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与建设路向的思考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与建设路向的思考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套科学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与考评指标体系来强制执行、督导与维护。其基本指标包括客观指标:廉政指数、管理能力指数、公共生态服务与生态建设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社会组织中生态组织的比例(%);法律法规中生态立法的比例(%);主观指标:政府或政党对生态问题的认同度与关切度;民众对生态问题的认同度、关切度与参与度等。生态文明建设要沿着文明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互制互动的轨道运行。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与建设路向的思考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而必须形成适宜的政策与执行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一套科学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与考评指标体系来强制执行、督导与维护。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与数据支持,生态文明的建设是落不到实处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应由生态响应(或生态环境)、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五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个二级指标构成。[34]生态响应(或生态环境),是现代化对生态的影响产生的生态回应,是现代化与生态交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环境应该是一个绿化程度高、空气清新、水域清洁、生物多样、人与自然和谐、生态良性发展的优美环境。其基本指标应包括:人均土地面积或耕地面积(公顷);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或人均用水量(立方米);森林(或绿化)覆盖率(%)或人均拥有公共绿地(或公园)面积(公顷);湿地面积占当地国土面积比重(%);自然保护区(各种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当地国土面积比重(%);生物多样性损失率(%);自然资源消耗率(%)、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率)、水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率)、噪声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生态政治,是政治民主化与生态现代化的结合,指民主政治的生态属性,即民主政治体制下的生态诉求。生态政治应该是一种廉洁、高效、绿色(关注环保、生态与人的健康)的政治形态。其基本指标包括客观指标:廉政指数(万名公务人员中检察机构立案数)、管理能力指数(非正常死亡率)、公共生态服务与生态建设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社会组织中生态组织的比例(%);法律法规中生态立法的比例(%);主观指标:政府或政党对生态问题的认同度与关切度(如生态环保宣教普及率);民众对生态问题的认同度、关切度与参与度(如环保投诉率与环保投诉查办满意率)等。

生态经济,是经济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是经济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不再以资源能源的高耗、环境的污染、生态功能的衰退为前提,尽最大可能发展那些低耗高产、环境友好、能够进行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与生态循环的产品,根本转变大量消耗、浪费与污染型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其基本指标应包括: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非物质经济比例(%);非物质经济效率(美元/人);服务收入比例(%);服务消费比例(%);人均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美元);单位面积谷物产量(公斤/公顷);农业生产与化肥脱钩(化肥/可耕地);有机农业比例(%);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能源使用效率(GDP/能源消费);经济与能源脱钩(人均能源消费/人均GDP);人均废水污水排放量(吨)或废水污水处理率(%);人均废气排放量(标立方米);人均烟尘粉尘排放量(吨);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废物综合利用率(%);人均“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元);经济与三废脱钩(人均三废排放/人均GDP);可再生能源比例(%)、工业用水重复率(%)等。

生态社会,是指社会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是社会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交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社会是一个城镇化率高(生态社会并不是乡村社会,而应是具有高度城市文明的社会)、消费有节制、环境风险低、生活清洁卫生、人口健康长寿的社会。其基本指标应包括:城市化率(%);万人拥有医疗卫生人员数(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高龄人口(65岁以上)比例(%);安全饮水人口比例(%);环境风险(自然灾害受灾人数/当地总人口)等。

生态文化是文化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是文化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交互作用的结果,是指一种具有生态现代化理念的现代性文化。基本指标应包括:客观指标有传媒宣传中生态文化宣传的比例(%);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生态教育的比例(%);科学研究项目(经费)中生态研究项目(经费)的比例(%)、企业文化建设中生态环保文化比例(%)、文教(含教育、媒体、艺术等)产业占GDP比重(%);主观指标有民众对生态宣传或教育的接受程度(公民生态文明观念认同率);民众对生态科学性的认识程度等。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既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先进指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行考评,也可以以我国某一地区的先进指标对其他地区进行考评,还可以综合各种指标并结合所考评区域的实际来设置指标及其目标值。这是一个动态演进的开放型指标体系,能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其指标类型、名目、数目与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要沿着文明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互制互动的轨道运行。按照“十七大”报告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把全面小康、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内在地统合起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营造新的生态文明。

