经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他也成为定西市发展中国洮砚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在他的公司带动下,已发展洮砚加工专业村10多个、洮砚加工作坊20多个,培育了一批从事洮砚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人员,带动了当地和邻近县10个乡近万人脱贫致富。政府的重奖使社会对发展文化产业舆论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具备了导向作用。

二、甘肃已形成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机制

甘肃文化跨越式发展的机制是甘肃文化发展的核心。这表现在省委省政府最高决策层对文化发展转型跨越的重视,从自身抓起,从制度建设获得保障的工作思路。这个思路使得原来文化产业从单一的文化部门实施转变为社会大一统发展文化产业的机制。2012年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已走向全社会共同重视,上下均有约束和监督制度的新的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机制。

(一)文化产业的目标责任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

各级领导主抓文化产业发展,这些年仅仅在号召阶段,在2012已转变为一项可操作、可监控的制度。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特别强调,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党政一把手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

在2012年元月份召开的全省文化产业大会上,甘肃各市州及主要文化企业与甘肃省政府签订了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文化产业发展将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全省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会上强调,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抓好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动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开放发展、跨越发展。

连辑部长要求各地各单位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要落实好全省文化产业大会的各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现在将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进入各级领导的考核指标,这就意味着甘肃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正在摆脱从前的签约是摆设,是走过场的形式阶段。真正走向了真抓实干,求效益的跨域式发展阶段。

连辑同志还强调要把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到本地本部门整体引资的大盘子之中,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督查、统一考核。要党政齐抓共管,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招大商、大招商。这就是说以制定领导干部的责任制度确保招商引资,发展文化产业,这便是本年度管理制度上的一大转变。

(二)通过规划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运行机制

2011年是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走向科学谋划的重要年份。我省文化系统结合建设文化大省、戏剧大省要求,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甘南临夏民族民俗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已初见成效。针对我省文化产业结构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的现状,省文化系统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在对传统优势文化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不断创新,推进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艺术培训、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此推进我省文化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1.制定了未来五年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总目标

2011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改革是催生文化生产力的巨大动力。于5月份发布的《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五年甘肃省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即:到2015年,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增加值超过120亿元,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建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成果数量持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做到安全畅通、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监管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公民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甘肃精神不断传承和弘扬。

2.在规划中对甘肃文化特色高度重视

甘肃特色是建设甘肃文化大省的支柱。在2011年出台的《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甘肃精神为灵魂的甘肃文化特色的开掘尤为重视。规划实施的六大战略,即特色文化战略、项目带动战略、企业培育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品牌推广战略、人才兴文战略,把特色文化战略摆在首位。

《规划纲要》从加强社科理论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打造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构建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明确了未来五年要实施的各重点项目和工程的规划中,都提出了可操作性的甘肃特色文化项目。

诸如在《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其出版发行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业等都提出了具体开发甘肃文化特色的具体规划。如12个文化产业重大项目;15个文化产业发展园区;15个文化产业基地布局,全部为甘肃特色项目。此外,4个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除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工程建设之外,其余3项明确指明了甘肃文化特色的内容。

甘肃特色文化项目的大力启动,必将助推甘肃文化大省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凭借文化资源优势,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创意作用,发展文化大省的力量。这是《规划纲要》最显著的特色。

3.相关的规划对文化体制改革《规划纲要》的有力支撑

●《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兰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

文化体制改革,人才是关键,尤其是经济穷省能不能建成文化大省,人才要素更显得重要。所以,2011年在突出人才为第一要素的发展思路中,出炉了《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2020年甘肃省人才总量将达到248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将提高到11%。在此基础上还出台了《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1(2010—2020年)》、《兰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使以人才战略支撑的文化体制改革,有了具体的措施保障。

(三)通过园区管理强化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发展解决融资难问题

2011年省文化厅从全省文化产业协会会员单位中梳理出60家重点文化产业企业、基地(园区),作为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抓手,通过申报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国家动漫企业认定、组织参加文博会等方式,使更多的甘肃文化企业扩大影响力,增强竞争力。依托这些重点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效应的文化产业集群,增强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同时,针对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积极研究引进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投放甘肃的具体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甘肃文化产业在大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下,达到资源整合、形成产业规模的目的。

1.园区建设以重点项目为载体

2012年甘肃省将加快兰州创意文化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兰州市重点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聚集发展。目前,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基地1个,正在建设中、有规模的园区基地4个。同时,结合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文化品牌,依托黄河铁桥、黄河风情线、《大梦敦煌》、兰州太平鼓、黄河大水车以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榆中青城、永登连城等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推动金城关文化风情园、华夏人文始祖园、陇上历史名人园、黄河铁桥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发展水平。

