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证机制对质量的调节

认证机制对质量的调节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鉴定基本质量水平认证是经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机构,根据专业化的认证标准和规范化的认证程序,对某一高等院校或专业作出是否获得“鉴定通过”的认定,它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调节作用首先体现在判定某一高等院校或专业的教育质量水平,对其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鉴定。通过认证机制,使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的办学实体被排除在获得信任和“鉴定通过”的行列之外,从而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水平。
认证机制对质量的调节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认证机制作为社会评价机制中最规范、最权威的一种模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鉴定基本质量水平

认证是经认可的第三方权威机构,根据专业化的认证标准和规范化的认证程序,对某一高等院校或专业作出是否获得“鉴定通过”的认定,它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调节作用首先体现在判定某一高等院校或专业的教育质量水平,对其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鉴定。通过鉴定的院校或专业,表明其教育活动具备基本的质量水平,能够获得基本信任,进而才有资格进入教育市场参与竞争。公众相信,只有那些达到最基本质量要求的教育机构才能通过认证,这样的教育机构才能成为学生入学、得到教育捐助和纳税人支持的选择对象;未通过则表明其质量水平还达不到基本的质量要求,教育活动不能获得信任。因此,认证机制实际上起到了制订教育市场准入标准和鉴别教育机构是否具备基本质量要求的作用。通过认证机制,使达不到基本质量要求的办学实体被排除在获得信任和“鉴定通过”的行列之外,从而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水平。

(二)诊断教育质量问题

认证的目的不仅在于判定院校或专业的质量合格与否,还在于诊断高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而服务于学校的质量改进。认证过程如同看病就医一样,是一个诊断过程,只有经过科学的诊断,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认证过程中既有学校自评,也有专家评价。对于教育机构来说,这两种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有利于找出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认证过程主要是外部专家的权威专业诊断过程。参与认证的都是有经验的教育专家和相关人士,即便是首次参加认证工作的相关人员也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评估培训,具备相关评价专门知识和能力。他们如同训练有素的医生,在认证过程中利用观察、问卷、测验、座谈等手段,搜集被评价学校的有关资料并进行科学分析,根据评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诊断出教育活动中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哪些地方存在着问题,原因何在,再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三)推进质量持续改进

质量是一个持续提高的过程,质量保障活动具有连续性,即追求质量的不断改进,而不是按标准进行的质量控制,标准达到即完成质量保障活动。质量认证作为质量保障的重要机制,不是一次通过就可一劳永逸。没有通过的需要查找原因,改进完善再申请鉴定通过;通过了的也需要持续的质量提高和改进,因为,无论被认证学校或专业的质量处于什么水平,都存在质量改进的空间。美国的院校认证是一个周期性和持续性的过程,认证的有效期一般是10年,但基本认证的有效期只有两年。对于基本认证的学校,评估小组会提供改进意见,学校必须对改进意见作出回应,并就具体改进措施提供执行报告。而延期认证的学校需要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然后再由审评组进行实地认证。[28]专业认证的有效期一般为5年。认证专业每年还需要向认证机构提供一份自我评估报告。[29]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为适应高等教育质量形势需要,从2003年开始采用新的评估院校审查方法,确定所有英国高等院校从2006年起六年循环一次。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需要通过合格评估,而已经通过了合格评估的本科院校,还需要接受五年一次的随机性质量评估。这样的认证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保证高校质量保障活动的持续推进,也是规范化的认证机制在质量保障方面区别于评议机制和排行机制的重要特点之一。做出认证决策并不是认证机制运行的最后结果,保证院校和专业的办学质量,并为质量的持续改进服务才是认证的最终目的和核心理念,是认证机构制定认证标准,开展认证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注释】

[1]陈新汉.社会评价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45.

[2]孟宣廷,袁永红.论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估[J].理工高教研究,2005,(6):19.

[3]陶西平.教育评价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5.

[4]王景英.略谈对教育的社会评价的理解[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5):23.

[5]王屯.符号资本在大学社会评价中的作用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28.

[6]李守福.论大学的社会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3,(5):5.

[7]肖新发.评价要素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523-528.

[8]连燕华,马晓光.评价要素系统结构分析及模型的建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4):17-20.

[9]文庭孝.科学评价系统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66-69.

[10]周光礼.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中国的问题与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12,(2):10-14.

[11]赵婷婷,张彦通.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38-45.

[12]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316.

[13]构建管办评各安其位的共治格局——三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1-17(2).

[14]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个性向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71.

[15]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5.

[16]马廷奇.大学利益相关者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16.

[17]乐国林.考生、家长心目中的大学评价——以天津市高考志愿填报情况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9.

[18]马陆亭.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2,(1):43.

[19]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新华文摘,2007,(3):26-30.

[20]林晓晴,程莹,刘念才.国际大学排名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世界教育信息,2007,(11):22-24.

[21]刘珵,蒋凯.全球大学排名: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市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107-112.

[22]根据相关大学排行指标体系及权重整理。

[23](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藤大春,藤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24]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8.

[25]彭江.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历史发展、系统机构及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2,(2):90-95.

[26]B.Clark and N.Guy.The Encyclopedia of Higher Education Vol.2:Analytical Perspective[M].Oxford:Pergamon Press,1992:305.

[27]王建成.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9.

[28](美)万毅平.美国的高校认证与教育评估[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25-30.

[29]游柱然,姚利民,蒋家琼.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特点、争议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5):18-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