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

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促进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强大物质保障,宁波完全有能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文化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这一系列可观的数据切实说明,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较为坚实的创新支撑。
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_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

第二节 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优势基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宁波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除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外,宁波文化产业发展也具备了较为不错的优势条件。

(一)城市经济基础扎实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成本作为支撑,尤其是对于还处于薄弱阶段的宁波文化产业来说,更需要扶持。根据历年的统计指标,可以看出宁波的经济发展状况一直较好。

表4-3 部分年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img9

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宁波统计概览》。

从表4-3中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包括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以12%以上的年增长率递增,尤其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年增长率更是达到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率也高达17.8%。其中地区生产总值2011年宁波更是达到6010.48亿元,这是近5年来,宁波经济总量连续四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总体来说,在国民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基础上,社会的投资热情和消费热情也大为激发。这一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是促进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强大物质保障,宁波完全有能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文化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此外,活跃的民营经济是宁波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优势,宁波现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近50万家,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超过3000亿元。近几年,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兴趣渐浓,而且有了良好的开端。据市工商局统计,2011年1至10月,我市共新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181户,累计新设投资2.54亿元,较2010年新设分别增长18.3%和18.7%(2010年全年新设153户,注册资本2.14亿元),其中新增投资大多系民间资本。由此可见,民间资本介入文化产业领域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大。政府若能因势利导,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引导,就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宁波的文化产业建设中来。

(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宁波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提升任务艰巨,新兴文化产业亟待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创造和拥有更多发明专利,对于突破一些制约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意义重大而深远。对此,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实施以知识产权为基础的自主创新战略,大力引进科研院所,推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出台专利工作奖励政策,颁布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地方标准。同时不断加大投入,2011年,我市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升至1.8%。随着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近年来宁波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不断攀升,年专利授权量实现“多级跳”,2006年为6056件,2009年首次突破1万件,2011年更是取得显著进步,高达37342件。目前,宁波以占全省18.8%的经济总量,占了浙江省专利授权量的28.7%。在全省范围内比较,宁波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已超过杭州,双双跃居全省第一。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由2010年第4位跃居到第2位。各县(市)区表现同样不俗,据省知识产权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鄞州、慈溪、余姚包揽了全省专利授权量县(市)区前三席。这一系列可观的数据切实说明,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较为坚实的创新支撑。

(三)人文资源内涵丰富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样的历史人文资源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很多人感觉宁波城市形象不鲜明,但这绝不是因为宁波缺乏文化底蕴,而是恰恰在于宁波文化资源过于丰富多元。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这也恰是一种优势所在。宁波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保存了大量能够体现名城历史风貌特征的历史街区和文物古迹,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2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点单位总数名列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前列,浙江省第2位,计划单列市首位,其文化遗存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是少见的。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资源优势成为产业优势,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当代宁波特色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产业。如象山,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张德和、郑宝根、张秉益、陈春荣等名家字号命名的竹根雕高端产业场馆,拥有竹根雕工艺厂30余家,年产值破亿元。鄞州区的中国梁祝爱情节,也已经成为城市的品牌项目,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还倾力打造“东方爱情圣地”——中国梁祝爱情产业园区。宁波莱彼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三字经为题材,制作了52集三维动画剧——《三字经里的故事》,在央视少儿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此外,宁波也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毗邻上海、杭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和综合运输网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使宁波的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不仅受到文化大都市上海的辐射,而且将能极大地推动面向这一区域的文化产业合作,如组建跨地区、跨行业、多媒体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等,双向互惠的文化交流将带来新的机遇。

(四)文化产业发展初显成效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宁波文化产业在产业格局、产业集聚、产业特色等方面也有了较好的积累。

