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供求机制对质量的调节

供求机制对质量的调节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等教育质量中引入供求机制并实现动态均衡,将对高等教育质量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受供求机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快速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带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变化。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术性的质量标准,追求的是知识的系统完备。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未来高等教育的方向,强调“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供求机制对质量的调节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没有供求关系的变动就不会有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供求关系趋于平衡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高等教育质量中引入供求机制并实现动态均衡,将对高等教育质量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

(一)更新高等教育质量观

受供求机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快速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带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变化。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术性的质量标准,追求的是知识的系统完备。到了大众化阶段后,学术性不再是唯一标准,多样化的质量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必须多样化,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人才质量要求去衡量和评估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指出,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未来高等教育的方向,强调“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潘懋元先生也提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12]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高校办学和人才质量两方面。在高校办学层面,不仅要满足学术和精英的要求,还应适应大众和职业的需要,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质量定位;在人才质量层面,不仅要重视学术型和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塑造。简言之,“多样化的核心是要处理好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关系,尽量做到两者的协调与融合”。[13]这是因为,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高等学校的类型、层次日益多样化,学生的程度、对教育的需求等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应当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以往被认为高质量的学术性高等教育已经无法涵盖高等教育的全部特征。

(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运转的基础,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及时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为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供信号,指引方向,并通过与其他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各个市场主体通常根据市场上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供求变化直接展开竞争,这样更易于实现资源的“质量”配置。[14]正如舒尔茨所讲“高等教育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是为了迎合由于经济增长而造成的需求”。[15]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种高层次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因此,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而这种人才需求主要是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发挥作用的。以我国当前推进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为例,表面上看是政府主导的又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但其背后却是人才供求机制作用使然。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各类技能人才,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社会急需的各种高级蓝领人才严重缺乏,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市场要求不匹配,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改变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职业教育转型,使地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就是这一举措的具体体现。它有利于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升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对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高校提供优质合格的教育产品

高等学校生产合格的教育产品是教育供求均衡的关键,其核心就是高等学校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有研究者指出,“高校也是有目标市场的,不管是教育服务,还是学生产品,如果能够准确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这样的高校都是高质量的”。[16]“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着一所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抢手程度基本上反映着社会对某所院校毕业生素质的综合评定水平。”[17]不能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导致教育供求关系的恶化、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高等教育全面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要,供求矛盾仍然十分严重。据一份来自某大学的调查统计,尽管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好的,但在人际交往能力、知识广博度、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适应能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好”的评价比例还较低。这些项目基本集中在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反映出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一个通病,即在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调查还发现,用人单位特别重视的素质主要包括:责任心和事业心、思想道德修养、专业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18]类似的调查研究还很多,一份来自美国著名的盖洛普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公民选择大学和学院的最重要因素,依次是教师队伍质量、财金资助、学位质量、学生获得好工作的薪资和比例。[19]这表明,解决人才供求矛盾,就高校而言,最根本的还是要提供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培养合格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