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片面驱动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片面驱动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说来,片面驱动的形成要受到以下四个条件的制约。生产力的水平是指生产力量的规定性,它表明生产力在某一发展阶段生产发展的程度和产品多少,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因为不同性质的生产力都存在着量的差别,都有着不同发展程度、规模和水平以及不同的劳动生产率。这样,驱动方式就必然向利益驱动倾斜,从而淡化权力驱动和精神驱动。
片面驱动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_利益 精神 权力――三元协调驱动论

任何驱动方式的形成及其运用都是有条件的,都要受到经济基础、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制约。具体说来,片面驱动的形成要受到以下四个条件的制约。

(一)物质基础条件

物质基础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

1、生产力条件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生产力是客观的。因为,其一,人们不能主观任意选择生产力。每一时代的人一生下来就碰到了现成的既定的生产力,人们对生产力的创造和发展只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其二,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以及劳动成果都是客观的。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时期的石器到简单的手工工具到高级的手工工具,再到机器到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都说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二者是统一的。生产力的性质是侧重从质的方面来考察生产力的状况,表明一种生产力区别于另一种生产力的特殊性,也就是表明,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生产力的社会结合和物质技术属性两方面与另一种生产力的不同性质。

在社会结合方面,生产力的性质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生产是集体性生产还是个体生产的差别上。分工和协作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则是生产力性质的社会结合的主要内容。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者在相互联系的不同生产过程中一起协同劳动。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如果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协作,没有协作也谈不上真正的分工。

在物质技术构成方面,生产力的性质是指一定的生产工具与劳动者的结合,也就是劳动者使用生产工具的状况,或者说劳动者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人类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都标志着生产力发展中的不同质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力的性质也是由生产工具的性质来决定的。

生产力的水平是指生产力量的规定性,它表明生产力在某一发展阶段生产发展的程度和产品多少,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等。因为不同性质的生产力都存在着量的差别,都有着不同发展程度、规模和水平以及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的产品很少,生产规模狭小,生产率非常低下,所以,生产力水平就极端落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使用大机器进行生产,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生产的物质产品不仅较为丰富,而且又有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这就表明其生产力水平也比较高。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的统一,就是生产力状况。

人们一生下来就碰到的这种现成的生产力,对于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在各不相同的生产力状况下,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大不相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使用的是石制工具、铁制工具,分工和协作也都在较低的层次上进行,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征服,不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广泛使用机器乃至自动化机器,分工和协作不仅打破了地区之间的界限而且也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扩展到整个世界的范围内。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使得人类生活的空间大大扩展,人类智慧的足迹几乎要踏遍整个宇宙

无论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还是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状态之中,物质利益都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形式。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当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物质需要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时,人们对驱动形式的运用就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倾斜。有的从抑制人的需求的角度出发——如我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就会向权力或精神驱动倾斜,竭力淡化人们的物质利益,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湮没在权力驱动的冰水之中或者虚化到对某种精神的寄托上。有的则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出发,大力提高生产水平,给人们以有力的物质利益刺激,借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物质利益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这样,驱动方式就必然向利益驱动倾斜,从而淡化权力驱动和精神驱动。

2、生产关系条件

生产关系也对片面驱动的形成起着制约作用。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物质利益关系。它同生产力一样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因为:第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离开既定的客观条件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每一代人开始生产时,遇到的是现成的既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二,任何生产关系的建立和变革,都是由当时当地的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来决定的,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人们不能任意地改变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这种物质利益关系是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改变的。生产关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经济结构系统,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这几方面构成。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体系中,人们创造历史的作用也就不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体系中,劳动者仅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受剥削受压榨,不仅无权参与对生产过程的管理,而且只能得到维持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支配着生产过程,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就既无条件发挥聪明才智以最大限度地推动历史的进步,也无热情去进行创造历史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地位,人们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人们的活动受到阶级和经济地位的制约。阶级的局限性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的制约性。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消除了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不平等,人们共同参与生产和管理,建立起相互支持、相互协助的平等关系,在产品的分配关系上不再是劳而不获、获而不劳。这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就大为增强。即使在同一生产关系体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作用的发挥也不相同。比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对问题的看法就不同,发挥的作用大小也不相同。因此,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经济地位,形成了对社会问题的特定看法,在使用驱动方式上必然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利益,有的侧重于权力,有的侧重于精神。能够切实实施驱动的,必定是在经济上具有决定权力的人,他的经济地位的诸多因素必然决定他采用某种驱动方式。

(二)政治条件

政治条件是指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制度,它对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的制约特别明显。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人民群众经济上没地位,政治上没权力,国家和社会对人民来说是一种异已的力量,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奴役下,人民群众没有进行积极创造活动的主动性,造成许多人才被埋没,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人民群众政治上无权,平时处在“沉睡”状态,只有革命时期他们才表现出自己的历史主动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广大人民群众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优越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创造活动开辟了非常广阔的天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当然,这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下就没有抑制人民群众创造性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通过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法令和政策的实施,足以能够得到逐步克服的。

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当权者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所采取的驱动手段也有所不同。在封建专制下,由于强调人对人的依附关系,经济的剥削被宗法关系的脉脉温情所掩盖,因此说统治者着力于权力驱动,在封建社会自上而下形成了严密的权力结构和网络,各级统治者便是权力之网的网上“纽结”。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之下,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是赤裸裸的经济剥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教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已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驱动的方式必然向利益驱动的形式倾斜。

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由于人民掌握着国家政权,人民群众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集体、单位、部门的不同以及个人自身的差异性,在利益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性。在思想上,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因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可以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利益、权力、精神某一形式的驱动方式,更可以统筹兼顾、协调驱动。

(三)精神文化条件

精神文化条件包括的范围很广,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头脑中的传统”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精神传统有进步的和落后的之分,它们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都有重要影响。前者起激励、鼓舞的作用,后者起阻碍、束缚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人民的、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重视对于落后传统的批评和克服。落后的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在精神领域中不断地破旧立新,对于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巨大的意义。

在精神条件中,科学文化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整个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特别是广大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人民群众越是在广度和深度上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也就越大。当权者在施行具体的驱动方式时,必须对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情况有所了解并作为重要的参与因素。在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发达的国度,单一施行权力驱动不仅无效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效应,采用精神驱动和利益驱动则比较有利。

总之,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物质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它们的发展程度只是有相对的意义。因而,并不是任何时代的任何时期都发生片面驱动。也不是在任何时代的任何时期都能形成物质、精神、权力三元协调驱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