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乡文化与社会管理

城乡文化与社会管理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城乡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建设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乡文化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和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综合国力。
城乡文化社会管理_多元学科视角下的社会管理读本

颜 鹏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在人类进步与发展中始终担当着导向和推动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取向的变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和重要。尤其是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就意味着生产力、竞争力和凝聚力。2010年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见,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不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其中也包括文化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在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政府社会管理的基础也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城乡文化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

社会管理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任何政府都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有社会控制、社会保障、社会协调和社会服务,其中社会服务主要包括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进行公共设施建设,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各级政府有义务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尤其承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研究、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大众文化全民健身运动等全体社会成员均需要的公共服务。以尽快提高国家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满足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方面需求,为城乡居民创造健康、文明、高雅的生活环境。

城乡文化是政府舆论宣传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政府运用所掌握的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宣传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府及行政命令,通报社会动态;向社会成员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法制和伦理道德教育;褒奖对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和模范遵守法律道德、对社会、对他人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弘扬新时代新风尚、新观念;谴责、批评、鞭笞社会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树立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荣辱观和道德观。提高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道德水准、思想觉悟和自我约束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城乡文化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正由解决物质贫乏向解决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过渡,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政府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时,加强城乡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其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提供良好的、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必定会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政府通过城乡文化建设实现城乡文化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

首先,城乡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建设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宏伟的社会系统综合工程,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奋斗目标。全面的小康社会强调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更加殷实。

其次,城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党的政策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人,这既要通过加强管理、健全法制等手段来推进;同时,也需要从道德、文化的层面加强教育引导,通过提升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人力支持。

再次,城乡文化建设是提高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城乡文化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和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城乡文化建设,无疑对提高国家的软实力起到重大的作用。

三、陕西城乡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陕西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以创新的思维、开放的姿态、蓬勃的朝气,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在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过程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陕西城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十一五”时期,陕西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陕西文化产业强劲发展,成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1.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健全。以实施 “农村文化建设五大工程”为抓手,全省两级累计投入12亿余元,维修改造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200多个,占总数的65%;新建乡镇文化站1337个,占总数80%;“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基本建成,已完成1个省级分中心、6个市级支中心、107个县级支中心、567个乡镇服务点和4401个村级服务点建设任务,实现省、县、乡村全覆盖。与此同时,一批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民办社会文艺团体、民俗文化村蓬勃发展。

2.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先后举办 “百县千场”农村文艺调演、农民文化节、社区文艺调演和少儿艺术节等示范性导向性群众文化活动。年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送戏下乡、公益性电影放映分别为2.6万多场 (次)、1.6万多场(次)、34万场 (次),观众达2400多万人 (次)。

3.艺术创作不断繁荣。全省创作舞台艺术作品200多部,其中 《迟开的玫瑰》《郭双印连他乡党》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柳河湾的新娘》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米脂婆姨绥德汉》《大树西迁》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分别获 “文华大奖”特别奖和优秀剧目奖。《华阴老腔》等9个节目和 “农民文化节”等3个品牌活动获得第十四、十五届国家 “群星奖”大奖等15个奖项;《古风新韵》等一批雕塑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奖;《纺线线》《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两件美术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举办了第四届、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和第五届中国秦腔节等重大文化活动。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第一次全省非遗普查,记录线索38416条,并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申报的西安鼓乐、中国剪纸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有49人。西安鼓乐、耀州窑传统工艺、延川县小程村黄河生态文化被列入全国保护试点,陕西被列为国家级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出版了第一批、第二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113部古籍进入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陕西省图书馆等7个单位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5.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成效显著。接待107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批文化团 (组)、3500多人 (次)来陕西参观、洽谈、展览和演出;组派了文化艺术团组350批,2700多人次赴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春节文化品牌活动,特别是陕西2008悉尼春节文化活动、2009陕西天地社火参加第60届英国爱丁堡国际军乐节演出等活动,增进了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和交流。同时,还在陕西和台湾分别举办了“情系长安—两岸文化联谊行”和陕西民俗艺术节、2010台湾陕西周文化展演系列活动。

6.陕西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2008年奥运会期间,《天地社火》精彩亮相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以民间艺术荟萃为重点的 《陕西祥云小屋》接待了30万国内外游客,被奥组委评为 “最受欢迎小屋”;200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由1020人组成的陕西 “欢乐道情”和安塞腰鼓方阵作为唯一一支由农民为主体组成的京外表演队伍和陕西彩车参加了10月1日首都群众游行活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海内外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及高度赞扬。上海世博会陕西周期间,陕西唐乐舞、民间文艺演出、巡游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世博园中掀起了 “陕西文化热”。

7.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积极稳妥推进文化系统体制改革。以陕西省歌舞剧院等文艺院团组建的陕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于2009年10月28日正式挂牌,并实现转企改制;陕西文化音像出版社于2010年11月转企改制;省图书馆、省戏曲研究院作为省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了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全面履行文化市场监管职责,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2009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会展博览、文化创意等为代表,门类较为齐全、层次多样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我省的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陕西城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城乡文化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需求与文化服务的总量明显不足,农村基层文化供需矛盾尤其突出。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游水平,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第二,城乡文化供给差距较大。由于我国实行 “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造成了财政资金在城乡之间投入严重失衡,体现在各级财政对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有余,而对农村的供给明显不足。这就使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越拉越大,直接导致广大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基本公共服务。

四、加强陕西城乡文化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陕西的面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且深刻地改变了我省的社会结构。同时,我省的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阶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对公共需求的急剧增长,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统筹规划,确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目标

大力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应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着力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结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使广大城乡群众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城乡文化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文化融合,使城乡群众享有同样的文化权利。

2.创新形式,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根本出路在于必须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恰当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比如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除实行政府采购、项目外包外,还可以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以增强供给能力。大力支持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以多种途径增加供给,努力扩大服务范围,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鉴赏需求。

3.重点突破,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是确保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加快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长远着眼、明确目标、抓好规划,又要眼前着手,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以重点突破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播的手段和方式逐步增多。政府应该利用优势资源,集中精力财力,重点搭建综合文化信息平台和传输覆盖平台,大力发展,努力增加各种便携性强的智能化现代文化娱乐设施。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使传统上层级传递的路径得到改变,实现城乡同网覆盖,同步传输,同时服务,同质享有,使农村群众尽早在公共文化产品的享用上获得与城市居民基本同等的待遇。

4.以城带乡,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 “城市文化抓提升、农村文化强基础、城乡统筹抓互动”的要求,大力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城市地区以发展高品质的都市文化为主,促进城市文化提档升级,发挥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带动作用;城市周边地区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和辐射较多,应充分发挥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起到城乡文化互动发展的承转带作用;农村地区重点是挖掘、保护传统文化,培育农村特色文化。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城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带动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5.深化改革,完善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完善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政府应角色进一步清晰化。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应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逐步健全有利于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督促检查,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将镇、村、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支出预算、各地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省、市、县都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用于镇、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比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完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要善于把加强社会管理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城乡文化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可以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将社会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