刘伟平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今年全省重点工作及主要目标任务:加快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做好裕固、东乡、保安等特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地方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举办“中国敦煌文化艺术节”。

2.园区建设提升了文化惠民效益

文化惠民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专业化、集群化文化发展的重要领域,具有资源、信息共享,且能够吸引投融资支持的优势。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在支持园区延长产业链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11年修订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据此,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优先享受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财政资金对文化园区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文化产业园区可通过投资、担保、融资平台筹措资金来加大对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如嘉峪关、兰州、庆阳、天水等市也都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来加强对本地文化园区建设的财政投入。2012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方向就正如连辑部长说的:要在培育骨干企业、基地、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方面下功夫,实现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要在人才队伍、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尤其要努力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三、2011—2012年甘肃文化产业发展亮点

(一)旅游业收入超过300亿增长幅度排列全国第二首超全省GDP6%

中华文明八千年,地域风情三千里,这是甘肃旅游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2011年全省接待游客58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三分之一以上;旅游收入333亿元,同比增长40%。旅游是甘肃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也是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影响甘肃旅游形象的老大难问题是“如厕难,难如厕”。2008年起,各级政府启动标准化旅游厕所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建成1120座旅游厕所,对改变甘肃旅游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省旅游局日前发布最新统计数字表明,甘肃旅游业已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主要表现在:

1.首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单月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2011年,甘肃举办了首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首次单月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在旅游节带动下,全省宾馆入住率从平时四成猛增到九成以上,许多地方“一床难求”;精品剧目《丝路花雨》在甘肃大剧院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一个月的旅游节期间,就连全省汽车客运量也增加了四成。有关权威人士说,对众多相关产业来说,发展旅游业,就是发展自身。

2.旅游收入首次超过全省GDP6%

一年旅游接待5835万人次,意味着甘肃接待游客数量首次超过全省人口总数的两倍;333亿元,意味着旅游收入首次超过全省GDP6%。

3.一年发展速度是昔日20年的总和

来自省旅游局的统计资料显示,甘肃旅游年收入达到100亿元,用了20多年时间。从100亿元进入200亿元,用了3年时间。2011年,一年之内就从200亿元跨入300亿元。甘肃旅游收入的强劲增长,出乎全国业内人士预料。

4.今昔数据对比中重点景区确立的新目标

2007年前,单个景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还仅仅是个遥远的梦想。没想到,2011年,6个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新成立的敦煌、黄河三峡、麦积山三大景区公司在今昔对比中确立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把今年接待游客目标确定为200万人次。全省旅游业今年的发展目标更加有信心,计划确保接待游客7000万人次,力争7500万人次;确保旅游收入400亿元,力争450亿元。

5.全省旅游跨越式发展新目标

在2012年2月12日,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确定了2012年甘肃省旅游发展目标:旅游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21%。旅游新增就业2万人。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要达到7%。全省打造百个文化旅游精品景区。

6.2012年全省重点建设的景区更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2012年,甘肃省将重点建设一批全国知名大景区,打造百个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与宣传、文化、公航旅集团联合,积极打造景区实景演出,开发旅游演艺市场。兰州、敦煌等重点旅游城市和3个5A级景区,今年旅游旺季都将要有演艺场所和常态演出,其他城市和知名4A级景区也要逐步建设固定演艺场所。同时,实施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风情旅游线、先秦与古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线的重点项目。

(二)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引起高度重视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以高科技为手段,对文化产业内容进行必要的科技手段创意,才能使文化的艺术感染力更加增强,使内容更加入胜。但是高科技的投入则更需增加投入成本,所以,作为欠发达省份的甘肃,对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实践接纳,这些年显得谨小慎微,发展缓慢。在开启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2011年年末,终于认识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是不能忽视的问题,于是在兰州举行“科技支撑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拉开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序幕,组织了400余位专家学者献策甘肃文化发展。

在会上,专家认识到:“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链条都有科技主导、支撑的任务,包括生产、制作、营销,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搭建商务营销平台等等,这些我们都需要,但都没有做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为凝练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和目标定位,推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科技支撑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实践氛围,在论坛上,与会专家旁征博引,分别以《科技创新,建设文化大省的加速器》、《关于加快推动甘肃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思考》、《从〈读者〉看多元传媒下的人才问题》等为题,从各个方面充分阐释了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刻内涵和现实针对性,就其思路对策、战略重点等进行研讨。大家共同认识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甘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学术氛围提升,将有助于甘肃文化产业从传统生产加工,走向真正的文化创意时代。这是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喜人的发展趋势。

