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网络监督机制对质量的调节

现代网络监督机制对质量的调节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事务是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运作有知情权。现代网络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信息公开,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事务知情的需要。[36]现代网络为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公众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现代网络把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权力交给人民,汇集民意迅速,反映问题尖锐,实现了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
现代网络监督机制对质量的调节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舆论监督一种新的媒介,兼容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并且借助其技术优势消除了传统媒体信息交流的障碍,打破了身份、社会地位、生活领域间的界限,信息扩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35]随着社会发展和网络技术水平的日益成熟,网络的运用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现代网络舆论监督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推进质量信息公开

知情权的原意是指公民享有通过新闻传媒等多种途径了解或知晓政府工作的法定权利。现代社会里,对社会公共事务及其活动知晓的权利也是公民重要的知情权。高等教育事务是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运作有知情权。现代网络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信息公开,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事务知情的需要。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发布高等教育相关信息。各高校也都已建立起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这一平台向外发布相关信息,实现自己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对外承诺,帮助社会大众熟悉和了解学校内部运行情况及质量状态。此外,各大主流网络媒体亦有自己的教育版块,及时更新报道高等教育事件和新闻。所有这些,从公开、知情,再到评论、监督,通过现代网络推进了高等教育质量信息公开,保障了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事务的广泛参与,强化了高校民主监督的力度。

(二)表达公众质量观点

在人权谱系中,自由居于核心地位,倘若没有表达自由,那么人的一切精神自由将无从谈起。自由的思想和意志只有通过一定的渠道表达出来,才具有现实意义。[36]现代网络为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公众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公众借助这个平台发表言论,提出意见和建议,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形成普遍的社会舆论压力,达到舆论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目前,通过网络表达网民观点的形式很多。例如,网络贴吧和论坛的发帖和跟帖,网民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后,在新闻的评论栏中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再如,博客起初主要是社会公众人物、专家学者、娱乐明星等发表言论的平台。随着网络的发展,普通公民开始通过写博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意见和看法,吸引其他网民的关注和交流互动。此外,一些网络媒体或个人通过征集网络签名的形式来寻求其他网民的支持,以获得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以此来影响某一事件的发展。这也是近年来网民表达观点、开展舆论监督的新形式。以上这些,都是现代网络带给人们自由表达的便利。尽管因为身份、文化背景、民族、区域等不同,公民发表自己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观点和看法时,难以有统一的意见,甚至有些还会带有非理性的情绪色彩,但都是他们关于教育质量观点的自由公开表达。

(三)影响高等学校质量管理

高等学校是专门的学术组织,保持高校的独立和纯洁,是高校作为传播高深知识专门场所的组织特性所决定的。然而,现代高等学校已不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发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引领社会发展,成为社会的明灯和思想的高地;另一方面社会因素也影响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现代网络作为媒介中的媒介,在高等学校与社会之间搭建了一座有效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既向社会传播高等教育的相关信息,也向高校传达了社会大众的愿望和期许,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运行及质量管理。现代网络把监督高等教育质量的权力交给人民,汇集民意迅速,反映问题尖锐,实现了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在网络这一开放平台上,社会公众参与质量管理更加便捷,条件更加成熟,积极性也更高。

【注释】

[1]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1.

[2]杨张乔.声张自我的艺术——舆论社会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5.

[3]喻国明,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27.

[4]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37.

[5]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6]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688.

[7]童兵.新闻舆论监督的五个关键词[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9):4.

[8]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5.

[9]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J].新闻知识,2003,(11):19.

[10]William Albig.Public Opinion[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1939:220.

[11]Martin Trow.Trust,Markets,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6,(4):310-315.

[12]周湘林.高校社会问责:研究进展与概念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09,(4):56.

[13]方华明.高等教育问责与质量保障[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74.

[14]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3.

[15](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刘江等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86.

[16]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76.

[17]根据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结合街谈巷议舆论监督机制运行特点绘制。

[18]童兵.新闻舆论监督主体解析[J].新闻爱好者,2008,(3):17.

[19]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82.

[20](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44.

[21](英)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22]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74.

[23]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142.

[2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62.

[25]许新芝,罗朋,李清霞.舆论监督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28.

[26]郭庆光.新闻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5.

[27]孙士生.借助网络构建舆论监督新机制[J].新闻爱好者,2010,(15):6-7.

[28]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J].国际新闻界,1998,(5-6):83.

[29]程梁.简析互联网的舆论监督功能[J].新闻天地,2009,(1):68.

[30]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31]谢新洲,杨萌,谢梦.中国网民的网络讨论行为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0):193-208.

[32]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2.

[33]周丹丹.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2):87.

[3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

[35]Brown,John Seely.&Duguid,Paul The Social Life of Information[M].Cambridg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91.

[36]李良荣,张春华.论知情权与表达权——兼论中国新一轮新闻改革[J].现代传播,2008,(4):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