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2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为我国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该《计划》的发布,表现出数字出版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虽然草案尚未正式出台,但在草案修订过程中,有关网络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而规模较小的出版企业,也纷纷推出数字出版产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出版道路。
数字出版发展现状_2012 ~2013 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2012年,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实现了较大的突破,相关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传统出版产业转型日益深入、技术不断升级、移动阅读格局基本形成、基地建设步入正轨、平台建设掀起热潮,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政策贯彻实施,产业发展得到推动

2012年,为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我国《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了有力部署,出台了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产业快速稳定发展。

2012年2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加强数字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出版传媒集团加快实现存量出版资源数字化;鼓励开发构建开放式、综合性、多功能集成的流通信息平台;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实施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有声阅读、电子书、电子书包、数字报、精品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支持出版传媒集团发展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云出版等为代表的出版新业态,并指出支持多种形态的数字出版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强出版产业“走出去”战略。该《指导意见》为我国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

2012年2月28日,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计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提出“促进文化消费升级,大力开发适宜互联网、移动终端等载体的网络文化产品,促进动漫游戏、网络音乐娱乐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促进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发展,重点加强与新兴文化业态密切相关的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扩大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艺术品、网络演出等在线和移动生产销售”,并将动漫业、游戏业、网络文化业、数字文化服务业等数字出版相关领域列为“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行业。该《计划》的发布,表现出数字出版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2012年,国家版权局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进行了三次修订。虽然草案尚未正式出台,但在草案修订过程中,有关网络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其中关于信息网络传播、录音制品的适用等规定引起了广泛热议。互联网版权成为关注焦点,表明我国对于网络版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

此外,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在数字出版的投入资金、项目开发、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倾斜。

(二)传统出版产业转型日益深入,方向渐晰

近年来,随着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不断深入,业界对于自身发展数字出版的方向不断清晰,传统出版企业对于数字出版的态度不断发生着转变。由恐惧担忧、被动接受,演变为如今的主动参与,大家开始积极探求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之路。而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方向引领,进一步坚定了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道路上前进的动力,从而也进一步加快了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为了更顺利地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布局,各家出版传媒集团纷纷成立数字传媒公司,或设立独立的数字出版部门,以更为灵活的机制运作数字出版业务。虽然各家出版集团成立数字传媒公司或数字出版部门的时间早晚不同,数字化进程的深入程度也有所差别,但可以明显看出,传统出版对数字出版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均比以往有了进一步提高,在集团资源数据库建设、搭建数字内容投送平台、推出数字出版产品等方面发力。多家出版集团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最终寻求到了较为清晰的商业模式,在数字出版业务上获得可观收益。多家企业还制定了短期目标和中长期规划,形成较为清晰的数字出版战略实施方案。而规模较小的出版企业,也纷纷推出数字出版产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出版道路。[1]

此外,传统出版单位加强了与技术类企业的合作,加大了在数字出版项目上的资金投入力度,确立了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和引入机制。

(三)技术不断突破,产业升级得以带动

技术是引领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强劲力量。过去一年来,我国数字出版在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云出版服务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数字出版资源的整合与储存。北大方正、同方知网等多家企业纷纷推出了云出版解决方案。中启创集团、方正阿帕比等企业建立了“云出版服务平台”,为数字版权内容的传递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通道,并满足了用户个性化出版的需求。云技术让信息的交互沟通、服务的多元提供、海量数据储存管理变得轻而易举,让设备间的同步成为可能。随着云技术的发展,服务变得更为重要。

2012年,MPR(多媒体印刷读物)正式成为一项国家标准得以推广普及。同时,MPR正在申请成为国际标准,并已经获得立项。MPR技术的原理在于“关联”,其有效地衔接了纸媒与音频。在纸质印刷出版物中,印有近于隐形的与图文内容相对应的多媒体音视频文件的MPR码符号,通过MPR识读工具点触并识别后,将印存在其中的多媒体音视频文件播放出来,实现了视听同步。值得关注的是,MPR出版物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出版产品,而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过渡。它保留了出版物原有的文档资源形态,使纸质出版物融入数字出版技术,从某种程度降低了技术研发的门槛,降低了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版权保护手段。 目前,MP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少儿、教育、外文、旅游、盲文、古籍等多个领域的出版物,并已取得一定收益。

