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文化认知观

社会文化认知观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尔佩林是继维果茨基、列昂节夫之后的重要人物,他发展了维果茨基等人的社会文化理论,将社会文化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相整合,形成了社会文化认知观。加尔佩林将学习理解为“发生在社会互动中的一种意义建构的活动”,分析了心智过程是如何在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背景中,通过学生之间不断的交际互动而产生的机理。

四、社会文化认知观

加尔佩林(Piotr Galperin,1902—1988)是继维果茨基、列昂节夫之后的重要人物,他发展了维果茨基等人的社会文化理论,将社会文化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相整合,形成了社会文化认知观。

加尔佩林将学习理解为“发生在社会互动中的一种意义建构的活动”,分析了心智过程是如何在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背景中,通过学生之间不断的交际互动而产生的机理。加尔佩林一方面拓展了维果茨基的“内化”思想,提出了“心智系统形成”观;另一方面又延伸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性言语”概念,提出了“口头言语(verbal speech)”这个概念。他将心智活动形式分为物质的、口头的和心智的三个层面,把心智活动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活动外在形式的逐步内化;二是问题解决后导致新心智能力的形成。据此,加尔佩林提出了心智活动的循环模型[13](见图3-4),用来解释以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交际互动而产生心智的过程。

如图3-4,物质层面的活动指具体有形的和物理性的数学活动,如模型、图画、图解、观察、演示、模仿、拼搭等,伴有形象思维和操作性思维过程;心智层面的活动指大脑内伴有想象、联结和概念链等基于“纯粹”想法的概念性思维,如形成概念、产生假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知监控等数学活动;口头层面的活动是介于物质活动和心智活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活动,伴有交流性思维过程,如口头表达、口头认可、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等交流互动类活动;倾向性是指提供尽可能具体而可能的活动实施信息,如活动条件、目标、手段、步骤和预期结果等。

加尔佩林认为,每个数学心智活动都是由倾向性、物质层面活动、口头层面活动和心智层面活动这四者逐步实现循环的结果,前一个循环的结束又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依此类推实现螺旋上升的发展。任何一种数学知识,其本质就是掌握不同类型的活动,即学生在历经不同层面的系列活动及其循环过程中实现内化。这样,学生历经活动的实践就成了数学知识的重要来源,其间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交流性思维起着关键作用。这个观点强调将真实情境中不同的社会实践视作知识的来源,关注操作性思维和口头交流性思维的作用,这对当今关注教与学是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需要进行互惠式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img38

图3-4 P.Galperi的心智活动循环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