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工业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

甘肃省工业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群众就业的主要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由国家投资在甘肃建设的16项重点工程项目,对改变甘肃落后的工业现状,推动甘肃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甘肃发展的实践过程看,特别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形势。

工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群众就业的主要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甘肃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提出了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要求。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从量的方面说,就是经济增长速度至少要达到12%以上;从质的方面说,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跨越一些重要门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这样一个总目标,只有充分发挥工业主力军作用,率先推进工业跨越发展,才能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甘肃工业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

(一)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甘肃工业发展的历史很长,但真正形成对甘肃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工业体系,则是在“一五”、“二五”、“三线”建设时期。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着重进行了以“156项”工程项目为主体的工业建设。甘肃是“一五”计划国家建设的重点地区,“156项”中就有8项建在甘肃境内,加之与其配套的、限额以上的以及国防军工企业共16项。由国家投资在甘肃建设的16项重点工程项目,对改变甘肃落后的工业现状,推动甘肃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搭建起了甘肃现代工业的框架,使甘肃成为一个拥有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有色金属、国防军工等产业的重工业省份。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甘肃已成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大省。

工业对甘肃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从甘肃发展的实践过程看,特别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形势。

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大幅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加强,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发展。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2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4.4%(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21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54倍,年平均增长2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20%,比“十五”末提高74个百分点。2011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8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五大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95亿元,同比增长16.3%,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7.6%。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16.7,同比提高17.3个百分点;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32.25%。

表1 工业发展状况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效明显。石化、有色、冶金、电力、食品五大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企业改制和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144户企业基本完成破产重组任务,省属国有工业企业初步实现产权多元化,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普遍增强。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户数和实现利税分别增长14.66%和1.68倍,私营企业数量增长近九成。

技术进步明显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学研结合成效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明显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检测手段显著提升。有色、钢铁、电解铝、石化、建材等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跃居国内先进行列,电解铝基本实现预焙化、大型化,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达到70%。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已达113户,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55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7项,国际先进水平的87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59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22项。风电设备、节能换热设备、农副产品、塑料建材、包装产品等5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全部开工建设。

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逐年大幅减少,废弃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以年均6%的能耗增速支持了11%的经济增长。与2005年相比,万元GDP能耗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连续五年降幅保持在7%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9.13%。

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光缆总长度达到20.96万公里,宽带网络覆盖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和99%的乡镇,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91.6万门,宽带交换机端口容量达到136万个,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800多万门。全省重点企业90%建立了内部网,80%实现了办公自动化,50%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上的应用日益普及。

工业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一方面,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工业同农业的联系更加密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广泛运用到农业领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工业发展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围绕工业的发展,研发、设计、营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随之兴起,大大拓宽了服务业发展的领域。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

近几年,甘肃城镇化水平每年都提高一个百分点。特别是在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拉动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转移就业的趋势,非农产业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多年的发展,甘肃工业已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甘肃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优势,有优越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资源优势,还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国家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出台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了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涵盖甘肃工业产业的各个方面。国家还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甘肃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具有比较优势。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并且积极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经济区以及藏族群众聚居区、革命老区等加快发展。2011年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扶持和推进甘肃省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意见》支持甘肃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要求立足现有产业体系和比较优势,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着力点,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全面增强工业整体实力。这些政策措施为甘肃工业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持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推进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通过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和“十一五”的发展,甘肃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工业结构仍不合理。尽管甘肃在调整优化结构上取得较大进展,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甘肃传统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新兴消费品、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国有工业比重较大,民营工业比重较小;初级、低端产品比重较大,技术含量高、具有竞争力产品比重较小。这样的工业结构,不仅严重影响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而且严重损害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已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因素。此外,由于轻工业和重工业内部加工工业发展水平低、工艺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以及原材料产品结构和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错位。一方面,大部分原材料输往区外;另一方面,加工工业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又从区外输入,无法通过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来促进区内产业关联群的形成与发展。

