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灯亮起的中国经济

绿灯亮起的中国经济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年来,中国年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8%,放射出全球最耀眼的经济光辉。中国经济内在高速增长的巨大动力已经形成,这样的动力,成为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底气,也是中国得以挑战美元霸权的力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GDP快报,2005年中国的GDP一举超过英国、法国,位居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绿灯亮起的中国经济

1978年,在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挥下,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数十年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得以高速发展。30年来,中国年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9.8%,放射出全球最耀眼的经济光辉。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逾30年的发展,只有7个国家或者地区,中国不仅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更令全球瞩目的是,30年中,中国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没有出现其他国家转型时必然见到的经济和政治的剧烈波动。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在过去30年中取得的经济增长和体制转型的双奇迹。

如果说,最初的高增长是低水平下的高反弹,那么,1994年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实施了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度、新颖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后,这一制度与生产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相结合,将中国经济带入了稳定持续的高涨阶段。

最直接的结果是使中国经济总体实力不断提升,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速度。到2003年,中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进入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公路”。尽管中央政府一直以来不断为经济踩刹车,推出了以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严厉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以后又提高了环境准入标准,加大了节能减排、考核环境因素的政策目标,但中国这艘经济巨轮的航速却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内在高速增长的巨大动力已经形成,这样的动力,成为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底气,也是中国得以挑战美元霸权的力量。

中共十三大报告在论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提出两个“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即从1980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两番,从2000年到2020年GDP再翻两番。翻两番的说法最早由邓小平提出。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向大家介绍了在接见大平正芳时,针对日本客人询问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作答。邓小平说:“前不久一位外宾同我会谈,他问,你们那个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跟他讲,到本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每人平均达到一千美元,算个小康水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9页)也就是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勾勒了两个十年翻两番的战略。

还是在“八五”计划期间,中国就提早实现了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GNP)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国完成1991年至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这一年的GNP达到57600亿元人民币,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五年实现了经济总量完成“翻两番”的任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达到8.3%,又高于8%的预期目标。经济建设多年高速增长,建设时期表现出与革命时期完全不同的社会特点,中国共产党走在经济建设的新历史发展时期。

从实际结果看,到2000年,当年GDP比1980年实际增长了4.4倍。2000年中国GDP超过8.9万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起点。按现行汇率计算,2000年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国家统计局随后又作出修正,这一年,中国GDP为99214.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4%,人均GDP为7858元人民币,依当时的外汇计算人均约为949美元,超过预期。

在短短的20年左右时间,中国经济总量顺利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中国的GDP以年均9.6%的高速度增长,为接下来新一轮经济高速发展打下基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新一轮的增长期是2002年至2006年,中国GDP年平均增加22635亿元。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四年内连升两位至第四位。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GDP为120333亿元,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3.9%、37%和71.8%;到2005年,中国GDP已经连超法国和英国,世界排名跃居第四;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的GDP已是1978年的11倍。2005年GDP按现价计已达182321亿元,人均GDP达13556元。2006年GDP达210871亿元,比2005年又增长了10.7%。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60.6%和91.3%。相应地,中国GDP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5.5%。

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看,中国的经济地位在这近30年中与日俱增,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到2004年时,中国GDP总量就已位居世界第六位,达到了19265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4.7%。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GDP快报,2005年中国的GDP一举超过英国、法国,位居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这些经济成就令国人振奋,令世界惊讶!

2006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达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财政收入达38731亿元,比2002年增长105%,4年内翻了一番多;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的5784亿元多13720亿元,4年年均增速高达35.5%;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六位跃升到第三位;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仍稳居世界前列或位次前移,而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也得到明显缓解。2003年至2006年间,中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271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的近2倍;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1.3%,并在2004年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发电量年均增长14.7%,电力紧张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2007年,中国经济在经过近30年年均增长9.8%基础上的又一个高增长年,增长速度为进入21世纪后七年中的最高点,达到11.4%;按现有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计算,2007年中国的GDP总额是246619亿元人民币,约3.4万亿美元,几乎超过德国。

