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乡社会民俗

城乡社会民俗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章 城乡社会民俗都市,亦称城市,也称市井。简述城乡社会民俗,对于移风易俗、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原因是社会的大变动,或乡村发生很大的自然灾害,迫使村民流入都市转化为市民。这些城乡民俗的标志,形成比较复杂的城乡民俗形态。城乡风俗得到充分的交流,城乡差别正一步步缩小,城乡民俗的演变更加显著。城乡民俗的融合,使得一部分村民改变男耕女织的生产惯制,逐渐受到商品经济的制约,因而发生变化。
城乡社会民俗_民俗综览

第九章 城乡社会民俗

都市,亦称城市,也称市井。都市兴起于奴隶社会,自都市兴起之日起,就逐渐形成了村落与都市两大民俗类型。同时,都市民俗与村落民俗总是不停地进行着交流与传播,促使我国民俗的不断丰富、不断变革、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简述城乡社会民俗,对于移风易俗、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都市与村落民俗的差异

(1)都市人口多且高度集中,单个乡村的人口少且分散。

(2)都市的市民移动性强,阶层变动性大,无固定居民比例多;乡村固定性强,阶层变动性小,世居老户口占优势。

(3)都市居民多数从事工商业、手工业等非生产性职业,乡村村民则主要从事农、林、牧、副、渔、猎等食料与原料生产。都市居民多以不同性质的劳动相联系,而村民多以同种性质的劳动相联系。

(4)都市民俗的传承,很难保持大面积的一致或完整,民俗活动的空间相对狭窄;乡村民俗的传承则相反,一个村落或一定区域内的民俗相对比较稳固,相同或相似,民俗活动的空间也较广阔。

(5)古老的都市与村落各自形成了自身传统民俗性格,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

2.城乡民俗交流的标志

(1)商品互换的交易习俗。即村民用自己生产的食物、原料与市民进行交易,得到自己不能生产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

(2)设立在都市的行政管理机构支配着村落的管理,都市总能起到政治中心的作用。

(3)都市的文化娱乐先进于村落,代表了村落文化娱乐的发展方向,对村落具有促进作用和吸引力。都市文化娱乐的下乡活动,带动了村落文化娱乐的进城交流。

(4)我国都市居民中有较大一部分是来自村落的。原因是社会的大变动,或乡村发生很大的自然灾害,迫使村民流入都市转化为市民。当今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其中必然有一部分村民转化为市民,当然也有因各种因素而使市民“非转农”的现象产生。

(5)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都市化进程,这种都市文明必然使乡村习俗产生分解、融合、稀薄化。

这些城乡民俗的标志,形成比较复杂的城乡民俗形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大城市的繁华、高消费,促进了乡村农副产品的繁荣交易。亿万农民工在城市中流动,也会把都市的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婚丧礼仪习俗、文化娱乐习俗等带回乡村,融入传统的村落习俗之中,使乡村民俗发生变化。同时也必然把一些乡村习俗带入都市,使都市的某些习俗充满乡土气息。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建设新农村,使极其分散的农民从穷乡僻壤向平原地方聚居,不少老自然村落已变成了“废村”。农民也逐步过上都市生活。城乡风俗得到充分的交流,城乡差别正一步步缩小,城乡民俗的演变更加显著。

3.城市郊区民俗与乡村民俗的融合

我国城乡民俗的融合现象十分显著,城市中心以外的近郊及郊区,总是城乡风貌交叉互存,即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各大都市的近郊地带都汇聚了大量的传统村落风俗和城市风俗,融合成一体,如北京的丰台、通县、高平,上海的闵行区、浦东新区,沈阳的新城子区、东陵区等。大片城郊村落都是城乡交接区。郊区的村民保持着乡村与城市的双重民俗特点。在大规模的文体活动中,村民总会把出自乡村的节目拿到城市参加演出,如秧歌、龙灯、高跷等,呈现出城乡民俗汇集的景象。城乡民俗的融合,使得一部分村民改变男耕女织的生产惯制,逐渐受到商品经济的制约,因而发生变化。有的弃农经商,有的改种粮食作物为经济作物,有的到商贾大户门下打工,有的转卖土地顿获巨金而转营他业。大城市灯红酒绿,使得部分村民尤其是妇女们竞相仿效,在服饰、饮食、社交等方面崇尚虚荣,呈现“世富人贫”的景象。

4.都市民俗及其变化

市民可分老市民(即老户)与新市民(即新户)两种,所谓老市民是指在都市定居了三代以上者,三代以下则为新市民。老户中又可以按不同时代来划分。比如古都北京,古代属燕国,现难以探寻当时的老户,但元、明、清三代的老户却可以划定。特别是明朝,朱棣进京,有不少江浙人“随龙迁入”;清代顺治进京,亦有不少东北人“随龙入关”。这些在当时属于迁入的新户至今已祖居十几代了。都市的不断扩大,其内部民俗必然出现区域性差异,老户、老城区的民俗受到新户、新城区民俗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异,旧俗也出现许多改观现象,如由繁改简,新旧合璧,半新半旧,逐渐向新俗演进。比如大都市上海,在宋代时还是一个小镇,后逐渐成为小县规模。鸦片战争后,上海“十里洋场”飞速建成。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呈现日新月异景象,成为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在民俗方面呈现出中外交流、城乡交融的独特风情。在大力发展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地“工业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许多旷野荒坡利用机械夷为平地而建成新的城镇,聚集来自五湖四海的务工者。他们各自的风俗习惯,将不断渗透和交融,新的都市民俗亦将逐渐显现出来。

5.古都市民俗遗产

现代文明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我国古都民俗集中代表了诸多民俗事象。“殷墟”是我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一个都城,由商朝第十代君王所建,地点在今河南安阳一带。洛阳曾是历史上著名的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其古俗曾是历史古都民俗的典型。咸阳、西安、南京、开封、杭州、北京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古代京都。在当时,它们都各具独特的民俗完整体系,它们的兴废演变,都曾有力地影响着全国民俗活动的趋向和发展变化。了解古代都市民俗,有益于民族文化建设,有助于研究现代都市民俗的来龙去脉,对推动移风易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