在生态政治方面,各地党和政府在其宣传、组织、竞选、执政方面应尽可能提出比较合乎生态科学的发展理念,而不是仅为了眼前的利益和当今的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战略眼光关心人民群众切实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加快建立并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强化生态执法;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政治交流、生态协调与生态立法;加紧培育生态保护组织,切实维护生态团体的合法权益;切实转变政府社会治理理念,强化公共生态服务与生态治理;及时建设并有效维护城镇居民区生态环境设施与治理机制;树立并监管企业组织生态经济及生态社会建设责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在生态经济方面,发展节水农业、有机农业与绿色农业,推进农业发展与化肥农药脱钩;发展循环经济,低耗高产工业,推进工业发展与资源能源脱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环保产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率与经济品质;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在生态社会方面,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严格贯彻计划生育国策,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城镇现代化与城镇生态化,加大转移农村劳动力力度,改善农村生态条件,积极恢复农村生态;改变人们消费理念与消费方式,倡导节约消费与绿色消费;大力研究并提供人们应付环境风险的知识与技术,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与防范环境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废物、废气的处理能力与处理效率,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与水环境;反对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与对草原的过度放牧,反对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生态文化方面,加大生态宣传力度,使生态保护、绿色政治、循环经济、生态友好、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观念深入人心;加强生态教育广度,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生态教育;加强生态科研深度,使之能够紧密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相结合。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人们仅凭良好的主观愿望就能够实现的。新生态文明的孕育、形成、发展与成熟将是一个长时段的复杂曲折的历史演化过程。历史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也不是全然自流无为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保持对利用自然、改变生态的高度警觉,从而自觉地谨慎地协调生态与人的关系,使我们能够在地球这个大生态系统中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平共存。

【注释】

[1]理查德·W.布利特等:《20世纪世界史》,陈祖洲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0页。

[2]新工业化是工业化与市场化、生态化、信息化、高端化、非物化的结合,其中,市场化为根基,生态化、信息化、高端化、非物化为基本内涵。新工业化思潮中,无论是服务业化派、新重化工业化派,还是高端产业化派或比较优势派,都一致承认市场化为新工业化的基础。详见何爱国:“论当代中国的新工业化思潮”,《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1978~2008)》,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55~456页。

[4]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人民日报》,2007年12月5日。

[6]何增科、刘蔚:“生态文明给城市带来了什么”,《中国环境报》,2008年8月25日。

[7]何爱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内涵、指标与建设路向”,《中国的未来:问题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8]陈寿朋:“略论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08年1月8日。

[9]潘岳:“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中国环境报》,2007年10月19日。

[10]姬振海:“对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若干思考”,新华网2005-04-
21.http://news.xinhuanet.com/report/2005-04/21/content_2858973.htm。

[11]贾治邦:“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学习时报》,2008年1月7日。

[12]盛邦和:“市场·工业社会向何处延伸”,《解放日报》,2007年9月8日。

[13]李兆清:“生态文明:新文明观”,《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第9期。

[14]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发展》,2007年第2期。

[15]半月谈:“怎样认识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新华网2007-11-0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09/content_7038871.htm。

[16]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文明”,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生态现代化:原理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101页。

[17]林树森:“生态文明不只是拿来看的”,《人民日报》,2008年1月8日。

[18]周生贤从人与生态和谐的角度为生态文明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详见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4日。高利红从环境法学角度对生态文明含义的认识是:生态文明是在多元的利益考量中加入生态的要素,而不是用生态利益取消其他利益。详见高利红:“生态文明需要多元利益考量”,《社会科学报》,2007年12月20日。

[19]盛邦和指出,人类文明走过三个转变期:丛林·原始社会→土地·农业社会→市场·工业社会。其后的社会叫“市场·生态社会”,或“市场的生态工业社会”。详见盛邦和:“市场·工业社会向何处延伸”,《解放日报》,2007年9月8日。

[20](英)庞廷:《绿色世界史》,王毅、张广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7~518页。

[22]“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9页。

[23]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文明”,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生态现代化:原理与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03页。

[24]周炯、雷敏、任勇、杨鹏、马军、金瑞林:“现实呼唤‘生态文明’”,《浙江人大》,2007年第11
期。

[25]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人民日报》,2007年12月5日。

[26]贾治邦:“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学习时报》,2008年1月7日。

[27]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文明”,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生态现代化:原理与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107页。

[28]周炯、雷敏、任勇、杨鹏、马军、金瑞林:“现实呼唤‘生态文明’”,《浙江人大》,2007年第11期。

[29]陈寿朋:“略论生态文明建设”,《人民日报》,2008年1月8日。

[30]何爱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内涵、指标与建设路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的未来:问题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31]薛惠锋:“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人民论坛》,2008年1月3日。

[32]李兆清:“生态文明:新文明观”,《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第9期。

[33]何增科、刘蔚:“生态文明给城市带来了什么”,《中国环境报》,2008年8月25日。

[34]新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参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级指标基本相同,但二级指标构成有所区别。由于这里的指标体系不仅包括考评指标体系,也包括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因此,对于考评指标体系所要求指标的相对独立性、较好相关性、平衡性、简洁性并没有加以探讨,而着眼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所要求指标的全面性、多样性与典型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