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甘肃提出特色建设文化大省后,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快。经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目前甘肃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已明显增强。到2010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2.08亿元,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26%。目前,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机构超过5000个,从业人员40000余人。2009年,甘肃的文化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_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大省建设

二、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甘肃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2002年,甘肃提出特色建设文化大省后,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快。在这十年里,不管在哪个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文化产业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目标,这说明甘肃的文化大省建设既符合文化建设发展的规律,又与全国各地建设文化大省的主要做法合拍。经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目前甘肃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已明显增强。但横向比较,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一)发展势头良好,总量不断扩大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74亿元,比2005年增长9.6%。2007年实现增加值36.13亿元,比2006年增长12.5%,2008年增加值超过40亿元。到2010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52.08亿元,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26%。其中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总产出20.9亿元,实现增加值15.2亿元。比2009年总产出16.8亿元,实现增加值13.3亿元,分别增长了24.41%和14.29%。2011年,甘肃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2亿元。2010年,甘肃新闻出版系统营业总额为46.5亿左右,广播电影电视系统为23亿左右,全省总营业额尚不足百亿元。文化产业自身的总量在不断扩大,但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目前,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机构超过5000个,从业人员40000余人。全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发展到5299个,从业人员达到18175人。

在广播电影电视领域,截至2007年底,甘肃全省拥有4座广播电台,84套节目,与有较全统计资料的1984年相比,增加了1座广播电台,79套节目。全省电视台节目达到104套,其中甘肃省级电视台由1984年的1套节目发展到2007年的6套节目,市县级从无到有,发展到98套节目。2007年全省广播电台日播音639.52小时,全年制作广播节目99464小时,比1984年日播音43.58小时增加了595.94小时,增长13.67倍。全省10座电视台平均每日播出9小时54分,比1984年的平均每日播出7小时34分多2小时20分;2007年全年制作电视节目63642小时,比1984年的129.95小时增长488.74倍。全省有线电视节目从无到有,有线电视入户率2007年达到26.47%。

广播电视覆盖率明显提高。实现了省台一套电视、三套广播节目上星,不但彻底解决了省内部分地方收不到省台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问题,而且还覆盖到省外和国外的部分地区,扩大了甘肃的影响。截至2007年底,全省拥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总功率695千瓦,分别比1984年增长50%和74.4%;广播发射台及转播台784座,总功率182.84千瓦,分别比1984年增长129.67倍和3.16倍;全省拥有电视发射台及转播台3205座,总功率为202.764千瓦,分别比1984年增长9.9倍和4.64倍。目前,甘肃已实施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了全省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乡、村的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任务,加上对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专项投资的不断投入,全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有了显著发展,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覆盖率。2007年末,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23%和91.5%,分别比1981年末提高54.83和53.5个百分点。

兰州电影制片厂在生产条件不足和经费紧张情况下,摄制出品了彩色遮幅立体声电影故事片《红流》、电影纪录片《新中国五十年文化艺术》、电影科教片《啤酒大麦》和电视连续剧《望子成龙》《神圣天职》等5部31集。其中,电影故事片《红流》分别获得第二届甘肃敦煌文艺奖一等奖和首届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6集戏曲电视连续剧《望子成龙》分别获得第19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戏曲电视剧三等奖、第三届西北五省电视剧“天马奖”、中篇电视剧三等奖、第七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中篇电视剧三等奖。全年城市电影票房收入2560万元,同比增长70.7%。

在新闻出版领域,1978年全省只有1家图书出版社,年出版图书286种,总印数为5040.7万册,到2009年全省已拥有9家出版社,年出版图书近2000种,总印数突破70000万册,全省图书和音像出版业年产值约4.5亿元,印刷业年产值约9亿元,从业人员3.3万人。省新华书店集团作为全省发行业的龙头企业,现有直属及各市州县新华书店97家,图书发行网点295个,员工2600余人。到2009年,总资产已达7亿元,年销售码洋16.6亿元。

