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教师的住宅福利需求

高校教师的住宅福利需求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特别是与高校教师群体类似的职业中产而言,对其住宅福利需求的研究重点着重于这样两个层面的需求:表达的需求和感觉到的需求。切实可行的融资途径是达成有效住宅福利需求的重要手段。以高校教师为样本的城市中产阶层体现了明显的职业特征,方便职业活动的开展仍然是居住的首选。对照理想的居住面积,我们可以再次发现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中庸特征,相对现实和简朴的住宅面积需求就是有力的证据。
高校教师的住宅福利需求_城市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与阶层认同

就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特别是与高校教师群体类似的职业中产而言,对其住宅福利需求的研究重点着重于这样两个层面的需求:表达的需求和感觉到的需求。表达的需求是对现有居住条件和现实居住状态的反映,是促成表达的住宅福利需求产生的土壤。这里仅就表达的住宅福利需求进行具体阐述。

住房类型在这里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包括了住房的性质,是租赁的住房还是自有的住房?也包括了对住房处置的权利,是部分产权住房还是完全产权住房?还包括了住房的融资途径,主要是通过哪种途径获得的住房?

就代表城市职业中产的高校教师群体而言,在住房形式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住宅福利现状上所呈现的“表达了的需求”。

超过半数的高校教师居住于学校主体产权的住房之中,他们一部分租住学校住房(29.3%),这些住房一部分是学校专门用来解决教师住房问题而留有的用于过渡性质的住房,一部分是学校用于引进人才方面所做的住房储备,这样的用于租赁的住房是学校资产的一部分,土地和房屋的所有权都属于学校。

在学校提供的可供租住的住房供应上,能很好地演绎关于住宅供求领域的住房过滤理论。住房过滤理论认为在住宅需求上存在不同层级的高低序列,当高位需求得到满足时,原有的相对低位的需求得到释放,并成为一种客观的供给选择。在高校的职业生态体系中,许多的年轻教师随着职称的提升、工作年限的增长等因素的变化都经历了由居住单身公寓到两居室然后到三居室的住宅福利的提升轨迹。

还有一部分是在学校所获得的划拨集体用地基础上由教职工共同出资所建的学校集资房(29.8%),因为土地属于国家行政划拨的集体用地,所以居住者无法拥有自由处置房产的权利,因而没有商品化住宅所拥有的自由交易的商品性质。无论是租住学校住房抑或是居住于学校集资房之中,产权都不是明显的需求焦点,真正体现出对住宅福利需求客观表达的是居住的面积。在调查问卷的填写过程中,许多的年轻教师表达了对于住宅面积的不满,过小的居住面积备受诟病。在住房类型上,作为职业中产的高校教师群体对于产权需求不甚敏感,但较大面积的住宅需求成为普遍表达了的住宅福利需求。

切实可行的融资途径是达成有效住宅福利需求的重要手段。从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看,主要来源于职业收入的家庭积蓄是获得良好居住条件的第一块敲门砖。此外,对于许多家庭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新建家庭而言,来自于亲友的援助犹如雪中送炭,不可或缺;住房公积金贷款发挥的作用也逐渐明显;商业贷款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不被青睐,获益于单位直接的住房现金补贴的样本也比较稀少。从获致现有住宅福利的途径来看,职业或者说工作收入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切实可行的手段,与职业相关联的公积金制度逐渐发挥提升住宅福利的功能,亲友的援助在中国公民购房行为中十分普遍,这也是对住宅福利代际传递所作的很好的铺陈。恰如许多媒体言论所显示的:住宅商品化后的中国,住房是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即便如此,对于职业中产而言,经由职业而获得更好的住宅福利仍然是最普遍也是最切实可行的途径。

住房的功能取决于住房的户型结构,住宅的户型结构又受制于住宅面积。户型结构指不同空间在一套住宅中的位置、比例,是中产阶层们构筑新生活的内容。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使得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更为和谐,也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家是港湾,在港湾中修整后重新出发,可以更高效地乘风破浪。

样本对于住宅功能分区方面所表达的住宅福利需求仍受制于现有的住宅面积,在对样本的访谈中,许多的样本都认为增加住宅面积是首要需求。但与此同时,对于住宅功能空间的优化也是住宅福利需求的一个关键点。这种需求的表达首先体现在了对于居室数量的需求上,以标准的都市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来看,三居室成为最基本的住宅福利需求。当这种基本的对于住房功能的需求得以表达之后,住宅空间的细化和优化成为下一个目标,室内公共空间的细分成为样本在住房功能领域所表达的普遍需求。

