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文化系统

社会文化系统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它不仅深藏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影响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行为,而且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作用,包括高等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最后,社会文化促进学校与社会加强联系,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社会文化影响和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机制主要是社会舆论监督。
社会文化系统_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调节机制研究

文化在中国古代意为“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在国外,culture原意为耕种、培植,后演化为培养、教养等。最广义的文化定义是指人类创造物,与纯自然物相区别,包括了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1]从这个意义来看,文化即为“人化”。狭义的文化仅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最早由毛泽东在1940年2月15日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这部经典性的著作中提出。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12]

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文化观念影响了整整几代中国人的思想,以至于成为今日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观念。当人们谈起“文化”这一概念时,很容易认为就是指的思想观念等与人的思维相关的东西,主要是指精神文化领域。精神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形式繁复多样,从哲学高度可以将其内容和形式概括为:人的“知、情、意”内容及其表达形式系统。其中,“知”的方面,即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认识、知识、经验、理性等内容,其外在形式就是科学研究、认识、理论、学习和教育等活动;“情、意”的方面,指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在内的广义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中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它们通过道德、艺术、宗教、政治、法律、习俗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著名学者钱穆说:“一切问题都是由文化问题产生,也都该从文化问题来求解决。”[13]布迪厄也曾断言:“没有谁能跳出文化的游戏。”[14]文化与教育关系十分密切,对教育的研究必须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作用,否则,许多教育现象都无法解释。例如,同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英国重绅士教育,德国重科技教育;同为文明古国,印度重宗教教育,中国重儒家学说等。这是因为,文化既为政治经济制约教育的“中介”,又直接影响教育。文化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它不仅深藏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影响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行为,而且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作用,包括高等教育价值观、教育内容、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高等学校作为研究高深学问与培养专门人才的文化组织,本身也具有追求卓越的文化传统。

首先,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例如,有着深厚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英国,强调高等教育应促进理性的高度发展,培养“绅士”,而美国受实用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高等教育的工具价值。与这些注重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相比,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我国,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为国家主义教育价值观。当然,随着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英美等国也开始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而中国也意识到,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其次,社会文化影响教育教学内容。宗教文化是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以神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被重新发现,大学的教学内容以世俗性知识为主;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成为近现代大学主要的教学内容。此外,不同国家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影响到教育内容的选择,如美国讲求实用,美国高校的教学内容以实用性、职业性知识为主;英国注重博雅,英国高校颇为重视古典人文课程;我国受伦理文化传统的影响,教学内容十分重视人文、道德知识的修习等。

最后,社会文化促进学校与社会加强联系,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因为社会文化越发达,学校越开放,校内外的各种联系管道和途径也越多样,越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越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如现代社会信息、传媒对学校教育的冲击要求学校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广泛联系,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文化影响和调节高等教育质量的机制主要是社会舆论监督。舆论又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的议论和意见。社会舆论表达和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观点、看法、愿望、要求。在高等教育保障中,社会舆论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社会舆论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晴雨表,代表和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民众的呼声,它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把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意见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反映出来,传播开来,使这些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对教育是一种压力,也是动力,促使高等学校采取具体措施把舆论反映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加以解决,这就对质量形成了一种监督。而且,社会舆论一旦形成,传递快,范围广,能抓住人们的心理,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见效也快,监督作用大,能够很快对某一教育质量现象起到推动或制约作用。在当前社会日益开放,通讯交流手段日益发达,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舆论监督对于教育质量的影响和作用也日益增大。掌握舆论形成的规律,有意识地利用其积极作用,是现代社会实施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