表2 轻、重工业增加值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甘肃企业管理基础较差,管理水平提高较慢,管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目前,只有少数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多数企业管理基础仍很薄弱。相当部分企业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效率不高。许多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缺乏,不少企业仍然沿用“经验管理”方式。

产业集聚水平低。甘肃工业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和交通沿线,辐射能力差,不利于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甘肃工业基本上是靠国家投资、依赖区外要素推动形成的,而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产业区内企业之间既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基于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

资金供给紧缺。近年来,虽然投资市场需求驱动增强,但投资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投资效果系数持续下降,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主导力量偏移,就业压力矛盾仍较突出,致使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从投资结构来看,一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监管的强化,银行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增强,放贷行为变得更加谨慎;二是在现有的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新的增长点又没有形成,企业普遍感到难以找到较好收益的投资项目,投资信心不足。

二、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任务

甘肃工业现实跨越式发展,既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历史机遇,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在正确把握省情的基础上,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科技创新为支撑,节能减排为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为动力,壮大工业实力和提高竞争力为基本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甘肃工业是依托资源开发起步的,形成了以石化、有色、冶金、能源为主的工业体系,甘肃因此也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另一方面,这些工业多数都是“两高一资”型产业,资源依赖程度高,环境压力大,发展难以持续。“十五”以来,围绕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重点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煤炭等行业实施了一批重大技改项目,使支柱产业形成了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产能迅速扩张、能耗污染降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良好发展局面。但是,这些传统产业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发展方式相对粗放。

未来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研发、创新与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投入专项资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体制和组织结构创新,其中包括加快传统产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退出,鼓励和促进传统产业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企业研发和创新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国家重大项目技术研发和创新;以研发设计与产业效益有效衔接为准则,支持产业孵化器等自主创新的平台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推进甘肃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

(二)加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和决定性因素。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发挥甘肃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较好、技术力量较强的优势,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甘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甘肃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技术人才等方面有许多比较优势,应当综合运用这些有利条件,以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为基础,乘势加快培育新能源、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河西新能源和陇东煤电化基地建设,加快风电、光伏发电、核能及核燃料等清洁能源开发,大力推进煤电化、煤电铝、石油化工一体化发展,配套发展调峰电源、新型储能、现代高载能等产业。同时,建立甘肃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一批风险投资机构,引导一批境外和发达地区的风险投资机构到甘肃拓展风险投资业务。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

积极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扶持政策,制定一系列新兴产业税收减免政策,加速培育和发展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

甘肃是一个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的种类和储量非常丰富。截至目前,全省已查明储量矿种110种,其中10个矿种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34个矿种居全国前五位,60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矿产资源储备综合排名全国第五位。甘肃省应大力发展以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电石多晶硅、建材等现代高载能产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甘肃能源优势明显,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用电成本较低,“十二五”全省规划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500万千瓦,电力能源产业综合优势仍将大幅度提升。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是最大程度就地消纳省内富余电力,变能源输出为产品输出,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指出,“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并允许“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主动承接技术水平先进的现代高载能产业转移,积极布局现代高载能项目。积极依托陇东传统能源基地和河西新能源基地,大规模引进有色、冶金和新型建材等大企业、大项目,扩大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等企业产能,尽快建成陇东、河西两大现代高载能产业基地。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甘肃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对冶金、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装备制造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体系,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建立、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和危险废物的无害化的回收再利用与安全处置体系,实现废物的合理处置。通过对资源的反复循环利用,形成工业生态链网,促使各企业采用清洁生产。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浪费资源的行为,把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变成公民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让循环经济的思想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加强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延长产业链的链接技术等的研发,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政府以及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给开展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