中国传统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于人与住宅所构成的和谐人居环境的美好愿景。因为住宅不仅仅与生活于其中的家庭个体相关,还与不同住宅中不同家庭所形成的邻里关系相关。同时,住宅也不仅仅是一幢用墙体围合的房子,它所坐落的区位以及住区的周边环境也是衡量住宅福利高低的重要变量。

以高校教师为样本的城市中产阶层体现了明显的职业特征,方便职业活动的开展仍然是居住的首选。其实在这一点上高校教师的居住选择更多是围绕工作高校的坐落而展开的。在这个议题上高校教师选择的自由度不大,因为就G市的高校分布而言,绝大部分是位于城市近郊区或者是新开辟的大学园区。由于新建校区在居住区的配套硬件设施都不甚完善,所以仍未形成成熟的职工居住社区,高校教师仍选择通勤状态。在居住地和工作地点的选择上,仍是以原有的工作区位坐落为据点展开,84.3%的样本显示居住在城市近郊或者城市次中心。

围绕城市近郊的工作单位聚居是对G市高校教师群体的居住环境的表达。这样的居住体现出职业社区的特征。在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调查取向中,一致的高满意度是其对于住宅福利需求在居住环境维度上的满足感的表达,对于区位坐落和邻里关系的满意程度则进一步体现了这一群体居住的职业特征。

住宅形式包含了前面论述的表达的住宅福利需求中所描述的住房类型的内容,但较之住房类型,住宅形式的外延更加广泛。它可以包含住宅产品的性质,也可以包含住宅产品的不同类别。如果需要,对于住宅产品的层级、组合形式也都可以囊括其中。

居住理想是围绕居住现实而展开的。在住宅面积上,作为职业中产代表的高校教师群体有突出的现实需求。对照理想的居住面积,我们可以再次发现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中庸特征,相对现实和简朴的住宅面积需求就是有力的证据。在从90m2到180m2所划分的四个住宅面积区间选择上,43.5%的样本选择了120m2到150m2这一中间的尺度,许多样本在填写时表达“够用的面积就好”。“够用”是基于现实和自身住宅福利需求的一种实用主义特征的表达,不是极简,压抑自己对于空间的需求;也不是奢华,放纵自己对于空间的占有欲望,而是选择了以自我满足为基本前提的合理住宅面积需求。选择大面积住宅的样本比例最小,为13.1%(见表5-11)。这样的数据显示了高校教师相对理性的住宅面积需求,没有片面追求大面积,而做出了满足合理需求的选择。高校教师住宅面积的选择显得比较贴近现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其独特的阶层特征。

表5-11 样本的理想住宅面积

在理想的住宅组合形式方面,40.3%的样本选择了平面组合四居室及以上这一选项。选择复式的样本居于其次,为26.2%。选择平面组合三居室的排第三,为17.3%。选择别墅选项的排第四,为16.2%(见表5-12)。数据再次表明这一阶层样本的理性或者说现实主义的需求特征。

表5-12 样本的理想住宅组合形式

中庸的住宅面积选择并不意味着平庸,这恰恰是对于当前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取向上的另一种阐释。在住宅的组合形式上,一部分的样本仍然选择走实用主义的路线,选择平面组合的四居室及以上,满足实用所需的居住功能需求;另一部分样本则选择了在空间的分割上创新,他们选择了复式空间的住宅组合形式;而对于别墅的需求即便在样本中所占比重不算太大,但仍不失为中国城市中产阶级居住福利不断提升诉求的表达。一种向上的人生路不断延展,对于住宅组合的形式也在伸展中不断丰富。

对于住宅的财产观念的认识可以通过对住宅产权的要求来衡量。作为城市中产的高校教师对于住宅的交易价值并不是特别敏感,对此的解释再次回归到G市高校教师的职业群体特征。他们虽然是G市当之无愧的城市中产阶级的代表,但由于经济收入的制约,住宅对他们而言还不是完完全全可以用金钱即可支付的商品,他们需要倚赖职业和工作单位所提供的住宅福利来迂回实现提升住宅福利的目标。对他们而言,首先是拥有可以居住的房子,然后是拥有较大面积或者较为理想的空间组合的房子,最后才是可以成为商品可以自由交易的房子。这样的需求目标的层级分解是对于居住现实和经济收入现实的一种折中,所以在住宅的价格和产权的不同组合形式中,75.4%的样本选择合理价格的市场运作房,满足一定条件(如特定年限的居住时间)后可以自由交易这一选项(见表5-13)。这样的选择体现了住房功能的递进轨迹,由实用的居住到舒适的居住,然后到财富和身份的聚焦;也体现了作为城市中产阶级住宅福利提升的轨迹,基本的居住福利需求到良好的居住福利状态再到象征或者炫耀性的居住消费。