此外,跨平台阅读技术、结构化版式技术、内容结构加工技术等数字内容加工技术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了数字阅读终端产品不断升级,优化了终端产品的阅读体验。

(四)终端更新换代,移动阅读格局逐渐形成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上网比例则增长至72.2%,而2012年上半年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0.7%,相比2011年下半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2]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手机阅读的广泛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智能手机这一终端的更新换代,使其功能日趋强大,应用不断出新,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型应用的兴起和发展,以及4G技术的逐步推广,进一步推动了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的发展。2012年,各大厂商纷纷加入到智能手机的开发阵营中,竞争颇为激烈,而业内议论热点之一就是互联网企业进军智能手机领域。互联网手机的领军者是小米科技,先后推出了小米第一代、第二代小米手机;而后百度、360、阿里巴巴、盛大旗下的果壳电子等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3]。互联网手机凭借较低的价格、较为丰富的应用及大力的网络营销,在我国智能手机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而在2012年,之前稍显沉寂的电子阅读器市场,仿佛有了一丝回暖的迹象。市场上涌现出不少电子阅读器的新产品,如易博士于2012年5月在深圳文博会上推出以OED电子纸技术为核心的赛伦纸电子阅读器;汉王科技在2012年6月举行的北京第四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推出了其新一代电子阅读器“黄金屋”;盛大也推出了Bambook全键盘Ⅱ。这些新品在显示效果、轻薄程度、点触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然而据IDC ( Internet Data Center,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与2011年比较,2012年电子书阅读器的全年销量下降了28%[4]。因此,未来电子阅读器的发展走向尚属未知之数。

有业内人士将电子阅读器销量的下降归因于平板电脑的广泛普及。的确,2012年平板电脑市场的火爆局势不亚于智能手机的发展。如果说2012年智能手机是在保持原有的快速增长,平板电脑则在这一年得以迅速崛起,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和良好的视觉效果,获得广大用户的青睐。多款应用的开发,令平板电脑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移动阅读新宠。

移动阅读终端队伍的不断壮大,将深入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与习惯。

(五)基地建设步入正轨,集群化效益初显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划,到“十二五”末期,要在全国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元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或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园区。2012年,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布局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 目前已成立的9家基地,正稳步推进基础建设,积极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集群效益初步显现,差异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如上海张江的网络游戏和超算服务,天津和重庆的云计算技术服务,杭州的移动阅读和网游动漫,江苏扬州园区的数字教育(电子书包)和电子(纸)阅读器等,各家基地都充分集合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而第10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名额, 目前也为全国多个省市地区所积极争取。

伴随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级出版产业基地(园区)管理办法》的出台,有关部门将对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产业带的建设发展给予进一步指引和推动。

(六)平台建设掀起热潮,产业融合加剧

随着数字出版的日益发展,产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平台作为产业链各环节连结的桥梁得到了广泛重视。一方面,数字资源海量,需要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数字出版提倡个性化、按需化,平台则恰恰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此外,平台建设也有利于对内容资源版权的管理和追踪。于是,各数字出版企业纷纷搭建平台,展开了基于内容、运营和服务的平台竞争。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期末,将建成5~8家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 2012年,在政策的引领和产业蓬勃发展下,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电信运营商、技术提供商、电子商务提供商等企业纷纷投入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在数字内容集聚、商业模式、版权保护、收益结算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涌现了多家在资源规模和用户规模上具有领先优势,形成一定商业模式的有代表性的大型数字内容投送平台。

目前,我国数字内容平台数量众多,规模、类型各异。按照产业链环节分类,具有出版资质的企业以搭建出版、销售于一体的平台为主,电信运营商、电子商务网站等则主要打造数字出版物分销平台;按照服务人群分类,有的平台是针对机构的B2B模式,也有针对用户的B2C模式的平台;而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数字期刊、电子图书、数字音乐等平台;从读者服务定位上,有专业数字出版、数字教育出版、大众综合性数字出版等平台。

可以看到,随着数字阅读日益普及,读者对数字内容的需求持续高涨;投送渠道日趋多样,尤其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不断普及下,移动互联网渐成各大平台的业务重点;此外,各家平台也更加重视读者的个性化体验,重视交流、互动与分享,有明显的社区化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