财政收入总量为5.1万亿元;外汇储备为15282.5亿美元,增长率6%,净增4619.3亿美元,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位。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出口为12180.1亿美元,增长率25.7%;进口为9558.2亿美元,增长率23.5%,顺差达2622亿美元。

2009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7年中国GDP最终核实数据,按不变价格计算,GDP比上年增长13.0%,比初步核实数据提高了1.1个百分点;GDP现价总量达到257306亿元,比初步核实数据增加了7776亿元。修正2007年增长资料之后,中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目前只有美国和日本的GDP高于中国。新数据将提供更多依据,让中国和其他大型新兴经济体获得更大的全球金融决策权。CapitalEconomics驻伦敦分析师马克·威廉姆斯表示:“中国GDP现在高于德国,并将在不久后超过日本,象征意义重大。”

在金融危机之中,美国各大媒体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一消息。《华盛顿邮报》称,这是中国“惊人的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尽管GDP排名在某种程度上仅具“象征意义”,但这一排序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在从长期封闭转变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所爆发出的巨大增长力。根据IMF的数字,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GDP还不及2007年3.5万亿美元的1/10。过去的30年间,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城市里摩天大厦林立,私家车随处可见。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称,尽管主要经济体都陷于衰退中,中国经济也在减速,但中国经济在2009年的增速最低也能达到5%,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日本目前的4.3万亿美元。

高盛预计,中国经济将在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经济学人智库更“危言耸听”,从购买力平价角度出发,预计中国将在2017年超过美国。购买力平价是指调整各国的物价水平差异,以反映当地收入的真实购买力。

也有一些西方媒体理性看待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彭博新闻在线称,中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凸显了这个国家日益上升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一位经济学家说:“中国是国际舞台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早已超越其排名顺序,因为中国是目前少数具有弹性的经济体之一。”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经济专家盖保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一个成熟经济体的统计数据都需要作出修订,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经历快速结构性变化的经济体而言更是如此,这是中国经济统计体系成熟的表现。

在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困境的形势下,盖保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一GDP数据修订说明,中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并不仅仅是国际贸易衰退的结果,而是中国经济走向健康的一种必要减速,是中国2007年至2008年成功抵御通货膨胀的结果。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目前推行的经济刺激计划和鼓励房屋及汽车购买的政策调整则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在人民日报网络版对中国2007年GDP的最终核实数据作了分析,得出三个结论:

第一,从2007年起,中国大陆的经济总量已经超出德国,跃居世界第三。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上升,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发展的资源能力也随之加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同步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质的提高,中国已经作为具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出现在国际舞台。

第二,尽管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三,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人均GDP仍然比较落后的现状,没有改变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的事实。我国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仍呈现产出总量大、人均小的双重性,还没有根本改变能耗大、产出少的局面。我们正具备更多的能力做成几件大事,但民众整体收入水平以及购买能力仍然偏低,这种局面恐怕还要维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第三,即使面临当前的全球经济不振,我国30年改革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为我们抵御当前的阶段性困难打下了厚实的物质基础。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如果保持在8%—9%,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仍将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中国经济在此中高速水平上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所产生的拉动比率,甚至将超出以往。可以预见,不出几年,我国经济规模还将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国际地位还将有新的提升。这一判断不会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所改变。

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无可否认的是,中国也是人口大国,如果按照人均GDP计算,中国在全球的排名还十分落后,与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还不能过分夸大和强调在国际上的分量和责任,还不足以突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引起了全球对中国的关注。中国要走和平发展之路,但这一点还并没有让全世界都理解和支持,西方社会不时有些杂音出现,表现在世界上不时出现不同的“中国论”,鼓吹中国崩溃论、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等,不同程度地带有贬义。

从另一个角度讲,刻意贬低中国经济成就及其对世界经济所作出的积极贡献,既不符合事实,也没有必要。特别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经济在全球化框架中紧密相连,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可以“脱钩”独立行事。根据联合国最新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本年度的全球经济增幅将只有1%,而中国仍是“亮点”,中国有望保持8%的速度增长,创造的成果将给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一半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