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与社会文化

教育与社会文化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中国为例,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对我国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中也有一些阻碍现代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如在认知上重传统与权威、在人事上重功名、在道德上重忠孝的取向。教育本身并无固定的内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内容完全来源于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的改变,必然引起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改革。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

文化是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有多种含义。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财富方面,即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有关的方面。文化的作用主要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这里主要指狭义的文化。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广泛而直接的。因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其价值观的形成,受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文化规范指在各种文化领域中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则。学校是社会的子系统,学校教育一定要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规范,以便能培养出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人才。以中国为例,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一直对我国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团结友爱、尊师爱生,注重集体利益、反对个人扩张,注重精神追求、反对受小利驱使,注重人格气节、反对见利忘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值得发扬的积极因素。然而,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中也有一些阻碍现代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如在认知上重传统与权威、在人事上重功名、在道德上重忠孝的取向。

重传统和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师生关系的观念还是师道尊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学生学的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被学生提问。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习惯于教导学生,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教师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民主参与和自我管理。我国学生长期处在被动地位,所以他们当中的不少人缺乏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开拓进取精神。

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使中国人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判断教育是否成功的尺度;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看作教育质量高低的尺度,把升学率、学业成绩优秀率,特别是把考取大学或重点大学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尺度。这种观念是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全体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的。

而文化传统中的忠孝思想,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正确学生观的形成。在不少的教师和家长眼里,顺从、听话、老实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而那些有自己独立见解、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被看作不好的学生。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本身并无固定的内容,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内容完全来源于社会文化。当然也不是对社会文化的简单复制,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人类文化总体中精选出来的经过教育学加工、为青少年儿童参加社会生活所必须准备的知识、技能、信仰、艺术、道德、法制、习惯等。

社会文化的改变,必然引起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具体说,一是社会文化发展使课程不断丰富和更新。比如增设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课程,删去或压缩陈旧或简单的内容。二是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课程的结构变化。如在课程总结构方面,智育在课程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在知识性课程结构上,自然科学所占比重逐渐增大,综合性课程增加;在一门课程的结构上,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而不再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唯一目标。

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广义的文化就是广义的教育。社会的整体文化不仅通过学校,还通过其他的各种方式如电影、广播、电视、艺术、网络等向社会传播,从而起着非正式的教育作用。当然,这种教育影响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而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广,其作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或教育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全社会应当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社会文化构成了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只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但是,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特殊的要素和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再现文化的过程中,还会调节、促进或阻碍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变异,从而影响着社会文化演化的进程。这就是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继承并发展下去。所以,教育从一开始就成了传递和保存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借助于书刊文字、胶片和磁带以及各式各样的文化载体,现代社会已经积累了一个浩大无比的文化宝库。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文字出现之前,文化的传递和保存主要依赖于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的耳传口授;(2)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传递除了耳传口授以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3)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传递文化,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被现代化的多媒体视听设备所冲破,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渠道,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种文化。这就使得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在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方面的功能。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了帮助人们掌握基本手段和方法,以便在浩瀚文化海洋中选择、使用、储存和创造文化要素。由于这些手段越来越精细和复杂,文化的传递就将越来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活动。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对文化的这种传承是有选择的,不是将社会文化“复印式”地传承,而是选择性传承:(1)确定教育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择文化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要用最精粹的文化要素去影响青年一代。(2)教育离不开编写教材,这实际上是整理人类文化的过程。把知识用人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分别组织起来,可以帮助人们学到更多的人类文化。(3)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各种观念、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教育向青年一代传递什么样的文化体系,对今后社会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成功的教育往往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掌握社会核心文化的主体,从而使各种亚文化与核心文化保持协调。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在国际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各民族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也日益广泛,这为人们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提供了条件,也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现代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文化融合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在教育活动中,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文化输入。而且受教育者是青年一代,对于新的文化更易吸收和接受,这种输入不仅定向而且带有一定的强控制,更易于将特定文化输入并再生。当然,现代教育不是融合各民族文化的唯一途径。移民、贸易往来、旅游事业等的兴起,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的相互交流,都可以加速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但是,唯有教育是最积极和最有效的手段。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教育对文化的创新功能表现在:(1)教育者对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素材,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而是根据教育原理和各种文化素材的特点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此外,现代学校总是用科学眼光看待民族文化中的一切特质,否定其中丑恶的东西,倡导科学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2)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要引领社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项新的社会文化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