表5-13 样本价格与产权的结合形式

人在一个居住空间里发生的行为都是成系列的。由于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必然会发生一些行为,这些行为便要求有它合适的发生场地,对这个场地的合理规划便包括提供多大尺度的空间以及让这些动作的发生如何更有秩序、更流畅自然。同时,由于不同的职业需求,会形成对不同功能空间的偏好。这也会体现出个体所归属的阶层特征。中产阶层对自身利益的认同与保护表现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注重隐私,强调情感归属的独立性,明确家庭责任及分工,在居住上利用清晰的符号对领地做出日益鲜明的界定[1]。空间也不仅仅是结构区分的问题,它会体现出开放与封闭程度,也会体现出性别特征。对于住宅的私密程度的要求可以体现城市中产阶层在社交方面的取向。如果我们把人群聚居以抵御恶劣的外部环境视为对于空间处置的自由度最低的表现的话,那么中产阶层日益增长的对于住宅私密空间的需求是个体自由度不断提升的一种表达。然而中产阶层似乎还没有达到完全不依赖他者的极端状态,他们在交往空间完全开放和极度私密之间作不断的尝试。如前所述,数据显示出样本对于邻里关系的高满意度,所以74.3%的样本选择了“有一定的邻里关系、一定的社交空间”这样的对于住宅空间私密性的要求。这在反映样本选择同一性的同时也可从其对空间私密程度的要求中折射出中产阶层的交往特征:有自我也有他人;有独处也有聚合;有私密也有开放。对于住宅私密程度的要求这一选项的设计旨在了解样本对于空间开放程度的要求,从而观测样本在社会交往需求上的群体趋向。与预想的一致,74.3%的样本显示了对适度开放的交往需求的倾向,他们选择了有一定的邻里关系、一定的社交空间这一选项;如果要在完全私密(14.7%)和完全开放(6.3%)这两个端点选择的话,样本趋向于前者,体现了要求独立、私密的住宅空间倾向,这也从另一侧面突出阶层特性,总是处在端点的中间位置(见表5-14)。

表5-14 样本对住宅私密程度要求

对住宅空间的关注可以体现出群体的职业特征,高校教师群体对不同住宅空间关注程度的选择成为体现其职业的注脚。对书房的关注度比重较高,而且在此选择上也体现了不同的性别取向,男性教师对于书房的关注程度要高于女性教师。客厅和卧室是中产阶级传统关注的空间,成为列于书房之前的样本勾选最多的空间。在最关注的住宅空间中,客厅仍然是排首位的选项,为38.2%,卧室选项比例为25.7%,书房的重要性也摆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切合高校教师群体的职业特征。而且从与样本基本情况的关联来看,男性样本选择书房的比例要高于女性,而女性样本选择卧室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厨房、卫浴、餐厅的选择者基本是女性样本。在这一选项上,住宅空间设计中的性别取向比较明显(见表5-15)。

表5-15 样本最关注的住宅空间

当我们使用“风格”一词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浮现的是个体或群体生活方式的场景。住宅风格包含众多的内容,就住宅外部的建筑风格而言,作为个体的住宅使用者和消费者,影响的力度微弱,选择的自由度不大。而对住宅装修风格的要求却是可以充分体现个体生活方式诉求的。

保罗·福塞尔在其《格调》一书中列出了对于住宅装饰物品的不同选择所表达的房屋主人或高雅或恶俗的审美选择。这样的审美选择也可以成为区隔不同群体阶级阶层特征的一种标志。虽然在问卷中还没有细化到样本对于不同种类装饰品的选择,但是对住宅装修风格的解读也可见一斑。

对住宅装修中最关注的因素设定了四个选项:豪华气派、经济成本、展现个性和实用价值。借此选项体现与阶层身份对应的不同消费主张,突显不同的住宅风格。在对高校教师的抽样调查中,没有一例样本选择“豪华气派”这一选项,而75.4%的样本选择了“实用价值”,这样的数据又一次证明了中产阶级的实用主义特征。对住宅装修风格的要求从消费需求的角度体现样本的阶层特征,经济成本、展现个性、实用价值、体面气派这四个选项可以分别代表不同的消费心理,在这个选项上又可以集中看出样本的阶层心理。75.4%的样本选择了体现实用价值这一装修风格的选项,不过分简朴,也无须铺张,实用实惠这样典型的城市中产的消费性格得到体现。在整体的191个样本中,没有一个选择“体面气派”这一选项。这一点可以初步推断,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住宅对于他们并不是一种炫耀性的商品。选择“经济成本”和“展现个性”的比例为14.1%和10.5%,这样的选择偏向于体现在较为年轻化的样本之中(见表5-16)。