(五)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制定科技规划,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选择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管理理念,开发更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形成自主的核心竞争力。淘汰或兼并一些规模小、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重点扶持规模较大、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促使甘肃资源深加工企业向集约化方面发展。加大对资源产品深加工技术装备的投资力度,充分利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中介组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提高资源型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确立甘肃资源性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以产品为纽带,以资源精深加工为依托,加快发展与之配套的辅助性专业化部门、协作配套部门和服务性部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性产品的附加值。按照产业链延伸的规律确定产业分工及布局,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导向,分类指导推进,利用市场机制引导配套企业加强专业化,促进产品深加工,制造更多的终极产品。把企业产业链延伸战略与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统一起来,按照甘肃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企业进入的新产业,做到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协调发展。推进甘肃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的金融和财政扶持力度。

(六)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对接合作,着力培育大企业集团

甘肃是一个资源大省,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储量较为丰富。同时,甘肃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雄厚。我们应通过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对接合作,充分挖掘和发挥好甘肃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等方面比较优势,并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合作发展是国内外大企业实现规模扩张、迅速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目前,甘肃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管理相对粗放,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整体竞争力较弱。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的对接合作,走合作发展的路子,能迅速扩大甘肃工业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我们应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结构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企业加大战略重组实现做强做大。支持国有企业之间相互交叉持股或引进民营、海外战略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支持省级以上国有企业剥离非经营资产、实施辅业改制和精干主体。对大企业集团实施能源、资金、运输、项目、土地、政策等方面的“直通车”服务。在规定时限内协调解决其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指导。组织专家队伍开展对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战略咨询,推动大企业集团在发展方向、市场战略、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战略创新。把推进工业品牌建设作为落实“工业跨越发展”战略的一个新抓手。

适应市场竞争高级化特点,努力建设企业、产业和区域品牌,提高工业品市场份额和附加值,把甘肃建设成工业品牌大省。同时,又要积极营造环境,形成有利于“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完善以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分工体系。

(七)以园区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在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的条件下,二者的互动集中体现在园区建设上。甘肃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在广大的农村,不少地方缺乏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按照产业入园、要素聚集的思路,应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工业园区,并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目前,甘肃省有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开发区31个。其中,兰州市重点培育的工业园区是“六区七基地”[1]。这些园区的建设,为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总体而言,规划起点不高、功能配套不强、产业定位不清、投资强度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适应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特别要加强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园区建设,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努力把园区培育成为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城市扩张的推进器。通过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以引进、扶持重点项目为突破口,最终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规模。抓住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及其产业链这一中心环节,从推进专业化分工、培育企业集团和培育中小企业、加强企业协作、完善地方创新体系、创新市场组织、创立区域品牌等方面入手,发展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甘肃工业经济。依托产业集群吸引外来产业的转移和外来要素的进入,实现全国生产体系和甘肃生产体系的有效对接,有效促进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建立产业联盟与产业组织,根据技术与产品的内在联系,在布局上统筹安排,在新兴产业发展中要注意发挥产业集聚与产业链的延伸效应,建设产业协作机制与企业间的合作联盟,促进共同发展。大力建设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核心企业、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的发展,通过对点轴系统和增长极的开发建设,构筑多层次结构,贯通城乡的产业网络带,以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与资源及基础设施最佳空间组合。

三、正确处理工业跨越式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一)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系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度的发展,要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达到目标,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而且也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即它不是全面、平行地推进,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最终取得全面性突破,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但是跨越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理论前提,跨越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能违背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这些科学发展的基本内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落实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实践中。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改善产业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跨越式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的引领下,并为其做出科学预测、科学决策,以保障跨越式发展得以实现。

(二)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甘肃是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甘肃又是全国生态最差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生态屏障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都经过甘肃境内。而且,甘肃气候类型多样,省内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工业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路子。正确处理好工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甘肃在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战略中坚持的原则。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甘肃在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三种基本的生产要素中,前两者都较为丰富,唯独资本最为稀缺。要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资本是不可或缺的,依赖市场配置资本对甘肃是不可能的,应主要依靠国家大规模投资。同时,市场不能克服甘肃工业经济中深层次的结构刚性问题,所以政府在工业跨越式发展中仍然起主导作用。但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表明:在市场制度范围内,明智合理地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适宜边界,是经济稳定运行和长期增长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将市场和政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构市场主体有机运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相机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活动的界限应在市场失灵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克服垄断,消除外部性,促进社会公平。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去行事,包揽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完全排斥了市场的作用。省委、省政府要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原则,统筹使用经济、法律和政策手段,加强对工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和提升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推进甘肃工业跨越发展。