1.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化产业已从较为单一的文具制造、工艺美术、出版印刷等,发展到初步形成现代传媒、演艺、会展、创意、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一批现代文化产业群。虽然生产性的文化产业仍占主导地位,但是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也正在快速突起,成为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2.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几个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3家。文具制造业、会展业、节庆活动产业等走在全国前列,以贝发、广博、得力等民营文化企业为龙头的宁波文具业,年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宁波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具之都”。会展业方面,近几年会展活动数量不断提高,2008年为276个,2009年367个,2010年为486个,展出场馆面积也在不断扩大,2010年达到203万平方米,参展的城市和产品也不断增多丰富。总体上,全市会展业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节庆活动产业方面,成功打造了“海外宁波周”、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和宁波国际服装节、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中华慈孝文化节、中国河姆渡国际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品牌,提升了宁波的国际国内形象。

3.各县(市)区在区域特点和传统基础上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特色

如象山在象山影视城的基础上,建立以海岸旅游休闲为依托的开放性文化休闲基地,并在滨海休闲方面逐渐打造产业品牌;慈溪作为全国五大收藏热点地区之一,发展了古旧家具业为其文化产业亮点,成为蜚声国内外的古旧家具主要集散地之一;鄞州的动漫产业也在不断壮大,目前已建成国家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基地,启动建设迪趣产业园、软件动漫创意园,拥有注册资本超千万的软件企业54家。近年来,全区动漫游戏企业制作的一批优秀动漫作品频频在全国甚至海外亮相,共有15部动漫作品在省级以上电视台播出,其中中央级电视台播出的有6部。2011年1—9月,全区电视动画片制作备案总时长达10520分钟,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第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具备良好的现实条件,其中既有硬性要素的支撑,也有软性要素的支撑,同时也在实践上有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具有竞争性的优势产业,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全是可行的。

二、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分析

通过宁波文化产业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宁波文化产业的现实定位,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感。

(一)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纵向比较

2004年年底,宁波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随着“文化大市”及“文化强市”建设战略的相继实施和开展,我市文化产业不断成长壮大,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新的增长点。但总体上,无论是对比过去,还是展望未来,我市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从2004年发展至今,宁波文化产业的规模总量持续扩大,在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金融危机等相关因素影响,产业增长过程中也有较大波动。

表4-4 2005—2010年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img10

续表

img11

文中所涉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宁波市文化产业统计概览》。此处对宁波文化产业的数据分析,建立在与国家统计口径相统一的基础上,宁波历年统计均是照此要求,但2010年有所变化,既有按照旧有统计口径的数据,也有新的统计口径的数据。本文仍沿用原口径统计的数据,以使之更具对比性。根据宁波市新的统计口径,2010年宁波文化产业总产出为810.25亿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50.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85%。

从表4-4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从2004年到2007年,宁波文化产业一直维持着高速增长状态,但在2008年、2009年出现明显回落,2008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以及2009年的文化产业总产出增长率均是处于历史最低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回落到3.4%。这一现象的发生,表面原因是由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市外向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以外贸为主的文化用品制造业整体滑坡明显,直接导致了我市文化产业增速的大幅放缓;深层原因则是我市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所致:我市的优势文化产业还在于“文化制造”产业和销售业,但以内容产业、版权服务产业、创意产业为重点的“文化创造”产业发展还相对薄弱。前者更易受制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而后者则是可以抵御和消解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在经过一段曲折之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转变契机,积极作为,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明显趋好,取得了大幅增长,文化产业总产出的增幅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幅也表现不俗,接近了历史最高点。但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并没有出现增长,还是维持在较低水平,这说明相较于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发展而言,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相当有限,所起到的作用还比较微弱。

为了更好地促进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在多个重要文件中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定量性的规划。

表4-5 主要文件对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目标的定位

img12

衡量一个产业是否达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标准的一个最终依据,即是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根据国家及浙江省的文件精神,[2]我们认为宁波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15年应该是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按此要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至少应该定位在7%。根据“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预期定位,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要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10%,相应地,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应该达到700亿元,为达到这个目标,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最低是22.8%,如果按照旧有口径算,则是32.0%。而“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3.1%。要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以及预定的发展总量,常规的渐进式发展已经难以满足,宁波文化产业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