(三)高层领导深入一线调研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2011年至2012年,甘肃省委领导和宣传部分管文化产业的副部长多次深入市州和文化产业实体调研,了解问题,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先后来到平凉市的静宁县、崆峒区和市直文化单位,深入农业产业化、教育、文化、旅游基地,博物馆和社区,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谈,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化发展情况,并听取了平凉市工作汇报。连辑对平凉市四大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要做好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保护资源、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注重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化链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连辑部长还指出:文化产品的开发也要尽量避免同质化,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形成亮点,增加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内涵。这实际上是对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次现场辅导。这些深入实际的现场交流使文化企业真正领悟到跨越式发展的理念,比从报纸上媒体上看到的更具现实说服力。

2011年12月22日连辑部长在兰州市调研时强调,兰州市要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努力做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示范区、带动区和辐射区。连辑同志先后视察了兰州报业大厦、南特数码科技集团等地,实地体验了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民情流水线”工程,参观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等地,详细了解了兰州市文化传媒、数码动漫产业发展,基层社区工作和社会管理创新,农产品深加工和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等情况。

连辑同志在兰州市调研后说,作为中心城市,兰州应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的布局,通过产业多元化发展,降低对传统工业的依存度,特别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商贸物流业和文化、旅游等新型产业;要采取“腾笼换鸟”和梯度转移的办法,加快传统产业转移步伐,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中心带动作用。这种高层决策者深入基层,走进文化产业实体,发现具体问题,具体引导和解决的做法,是甘肃各级领导发展主抓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作风。因此这是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四、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2012年是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起步之年,一切尚处于探索之中,必定会出现种种困惑和问题。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主要存在对初步建立的诸如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等几个重大发展区域,发展制度不具体,项目目标规划不到位等问题。致使政府策划的文化产业重大发展区域仍停留在发展空间的理论言说阶段,没有开辟具体的重大项目做支撑。因此,需要重视解决如下问题。

(一)尽快组建各发展区域的专家队伍

不论是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还是关—天经济发展区、兰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首先需要组建与各自文化发展相关的专家队伍,分一、二、三层次,建立专家库。再细分文化经营类专家,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策划专家,文化项目融资专家等分类人才档案。由区域发展管理部门及时向他们提供需求信息,使这些专家能人尽其才,专门研究其发展领域的所需问题。避免从前开会时,才临时通知专家,不论是否精通此行业,只要是副教授以上职称,皆可被通知参会。来者往往长篇大论一番,内容空泛不着边际,然后一走了之。

跨越式发展需要更注重实效,而且是通过发展速度来保障实效。人才与项目结合最紧密的实效,其前提工作就是组建专业对口,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以保障在第一时间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制定需要的规划及实施方案,以保障在目标设计的时间内,产生实效。这是及时组建专家队伍的意义所在。

(二)尽快论证一批重大项目以支撑各发展区域

上述文化产业的几个发展区域,宣传了几年,但仍然是个发展的空间概念,缺乏明晰的发展目标。除《读者》外,再没有具体突出地域特色,具有在域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发展项目。因此需要组织专家团队策划论证、规划一批重大文化产业发展项目,然后招商引资,或是向国家层面提出申报项目。至少目前可让域外人看到这个发展区域都有哪些在建和论证的重大项目。这样才能尽快结束文化产业发展区域仍在空间上进行理论言说的阶段,进入以项目为支撑的跨越式发展时期。笔者认为,在政府文化产业管理机构的积极组织下,需要集中力量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1.重大文化创意项目突破

在推进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的同时,可以仿其结构在附近地域复制一份“中华文明源头创意园”,供游人参观、消费,可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提高该遗址的知名度,辐射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支撑“关—天”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发展项目。

2.开发视野突破

文化产业发展的开发视野是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走向高附加值的文化开发领域,我们可以开发黄河水域文化产业,提升水岸文化附加值,借鉴浙江绍兴市护城河水岸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带动水岸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这是目前拓展甘肃文化产业有前景、能迅速发展的领域。这样可支撑“兰白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区域。

3.认识上突破

应实施敦煌文化品牌大突破战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提升敦煌文化品牌的跨区域共享范围。对敦煌文化品牌的挖掘,可以站在世界发展的战略高度,组建“大敦煌文化发展区域”。打破现有敦煌市县级市行政区域界限,在大敦煌的视野下挖掘和开发敦煌文化品牌,让一些西域土特产品、其他产品也共享敦煌文化品牌资源优势。这样可支撑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发展项目。

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任重而道远,万里长征,才迈开了艰巨的第一步。我们在发展中需要以战略思维,预见甘肃文化大跨越式发展中将会遇见的矛盾,这些矛盾是: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高度统一的矛盾;濒危文化保护初期暂不能开发见效益的矛盾;文化产业化提速与文化保护措施失调的矛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出现的社会矛盾。只有有效预见矛盾并解决好发展中的矛盾,才能保障甘肃文化产业跨域式发展有序迈进,稳步发展。

作者: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