音像出版实现了从规模数量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挖掘创作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丝路文化、敦煌文化、伏羲文化的优秀节目。采用高科技,编辑、录制、制作都采用了数字化技术,信号更清晰,色彩更艳丽,声音和画面更加生动感人。音像出版物载体也由过去的录音带、录像带等磁性记录时代跨入了CD、VCD激光数字化时代。音像制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产品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为庆祝建国50周年出版的光盘《甘肃舞台戏曲集粹》、为纪念发现敦煌藏经洞100周年出版的光盘《妙乐天姿》等。4集电视纪录片《西部的娃娃》获第三届全国国产优秀音像制品"双向奖"少儿类一等奖。在发行上,广泛地沟通与外界的联系,走出甘肃,走出西北,面向全国,采用修渠、建点、布网等方式和微机上网,实现了发行网络现代化,使年发行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2009年,甘肃全省广告经营单位从1979年的3家发展到1700余家,广告经营额达12.8亿元。

2009年,甘肃的文化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为3393.74万人,增长36.3%,实现旅游总收入192.77亿元,增长40.2%,这两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全省在建的旅游项目近368个,投资总额84.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44.55亿元,招商引资39.65亿元,到2009年底,已完成投资28.4亿元,完成投资额的33.7%。甘肃的旅游产品开发成效十分显著,在2009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甘肃一举夺得1项金奖和4项铜奖,并获“最佳组织奖”和“最佳展台奖”,是全国获得奖项最多的省之一,也是西北省区唯一获得金奖的省。目前,甘肃已与国内外10家旅行社签订了深度开发旅游市场的合作协议,意向投资旅游开发资金21.3亿元。与西北五省区签署了《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旅游市场开发的深度合作机制。

此外,甘肃的文化会展业与动漫业都已起步。

(二)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产业门类日趋齐全

目前,甘肃已初步形成了以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文物和艺术品业、图书报刊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传播影视业、广告业、文化会展业等行业为主的文化产业格局。以网络、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涌现,如网络游戏、动漫、数字电影等新兴文化产业起步发展。文化产业门类更加齐全,结构趋于合理,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三)品牌优势基本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在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进程中,甘肃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出了《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官鹅情歌》、《老柿子树》、《敦煌神女》、《大河情》、《敦煌韵》、《百合花开》、《苦乐村官》、《花儿与少年》等一批精品剧目。电视连续剧《大敦煌》、《黄河浪》和酒泉电视台的电视纪录片《大河西流》在央视播出,引起较大反响;大型主题歌舞《那山·那水·那云》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高奖项,白银市少儿艺术团获第十七届国际民间舞蹈节最高奖。《读者》杂志月发行量曾突破1000万份,居亚洲第一,被商务部树为全国知名文化品牌。在《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中,甘肃省的《读者》杂志社、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分别位列新闻出版类和文化艺术类名录中;在《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中,甘肃省的《读者》海外版、舞剧《大梦敦煌》双双有名。

(四)产业集群化趋势日渐明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5个,使甘肃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兰州市投资3亿元建设的金城关文化园,加大文化实体的引进工作力度,文化厅通过中国文化产业网等平台予以积极宣传,目前该园已有30多家文化实体入住;由甘肃现代集团投资改建的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投资5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文化企业引入工作,目前深圳中视点等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企业入园;酒泉市实际投资近2000万元的中美合资项目—酒泉市肃州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已经完成,二期工程正在规划论证中;协助敦煌市论证敦煌文化产业园项目,扶持省杂技团以杂技舞剧《敦煌神女》品牌入股,并筹集资金2500万元对原敦煌市影剧院进行改造成立飞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进入敦煌市文化产业园,积极将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为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为该企业争取到文化部文化产业发展300万元补助资金;庆阳市投资3亿元的香包城已经完成项目论证、规划和设计,进入征地阶段,天水汉唐陶瓷艺术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天水汉唐文化园”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大部分设施已投入使用。金城第一戏楼、飞天文化产业大厦、黄河剧场、庆阳香包产业群、甘南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敦煌文化产业园、天水市中华始祖文化园前期建设工程、定西市通渭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等初步建成或正在建成。这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为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提高竞争力,拉动全省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多元化投资格局初步形成,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

甘肃民营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据2010年统计,全省文化系统共有民营文化产业机构2200个(除国有、集体外的私营、联营、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等),占机构总数4902个的45%,文化系统民营文化企业从业人员1215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32615人的37.3%。民营资本开始大量进入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图书发行、网络文化、艺术品等产业领域。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活跃了文化市场,初步形成国有和民营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比如全省已有民营书业2100余家,从业人员30000余人,是国有书业从业人员的10倍,年销售码洋约8亿元。到2009年,甘肃已有民营影视制作机构23家。

