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林业局主推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程”、环保部门主推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创建”,范围广、影响大。厦门市和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是我国最早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全省建成文明生态村11461个,占全省自然村的50%。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文明乡镇和小康环保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两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0个,省级小康环保示范村90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
百花齐放_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自党的十七大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开始在全国蓬勃开展。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国家各部委推出了大量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工程和创建活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林业局主推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程”、环保部门主推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创建”,范围广、影响大。环保部通过多年实践,已经构建了以“一个文件、三个阶段、六个层级、五大领域”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格局。交通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部门则开展了一系列与其业务领域相关的、局部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由于中国空间差异极大,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存在的困难与障碍具有很大差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实现路径也具有差异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个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根据环保部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已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超过1000个县开展了生态县(市、区)建设,并有38个县(市、区)建成;1559个乡镇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已经批准了5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试点。

各省(自治区)积极开展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6]

续表

资料来源: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根据对地方调研资料整理。

各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17]

1.初步确立了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准确评价、科学规划、定量考核和具体实施的依据,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及文明水平,为正确决策、科学规划、定量管理和具体实施等提供科学依据。厦门市和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是我国最早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厦门指标体系力图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和制度保障4大系统,包括30个具体指标。作为全国推出的首批生态文明城市,厦门市生态文明建没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它不仅把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细化为实际可测量的评价要素,更重要的是考虑了很多与人相关的因素,例如居民平均寿命、公民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等。按照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一个城市的生态文明不能单从它的硬性指标考察,而更多的是要关注人。人是这个社会的主体,是环境的主要破坏者,同时也是保护环境的承担者。因而厦门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将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考虑进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贵阳市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和廉洁高效6个视角33个指标,构建了贵阳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从整体来看,有些被纳入的指标并不能反映生态文明的内涵:比如人均道路面积、出生人口性别比、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等。另外,廉洁高效类指标(行政服务效率、廉洁指数、市民满意度)较难确定。

浙江省统计局针对本省构建了一套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效率指数、生态行为指数、生态协调指数、生态保护指数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一般来说,每个具体指标,应该能找到对应的上级指标,这样在进行生态文明评价时,各地就能找到本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关键,并作出重点改进。但该一级指标的划分不太清晰,致使4个一级指标分类和具体指标对应方面衔接性有待改进。此外,二级指标中有些指标设置不太合理。比如人均预期寿命、人均耕地面积、土地集约利用指数等。

2.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各省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了突出成果。如贵州实现绿色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绿色制度,引导绿色生产,提高绿色消费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从自然的绿色,到经济的绿色,甚至社会的绿色转变。2012年,山东财政筹集资金近三十亿元,大力支持实施造林绿化、生态能源、资源修复、面源治污和乡村文明五大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山西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围绕绿化山西、生态兴省目标,整体推进,区域突破,机制创新,政策跟进,促进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而最典型的是海南省。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生态省建设的序幕。经过十余年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海南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走出双赢之路。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全省11年共投入财政资金210多亿元,加强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采空矿区生态恢复、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1年全省累计造林672万亩。截至2009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9.2%。

二是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海南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实现“十一五”以来双降,顺利完成减排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排放量提前两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2010年的控制指标。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省建成文明生态村11461个,占全省自然村的50%。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文明乡镇和小康环保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两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10个,省级小康环保示范村90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海口市和三亚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海口市还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海口市和三亚市还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三是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其中,农业增加值从1998年的15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61.93亿元;生态旅游业呈现突飞猛进势头,2009年达到2250.33万人(次);全省工业增加值从1998年的59.10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3亿元,新型工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是探索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从2006年起,海南便根据每年财政能力递增增加生态转移支付的要求,每年安排财政资金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生态转移支付。2006—2010年转移支付总投入已超过2亿元。2010年,海南省已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标准从2006年的5元/亩提高到14元/亩。

五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海南相继颁发了《海南省松涛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南渡江生态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省万泉河生态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等50多项与生态省建设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内容涵盖了森林、土地、矿产、海洋、水资源保护和流域生态保护、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方面,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保证了生态省建设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此外,社会团体、个人和民间社团组织纷纷自动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上下已达成共识。

3.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体制得以确立

机制、体制和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影响,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大理洱源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完善机制、体制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进行责任分解,使每一项任务落实到部门和具体人,形成人人负责任、事事有落实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将环保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同时实现融资渠道和融资主体的多元化。事关民生、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主要由财政资金保障。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同时政府给予适当支持。三是建立综合评价和考核制度。探索和研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态环境综合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和体现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2013年8月,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美丽天津建设纲要,提出美丽天津建设要切实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和法制保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和目标考核。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美丽天津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加强统筹协调、系统设计、督促检查,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级人大、政协要充分履行职能,共同促进美丽天津建设。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制度、奖惩机制,实行领导干部任期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责任制,实行重大生态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二是健全地方法规和政策体系。制定修订有关资源节约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促进绿色消费、实行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强化环境监管,加大环境损害处罚力度,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健全生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财税、价格等调控手段,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资生态环保产业。逐步提高环境保护支出占一般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建立生态系列创建“以奖代补”财政激励机制。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保产业扶持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