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教师群体住宅福利困境的向下扩散

高校教师群体住宅福利困境的向下扩散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教师群体遭遇住宅福利困境,这种现实困境已经向下扩散,使得组成高校教师群体的个体行动者在个体层面遭遇精神冲击。然而,在住宅困境面前,一名访谈对象戏称:革命时期是“偌大一个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现在是“偌大一个中国,‘放不起’一张平静的书桌”。教育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中国中产队伍的壮大,几乎与中国高校的扩招同步,不是偶然的巧合。住宅福利困境导致个体对于社会的无力感和不信任感增加。
高校教师群体住宅福利困境的向下扩散_城市中产阶层的住宅福利与阶层认同

高校教师群体遭遇住宅福利困境,这种现实困境已经向下扩散,使得组成高校教师群体的个体行动者在个体层面遭遇精神冲击。从访谈对象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未来预期中可以看出这种扩散的危险性,或许这将成为认同危机的源头。

高校教师的角色是一种自致角色,个体通过自身努力,累积教育资本,获得“传道授业解惑”的资质,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期间的个人努力过程也孕育着相应的情感累积,是自我对于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和强化的过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对读书人艰辛求学之路的隐喻,同时也意味着个体形塑人格、赋予自致角色以价值的过程。

然而,在住宅困境面前,一名访谈对象戏称:革命时期是“偌大一个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现在是“偌大一个中国,‘放不起’一张平静的书桌”。在城市高昂的房价面前,个体通过努力所获致的赖以谋生的职业却无法提供其维续职业价值感的物质基础。

在问及访谈对象(包括不是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象)对于“教师”职业的看法时,他们的第一用词是“清贫”。这里存在着体现阶层身份的两重含义:“清”意味着权力的弱小,“贫”意味着财富的匮乏。三位一体的阶层分析模式下,高校教师得以成为中产的理由或许仅仅剩下精神的富有和社会声望的崇高感了。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饱读诗书何用,终成一介教书先生”,这种对于自致角色的无价值感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蔓延。

“十年寒窗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蕴含着天下读书人的普遍角色期待。“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有着深层的社会土壤,对于当今的高校教师来说,也许这种“当官”的目标已然被分化甚至为很多人所摒弃,但是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的崇高感也仅止于理想主义者。

教育是社会地位的提升机,中国中产队伍的壮大,几乎与中国高校的扩招同步,不是偶然的巧合。没有永恒的贵族,给他们向上流动的空间,他们会实现文化资本向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换。这是学者们对于教育获致较高社会地位的美好祝愿。曾几何时,通过努力获得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大学教职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现如今,“读书不为稻粱谋”在现实的住宅福利困境前成了理想的肥皂泡,高校教师甚至成了地位获得示范作用的一种讽喻。

无价值感的蔓延引发个体对自身生命历程的否定,当满怀抱负的奋斗者遭遇现实的困境,而且以一己之力无法改变时,挫败感会油然而生。

“小的时候,父母老师都叫我好好读书,为了不辜负父母长辈,于是我好好读书。通过努力我上了大学,念了研究生,进了高校,当上了大学教师。结果怎么样呢?去年春节回家,跟中学同学一聚会,我成了混得最差的,现在还住在学校的单身公寓里。早知道就像有些同学那样,玩也玩了,现在生活得比我好。你说我当时那么拼命读书有什么意思?”“现在父母也不说要好好读书了,只是一个劲发愁怎么帮我买套房子。”“读这么多年书下来,我真的只剩下书和读书了。”

这种对于个体奋斗历程的看法也许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不仅仅是个案,“读书无用论”的产生或许就是源于类似个案消极情绪的累积。消极的人生态度不仅影响个体,也因此将负面的否定的情绪投射到了整个社会之上。

住宅福利困境导致个体对于社会的无力感和不信任感增加。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在一路高涨的房价面前,整个住宅产业都有可能处在失控的状态,国家宏观调控的功能也受到质疑。

“每一次房价上涨都是刚需,每一次房地产调控政策都治标不治本,房价就像皮球,拍的越重,反弹得越高。”“政策只会调控到政策目标之内的那些人,买不起房的人恒买不起房,买得起房的人也不怕政策调控。”高校教师群体在住宅困境前欲罢不能,他们体现出中产阶层的独特性:既不像住房弱势群体那样一味依赖社会,因为那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地位沦落;也不像富裕阶层那样指望个人,因为“被中产”的他们还是势单力薄。在对住宅福利困境上,他们的看法是骑墙的。有时懊恼自己,有时怨天尤人。既体现自己的无能为力,也不相信外在力量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