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多民族档案资源体系的云南探索

构建多民族档案资源体系的云南探索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是云南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档案资源。科学探索、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保护方法为科学探索、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保护方法,云南省档案局完成了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与保护方法研究”。
构建多民族档案资源体系的云南探索_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

少数民族档案资源是云南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档案资源。近年来,在建设“两强一堡”的大背景下,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打造云南少数民族档案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云南省档案部门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保护,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科学构建边疆多民族档案资源体系,在“七彩云南”的美丽画卷上挥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学探索、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保护方法

为科学探索、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保护方法,云南省档案局完成了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云南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与保护方法研究”。该项目在总结近年来云南省开展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保护工作经验以及分析少数民族档案形成和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保护工作模型,提出了以采集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和收(征)集少数民族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工作方法,并成功应用于云南9个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保护的具体实践中,运用于云南省举办的“红土高原的记忆”展览中。主要内容包括少数民族物质档案和非物质档案保护模型、少数民族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体系、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方法等。

该项目最大的特色是针对部分少数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实际,民族语言文字种类繁多的特点,在收(征)集各少数民族发展进步历程和文化传统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借鉴新加坡口述史采集的成功经验,通过采集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作为收(征)集工作的补充。

第一,在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实践中,实施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濒危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2010年,国家档案局批准云南省作为抢救保护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试点地区,云南省档案局抓住这一先行先试机遇,大力开展全省25个少数民族,特别是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的档案收(征)集工作,对于反映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尤其是15个特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方面的档案进行抢救性收集和征集,将各个民族的天文地理、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婚姻习俗、音乐歌舞、传统医药、手工技艺等档案征集进馆,形成了文字、录音、录像、照片、实物等多种形式相互补充的系统化民族档案资源。

第二,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特藏库和专门数据库。以民族为全宗单位,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特藏库和专门数据库,为各个少数民族建立系统、永久的历史记忆。现已完成了阿昌族、布朗族、独龙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普米族、傈僳族景颇族9个云南独有少数民族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建立了集中反映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的发展进步及民族繁衍历史的档案数据库。

第三,构建系统完善的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体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完成对白、哈尼、傣、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基诺、德昂、独龙族1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以云南15个独有少数民族为重点,涵盖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充分体现民族性、群众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覆盖人民群众、富有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

第四,建立品牌普洱茶档案。茶文化是云南各民族重要的文化特征,也是各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云南省档案馆面向社会和普洱茶生产企业开展品牌普洱茶建档工作,通过征集和筛选全省具有代表性的普洱茶知名品牌,共征集普洱茶实物档案210件,采取永久收藏并结合展览的方式,编制唯一档号,设立专门库房,初步建立品牌普洱茶实物档案资源库,永久收藏及展览品牌普洱茶产品,全面记录和展示云南省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文化。西双版纳州档案局通过古茶树资源的普查建档,征集实物、音像和照片,建立古茶树分布图表和登记册等专题档案,全面记录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现状,积极探索对古茶树群落和有代表性的古茶树实行长效档案化管理模式。普洱市档案局采取规范鲜叶采摘和原料加工程序、对征集样品进行理化分析、严格进馆收藏标准、建立不同载体的普洱茶文化档案和鉴别样品等措施,在全市10个县区开展征集普洱八大茶区26座古茶山不同茶叶品种和类型的普洱茶实物档案。为保护民族特色产业,传承茶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第五,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方法。云南省档案局(馆)加大资金投入,购买数字化采集和存储设备,采取个人访谈、文字记录、拍照、录音、录像等方式,采集和整理少数民族口传历史记忆和反映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节庆、服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和图片资料,保存全文数字化信息,探索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使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昆明市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时建档、真实完整、系统有序、分级保护及优化利用的工作方法,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档案分类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

第六,创新档案培训模式。树立请进来、走出去、借智借力的思维模式,引进国内外智力资源,培养有潜力的档案专家,提升档案干部服务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能力。一是充分利用中新口述历史合作项目,借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在昆明联合举办抢救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培训班,对档案工作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口述历史理论和方法学的培训,重点培养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档案人才;二是从全省档案部门中选派业务骨干赴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接受学习口述历史采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享新加坡在保存少数族群和民间歌谣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培养一批开展口述历史档案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专业技术人才,扩大和推动档案部门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如何推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总结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第一,要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抢抓机遇,找准定位,自觉参与,充分发挥档案独特的文化功能;第二,要在新一轮文化建设大潮中努力打好少数民族档案资源牌,推动云南档案文化品牌的树立,推进云南档案工作在服务“两强一堡”建设中取得新突破。

虽然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已取得切实成效和丰富成果,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阻碍着创新与突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的思路不够宽,二是创新的领域不够广,三是创新的渠道不够丰富,四是创新的实力不够强,五是在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又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为取得创新与突破,推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是紧密围绕民族特色开展档案收(征)集工作。通过对民族文化研究者、代表人物、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和古稀老人的访谈,采集口述历史,真实记录无文字少数民族口耳相传的历史记忆,全面记录未用或无法用民族文字记载的濒临失传的口碑文献,补充、丰富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云南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采用档案收(征)集、影像记录、文献翻译、个人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采集和记录散存或散失在社会和民间的反映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宗教信仰、民风习俗等情况的重要、珍稀档案资料。

全面完整地征集记录反映少数民族发展历程、生产生活和文化传统的档案,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新时期档案,守护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

继续推进古茶树资源调查和建档工作,紧密结合口述历史采集,按品牌和山系,收集、积累完整的普洱茶产品档案,采集普洱茶口述历史档案,为古茶树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服务。

加强对本地区民族文化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探索研究,立足区域特征、文化特色和产业特点,努力收集反映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名优特产、宗教习俗、知名人士、非物质文化和自然遗产、民间艺术、乡土风情、典籍掌故、民居建筑等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档案资源,确保省档案馆收集、征集的特色档案进馆数量占全年新进馆档案总量的10%以上、州市级档案馆占20%以上、县级档案馆占30%以上。

其次是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联合民族学会等团体,动员各民族有代表性人物捐赠或有偿转让有价值的档案,共同探索如何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充分挖掘和整合云南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边屯文化、现代时尚文化等最具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充分发挥档案永久保存、保护和传承文化的独特功能,继续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以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促进“两强一堡”建设和边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实现“档案强省”的目标。着力打造以少数民族档案和茶文化档案为代表的独具云南特色的民族档案品牌,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品牌的树立,保持和扩大云南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在实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是努力创新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工作机制。将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纳入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范围,有计划地稳步推进。采取省档案局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省、地州(市)、县级档案馆上下联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的方式开展试点工作。建立以档案部门为主导,国内外相关机构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合作机制。如与民族、宗教部门共同开展流散于社会和民间的档案典籍收集和征集,与历史学界、民族学界联合开展口述历史档案采集整理,与文化、文物部门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与民族古籍整理研究部门合作编研民族档案史料,与国外各类收藏机构合作出版流失海外的珍贵档案文献等。并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为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云南省档案局馆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档案采集组、口述历史档案采集组、技术保障组和馆藏档案清理征集组。在经费上予以充分保障,使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可持续开展。

(原载《中国民族报》2013年8月2日第5版,第二作者魏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