表4-6 “十二五”期间宁波文化产业发展预期    (单位:亿元)

img13

(二)宁波文化产业的横向比较

当前,国内许多城市纷纷从战略高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努力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综合考量城市属性、城市区域、城市规模、城市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上,我们有机地选择了杭州、青岛、深圳、南京等几个城市与宁波进行比较。

在文化产业增加值方面,宁波与青岛、南京、深圳、杭州[3]等地之间的比较如表4-7、图4-1。

表4-7 2005—2010年五地文化产业增加值比较     (单位:亿元)

img14

宁波数据主要来自于历年的文化产业统计概览,其他地方的数据主要源自各地的官方统计网站,下同。

img15

图4-1 2005—2010年五地文化产业增加值比较

从表4-7、图4-1中可以看出,在2005年,除深圳外,其他四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差别不是很大,其中宁波还略高于南京,但在2010年,差距明显拉大,宁波的增加值处于最低位。深圳、杭州已然是其中的佼佼者,远远领先于宁波。青岛的文化产业经过几年培育,其增加值也翻了两番左右,达436.3亿元,高于宁波2倍有余。而曾经落后于宁波的南京则在2009年成功实现了赶超,其增加值高于宁波10亿元左右,并在2010年进一步与宁波拉大了差距,高于宁波20亿元左右。

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方面,宁波与青岛、南京、深圳、杭州等地之间的比较如表4-8、图4-2。

表4-8 2005—2010年五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较    (单位:%)

img16

img17

图4-2 2005—2010年五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较

从表4-8、图4-2中可以看出,2008年是一个拐点性的年份,2005—2007年,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宁波也不例外,但不是最快的,相比较而言,杭州、南京更快一筹,但2008年以及2009年,宁波及深圳的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尤其是宁波,是发展最为缓慢的,深圳虽然发展速度降低,但是因其前几年的扎实积累,其总量规模仍然很高。与此同时,青岛、南京的发展速度虽然较之前几年有所趋缓,但是总体运作平稳,基本仍保持高位运作,没有出现大起大落。而杭州的起伏虽然明显,但总体发展态势仍然很好,虽然在发展速度上稍慢于青岛、南京,但显然快于深圳、宁波,其引领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在2010年,宁波的文化产业速度得到明显提升,但经过前两年的冲击,总体发展规模一时也难以赶上其他城市。因此,总体来说,宁波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在这五个城市中表现并不乐观。

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比重方面,宁波与青岛、南京、深圳、杭州等地之间的比较如表4-9、图4-3。

表4-9 2005—2010年五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比重 (单位:%)

img18

img19

图4-3 2005—2010年五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比重

从表4-9、图4-3中可以看出,宁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体处于3. 4%~4%之间,特别是2008—2010年三年间,均处于低位,明显落后于其他城市。青岛的比重除2007年稍降以外,都是在逐年走高,不仅一直高于宁波,而且还不断与宁波拉开了距离,在2005年,只比宁波高1.1%,到了2010年,已经高于宁波4.3%。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虽然起点较低,但持续增长,在2008年以前还一直低于宁波,但在2008年已经超过宁波,并且还在逐年与宁波拉开距离,至2010年,已经高于宁波0.5%。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为稳定,“十一五”期间一直处于6.5%~6.9%,早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经过统计口径的转换以及近几年的发展,不断得以提高。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宁波文化产业发展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居中下游水平,无论是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还是占GDP的比重都处于“洼地”状态。在“十二五”期间,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进一步突破,没有跨越式发展,那么,将会更加落后于这些城市。要实现对相关城市的赶超,宁波文化产业必须选择跨越式发展。

三、宁波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结构明显失衡

目前,生产性、实体性文化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服务性、原创性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迟缓和薄弱。文化服务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达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产业结构上的失衡并没有得到有效调整。从文化产业各层发展来看,实体经济型文化产业发展独具特色优势,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业最具实力,在创造增加值、吸纳从业人员和扩大资本规模等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但产业的文化内涵、创意特征不突出,关键技术缺乏,产业附加值不高,且受制于国际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服务性文化产业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宁波日报集团、宁波出版社、宁波广电集团等文化传媒出版企业虽然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激发了发展活力,但产业基础依然薄弱,所占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徘徊在21%左右;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旅游、演艺娱乐、各类设计等产业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其在整个产业中的总量规模及份额比重恰是最低的,尤其是2009年、2010年,已经跌至10%以下。可见,宁波远远没有形成以内容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