(四)工业跨越式发展与三产协同发展的关系

推进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不单纯是个发展工业经济的问题,同时也伴随着与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工业部门转移相适应的整个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要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工业部门聚集,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尤其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因为在一个农业停滞的二元经济中,农业的剩余劳动是不可能完全转移到现代非农业部门的。要顺利实现二元经济转换,实现工业化,必须保持农业生产率和工业生产率同步增长[2]

四、推进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培育多元投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

对甘肃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解决项目和资金的问题,必须顺应资本流动的大趋势,最大限度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和培育多元投资主体。

利用甘肃独特的资源优势、技术和市场优势、国有资产比重大的优势、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努力引进更多的投资主体,扩大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兼并和联合重组,采取股权转让、产权置换、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全国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在甘肃投资。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继续推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引导优势企业、优良资产、优秀人才向上市企业集中,把上市公司培育成为吸纳资金的重要平台。要着力寻找差异化道路,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服务,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推出革新措施,有效弥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足,建立促进甘肃工业跨越发展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集中国家各类资金和各级政府的有限资金,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和实施工业重大项目和工程。

(二)加强科技对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支撑

科技创新是甘肃工业跨越发展的中心环节,是调整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突出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色优势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从甘肃工业经济发展需求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十二五”

时期,甘肃科技工作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使科技创新在调整工业结构、支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三)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组织管理是推动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手段和措施。要切实解放思想,革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府各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协调、统筹管理是促进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省工业强省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推进工业跨越发展职能,认真抓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和考核奖惩等工作;要全面分析面临的形势,适时出台重大政策措施,及时解决重大问题;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监督考核、统计报告、联系协调等制度,逐步实现推进工业跨越发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及相应的重大建设项目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业。

(四)全面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软环境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针对甘肃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和舆论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认真进行整治,着力解决政策不配套与难落实、政府服务质量差与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要坚决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打击制假售假等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凡经营性的土地出让、建设项目发包、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必须实行公开招标、投标或拍卖。整合信用资源,逐步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和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及时公布企业信用情况,使企业因守信而受益、因失信而受损,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解决人才配置不合理,用人机制不活,企业引不进人、留不住人以及高技能工人缺乏等问题。把企业软环境建设同行政监察、纠风工作结合起来,抓好制度建设,着力构建软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职能监督部门的作用,围绕软环境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难点,加强督查,严肃查处干扰软环境建设的行为。

(五)深入研究和用好国家政策

2009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为甘肃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这些政策含金量高,针对性强,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国家支持的导向和重点,找准甘肃工业发展所需与中央政策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用好政策。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扩大需求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方向,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把中央要求与甘肃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使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切实成为促进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六)加快工业发展所需人才队伍的建设

工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应当高度重视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努力造就一批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业联盟,通过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培养引进具有创新能力、能够破解技术难题、突破发展瓶颈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变户籍管理为身份管理,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针对甘肃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重点产业调整省内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加快培养所需人才。

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做好岗前培训,培养大批技术工人和高级技工,以适应工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要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灵活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执笔人:张广裕

[1] 六区”指国家确认的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确认的兰州连海经济开发区、兰州和平开发区、兰州市城关区九州经济开发区和西固新城工业园;“七基地”指西固石化科技产业基地、兰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盐场堡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皋兰三川口橡塑产业基地、榆中金崖钢铁冶炼加工基地7个产业基地。

[2] 费景汉和拉尼斯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用一种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问题,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农业的萎缩会制约二元经济转换的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