外资进入甘肃省文化领域的势头也看好。全省各地民营文化企业在行业、产品、发展模式方面各有侧重点,呈现出多元并进的发展趋势。

(六)文化企业不断催生,项目建设步伐加快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甘肃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得到良好培育,政府职能得到很大的转变,由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办文化”转变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文化”,文化市场的准入门槛降低。近年来,加大了对敦煌文化产业园、天水汉唐文化产业园、甘肃艺百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基地、甘南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民俗文化产业园等开发项目的指导力度,多方协调为企业解决立项、融资、新产品研发、人才技术引进、项目合作等事宜。同时,继续重视项目库建设,不断筛选已有项目,征集新的项目,积极利用中国文化产业网、深圳、西部文博会等平台成熟一个推介一个。对已建成的“金城第一戏楼”,进行市场化运作。对飞天文化产业大厦的经营项目加大指导力度,尽快投入运营。加快黄河剧院工程进度,积极论证人民剧院、长征剧院的整体改造。依托这些硬件设施,推动产业项目在保证公益性、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逐步培育市场,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这些文化企业和项目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他们面向市场,面向浪费者,走出了一片文化创新的新天地。

(七)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完善

近年来,全省各地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2002年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03年下发了《甘肃省文化厅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见〉的实施意见》;2007年省委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印发〈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认定(暂行)办法〉的通知》;2008年省委宣传部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2009年,着手制定《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振兴规划》、《关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年,制定了《甘肃省“十二五”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各市州也根据自己的实际出台了一批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八)传播力和影响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2010年,甘肃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取得可喜成绩。培养推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出口品牌。《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甘肃纪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莫高印象”、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东方微笑”系列艺术品,深受澳大利亚、欧洲及东南亚等国外观众欢迎。甘肃的《读者》杂志社、天水汉唐公司和兰州大剧院的舞剧《大梦敦煌》被商务部、文化部等五部委确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全省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出口,在扩大甘肃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2年5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在香港举行的甘肃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甘肃共派发项目册千余册、《文化甘肃》光盘500多张、各类宣传印刷品上万件,通过这些方式,有力地宣传了甘肃文化,加深了外界对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和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了解。另外,在香港举办的甘肃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甘肃省委宣传部与大公报、香港国际经贸合作协会分别签订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进行文化产业项目开发合作的协议,这两个协议的签订为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标志着甘肃文化产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说明甘肃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九)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2009年,在兰州举行的第四届甘肃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魅力甘肃、文化甘肃、创意甘肃”为主题,全面展示了甘肃优秀的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产品,在项目签约式上,共有73个文化项目与甘肃顺利签约,总金额约为22.75亿元。

2012年5月18日至21日,甘肃组团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5月22日,在香港举行了甘肃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这两项活动是甘肃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甘肃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第八届文博会上,甘肃推出重点项目118个,计划总投资近890亿元;签订文化产业项目39个,总金额109亿元。其中,广电系统签约项目10个,投资总额4亿元;新闻出版系统签约项目2个,投资总额33亿元。14个市州中,兰州市签约的项目最多,为4个,投资总额最大,为22.8亿元。其他市州中签约最多的是定西市,签约项目4个;投资额最大的是武威市,总投资为6亿元。在这次文博会上,甘肃和吉林、河北、河南、湖南、新疆、云南、贵州等地一起进入了签约百亿元俱乐部,这也是甘肃自2006年参加深圳文博会以来签约金额首次超过百亿元大关,签约项目数和签约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在香港举行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和签约仪式上,甘肃又有6个项目签约,涉及资金23亿元。其中,意向性14.7亿元;实质性8.3亿元。

总体来看,甘肃的文化产业发展成就巨大,形势喜人。但横向比较,依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要按照国家的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建设文化大省,甘肃的文化产业必须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对此,甘肃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树立超常规、跨越式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复习思考题:

1.甘肃建设文化大省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请结合实际,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为什么说“打造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是甘肃文化大省建设的新定位和新举措?

4.为什么说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大省建设程度的直观显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