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是数字出版产业稳中求进的关键之年。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四)传统出版单位融合发展态势渐显2015年,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步伐渐趋深入。继2013年6月公布了首批70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名单之后,2015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第二批100家转型示范单位,转型示范单位已达到170家。
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_2016~2016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是数字出版产业稳中求进的关键之年。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主管部门的政策、举措逐渐推行,数字出版产业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数字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移动阅读成为阅读主流方式;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思路日渐明晰,发展模式日趋清晰,融合发展态势逐渐形成;科技与出版融合更加深入,驱动数字出版产品的创新升级,企业对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力度进一步加大。

据《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5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4403.9亿元,较2014年增加1016.2亿元,增长30.0%,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20.3%,提高3.4个百分点;对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60.2%,增长速度与增长贡献率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均位居第一。

(一)产业政策环境趋好

2015年,伴随文化产业努力追求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进程,政府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加强了对文化产业的相关部署。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连续出台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等扶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相关政策,强调推进文化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对以数字为核心的新兴出版业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同时,2015年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行动战略,借助互联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助推传统产业实现革新升级,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等多项政策,对数字出版的持续快速发展,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形成利好。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赋予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此外,2015年中央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下拨了50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有834个项目获得财政资金支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纳入重点支持的八项内容之列。

(二)数字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消费理念,消费习惯、消费渠道日益多元化,数字消费需求日益旺盛。2015年,我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持续普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大陆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然过半,达到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手机已逐渐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首选方式。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推动互联网市场的持续繁荣,普及率日益提升。2015年,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融入到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服务中。同时,由于移动支付的爆发式增长(64.5%),带动了网络购物、网上银行、旅行预订、手机炒股等移动应用爆发式成长,加速各类创新应用形成业务闭环。据统计,2015年1.10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1.52亿网民使用网络医疗,表明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在数字内容消费方面,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持续上升,有51.3%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60.0%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2015年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数字内容的应用使用率也得到稳步提升,并进一步向手机端聚集。2015年,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4.82亿,增长率为16.0%,网络新闻已经成为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之外的第三大互联网应用领域。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门户网站加速转型和自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下,“两微一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已成为媒体的标准配置,特别是新闻客户端,已成为媒体提升传播力、品牌影响力的重要窗口,且从单一的新闻资讯发布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渗透,成为综合平台,通过社交化、生态化实现用户高度聚拢。

(三)科技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新常态下,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而科技进步是产业创新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支撑。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加速出版业深刻变革,驱动数字出版产品创新、形态创新、模式创新,借助新技术更充分地挖掘、聚集、整合、运用优质内容,将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出版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开拓了多元路径。2015年,我国数字出版的整体科技应用水平持续提升,在“互联网+”行动战略下,科技与内容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观察、研究步入实质应用阶段,二维码虚拟现实、数据挖掘技术等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可以看到,当前科技与内容融合得更加紧密与自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让内容实现立体化呈现,丰富用户阅读的感官体验;运用二维码技术实现了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深化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改变数字产品体验、消费方式,“扫码”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实现消费的常态方式;数据挖掘技术的广泛运用,让企业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成为现实,为数字产品的设计完善,内容的个性化推送提供依据,例如可以看到很多客户端应用中都会有“个性推荐”或“猜你喜欢”等板块,就是在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之上形成的,伴随该项技术的日趋成熟,个性化推送的精准度将不断提升。

(四)传统出版单位融合发展态势渐显

2015年,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步伐渐趋深入。近年来,管理部门在推进新闻出版转型升级方面成果显著,并已从传统出版转型迈向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融合态势渐显。继2013年6月公布了首批70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名单之后,2015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第二批100家转型示范单位,转型示范单位已达到170家。在管理部门的积极推动、引导下和转型示范单位的积极带动下,我国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型升级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15年,在《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两大政策的指引下,传统出版的转型升级思路日渐清晰与开阔,方法和路径日趋明确与多元,涌现了一大批新产品、新模式。其中,专业出版经过长时间探索取得较大突破,特色资源数据库等知识服务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管理部门也通过相应举措给予了积极引导与有效推动。2015年3月,总局主持开展了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以加快推进专业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有效聚集专业领域内容资源,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的专业数字出版模式,推动国家知识服务体系建设。11月,根据这一工作的统一部署,总局发布了《关于推荐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技术支持单位的通知》,推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11家单位为相关核心技术支持单位;中新金桥数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为知识体系建设及知识化加工、管理技术支持单位;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为知识服务与运营技术支持单位。同时,教育出版单位在数字教育应用与服务上的探索也已初具模式,大众出版单位则全力构建差异化的全媒体产品体系,在内容聚集、产品创新、模式探索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产品形态和发展形态日趋丰富多元。

(五)新媒体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前文已述,2015年数字消费需求进一步旺盛,且持续向移动端发展,移动互联网成为各企业在各领域布局的重点方向,也成为媒体话语权争抢的主要阵地。而新闻资讯客户端作为移动新媒体的主要产品形态,满足碎片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为用户所广泛接受,新老媒体纷纷涌入这一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推动其内容质量的不断提升和呈现形式的日趋多样。当前的移动新媒体格局已形成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和以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新兴的新媒体企业同场竞争的局面。互联网巨头中,腾讯在2015年7月推出定位于个性化兴趣阅读的新闻聚合客户端“天天快报”,与已形成较强影响力的腾讯新闻客户端的组合,让腾讯在新闻资讯领域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同时,腾讯的微信影响力持续扩大,腾讯的新媒体布局渐趋完整。阿里巴巴在2015年也加紧了在新媒体领域布局,因阿里巴巴自身不具备媒体属性,因此其布局主要采取的战略是投资、收购、合作等方式。2015年6月,阿里巴巴投资“第一财经”,与上海文广集团在新媒体方面达成战略合作;9月,阿里联手财讯集团、新疆网信办创办“无界新闻”,主打政经新闻和国际报道;10月,阿里与四川日报集团成立“封面传媒”;2015年底,阿里巴巴收购香港媒体南华早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已将24家媒体纳入麾下或战略入股,在地域上覆盖了中华大地的东南西北,在属性上则包括了纸媒、电视、视频、垂直媒体、社交媒体、内容发行商和内容生产商。此外,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新闻等传统门户网站的新媒体产品在2015年也同样保持着较强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2015年一点资讯、今日头条等新兴的新媒体企业也在移动媒体上大放异彩,相比于传统门户,这些企业的产品更加注重用户的互动、个性化阅读和社交需求,聚合了大量传统媒体内容及网络资源,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