表4-10 2006—2010年宁波文化产业各层增加值构成比重   (单位:%)

img20

(二)文化产业之间协作配套程度较低

一条成熟的文化产业链需要以精细的分工协作为基础,应该有专门的策划顾问、专门的市场营销和调查、专门的形象包装、专门的投资融资、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但显然宁波还缺乏相应的机构来增强相互间的交流互动或提供相应的服务,文化产业各行业基本还处于单打独斗的开发初期,没有形成互动共赢的产业链。比如,鉴于我市工业发展情况,工业设计在我市有很大的市场开发空间,但是目前,企业缺乏专业的服务机构提供咨询与培训,当地没有专门的实习基地及实战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场所,难以满足企业设计研发的需要。工业设计公司也缺乏专业的服务机构提供业务信息和良好的法律环境,没有信息交流平台和产权保护通道。[4]从这个角度而言,没有这样的组织结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非常困难的。再如,目前我市的文艺创作、表演、电视制作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相互之间配合少,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此外,我市文化制造业尽管量大面广,但仍缺乏区域特色,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小,专业分工不明显,没有真正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根本无法产生规模效应。

(三)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之一为原创性,因此,文化产业与知识含量比较低的传统种植业、传统养殖业、低端服务业等相比,更依赖于内在的创新活力,也就更依赖于高素质的人才。目前,宁波的文化创意产业最缺乏一批善于市场经营和管理的人才、缺乏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代理人,缺乏文化创意型与科技型人才。由宁波人事局和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联合完成的调研课题——“宁波紧缺人才指数”排出30个重点行业的紧缺度,其中排名首位的就是文体行业。[5]有资料显示,在宁波市工业设计行业内,设计企业仅10余家,设计师总共不超过1000人,像方太、先锋、卓力、华裕等大企业,也只有3~6名设计师从事工业设计,而更多的设计项目都寻求外地公司来完成,导致每年60亿元左右的费用外流到上海、杭州等地。[6]由此说明文化产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我市文化产业上游原创不足,中游生产环节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下游营销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人才缺乏且结构不合理,因而导致大部分文化企业还处于粗放经营、外围经营、低效益经营状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狭小。

(四)管理体制与政策措施不到位

当前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融通第一、二、三产业,需要集聚行业优势、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的强力扶持,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促进合力。但是,当前体制创新与政策措施还不到位:从管理体制上而言,现有管理体制存在明显不适应,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不清等显著问题,以至于区域整合能力和统一协调能力不强,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品牌资源不能充分有效配置,还存在事实上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现象,背离市场经济原则和运行规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从政策措施而言,产业政策不完善,扶持促进机制不健全。有些政策过于原则性,缺乏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也没有及时到位。在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

(五)文化消费状态低迷

文化消费水平反映的是文化产业服务于社会的情况,这是评价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2008年,我市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但“十一五”期间市区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一直在15.1%~16.5%区间内上下徘徊,农村居民的上下区间为9.6%~11.9%,并且相对来说,2008年以后的消费比重还略有下降,说明文化消费的支出更少了(见表4-11)。同时在消费结构上,也并不合理。当前我市的文化消费结构主要分为文化娱乐型消费和文化教育型消费,两者在文化消费中的比重旗鼓相当,如2010年宁波城市居民3089元的文化消费就包含了1524元的文化教育支出,约占一半。而前者是文化消费的核心部分,对于教育消费,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列入文化消费范畴。总体来说,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低迷,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激发。同时,宁波是一个纺织、服装、家电、文具、机械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十分发达的地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及附加值、提升产业的文化知识密集度的市场需求巨大。但目前我市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需求。

表4-11 2006—2010年宁波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人均总消费支出比重

(单位:%)

img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