表5-16 样本住宅装修最关注的因素

从住宅、福利到住宅福利,再到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本质与住宅福利需求,我们可以勾勒出中产阶级住宅福利需求的现实状态和住宅福利提升的理想图景。当中产阶层自身试图去寻找提升住宅福利途径、满足感觉到的住宅福利需求时体现了提升住宅福利的内生力量,向内求以寻找体现阶层身份与阶层匹配的居住依据,这样就会在自身和住宅福利需求之间发生互动,体现住宅福利需求的个体行动者建构系统。

住宅福利满意程度是本研究中衡量住宅福利的一个核心概念,住宅福利现实与住宅福利理想之间经过高校教师的内化而外显成住宅福利满意程度。住宅福利满意程度成为现实与理想所塑造的衡量住宅福利水平高低的尺度,也成为量化住宅福利的一个重要操作定义,是构成中产阶级住宅福利模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住宅面积是衡量住宅福利水平的首选因素,住得好不好的第一含义是房子有多大。住宅面积满意度调查显示,不满意与满意的比例为26.7%和39.3%。与前面描述的当前居住面积大小的数据相对照,更大面积的住房仍然是基本诉求(见表5-17)。相比之下,对于户型结构的要求就有所降低,对于户型结构不满意与满意的比例为22.5%和42.9%。对于住宅面积的满意度与对于户型结构的满意度保持了一致,证实了当前居住形式中关于住宅面积和户型结构的数据和分析(见表5-18)。

表5-17 样本住宅面积满意程度

表5-18 样本户型结构满意程度

对于区位坐落、居住环境和邻里关系的满意度调查选项显示,高校教师群体所构成的居住社区在这三项的满意度都比较高,55%的样本对区位坐落满意,59.2%的样本对于居住环境满意,71.2%的样本对于邻里关系满意。对这三者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6%(区位坐落)、1.0%(居住环境)、1.0%(邻里关系),只占到微弱的比例(见表5-19、表5-20、表5-21)。

表5-19 样本区位坐落满意程度

表5-20 样本居住环境满意程度

表5-21 样本邻里关系满意程度

相比于前面几项较高的满意度,对于产权结构满意度的数据再次显示了在住宅商品化过程中,产权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见表5-22)。

表5-22 样本产权状态满意程度

对于产权而言,非常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比例为19.4%和14.7%,两者之和为34.1%,这样的比例居于衡量住宅满意度六个指标之首。这意味着,如果要将住宅界定为普通商品,产权是关键。当然,跳出与其他几个衡量住宅满意度指标的比较,单看这一独立指标选项,不满意、一般与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4.1%:33.5%:32.4%,三种态度大体相当。这是否可以假设: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住宅的产权并不是他们在住宅福利提升中最关心的问题。由此反推,住宅的商品特性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是不明显的,既然住宅不是完全的商品,那么高校教师群体的住宅福利本质就不仅仅是高校教师的住房购买力的问题了。其实这一点在理想的住宅产权与价格组合形式中可以找到佐证。只有6.3%的样本选择了高价格、高产权自由度的商品房,也许是整个高校教师的住宅福利水平与整体的高校教师中等偏下的收入状况促使他们选择的合理的价格。附加条件后可以自由交易的市场运作房,这一比例高达75.4%。学校集资房选择者为18.3%,只有2.3%的样本对产权完全无要求,选择租房。这样的选择或许与高校教师的收入相关,也可能与他们的阶层地位相关,但毋庸置疑的是,高校教师对于住宅产权的选择是挖掘其住宅福利本质特征的关键之一。

住宅福利满意程度连接理想与现实,是高校教师群体基于住宅福利现状对于住宅福利需求的一种客观表达。高校教师群体期待与阶层身份匹配的住宅福利,住宅福利满意程度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与理论假设提供了充分的解释空间。

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满意程度中哪些主要因素在起作用?个体、工作单位还是国家政策?它们不同程度的影响会使得中产阶级的住宅福利通过住宅福利满意度的提升而得到体现。

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是怎样影响阶层认同的?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满意程度会产生怎样的后续影响?住宅福利困境将导致阶层认同危机可以通过这一过程的演绎而得到阐释。

注释

[1] 殷智贤.混搭中产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