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眼睛”亮起来

让“眼睛”亮起来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杨天庆一则富有灵气的标题,读者一瞥便会双目发光。新闻不但“有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学就是“发现学”。科学“灵感”来自幻想,艺术创作必须想象,新闻写作离不开联想。胸有全局找准“点”。由于抓准了“世界领先”这个“亮点”,并且标题就拎出了这个“新闻眼”,文章可真出了彩。善于“对比”巧出新。“硬新闻”拟“软标题”。

杨天庆

一则富有灵气的标题,读者一瞥便会双目发光。心灵为之一振,两手也拍案叫绝。这是大家感同身受的。

有人说,记者的功夫看导语。但是,作为“石油新闻一支笔”(工人日报《新闻三昧》2003年第10期)的资深记者岳双才,又是中国石油报华北油田记者站站长,不仅写导语用功,还是注重“炼题”的好手。我多年关注察觉,岳双才新闻作品中涌现出不少令人难忘的惹眼妙题。他这种“记者的编辑意识”,着实令人称道。作为记者(不是编辑),他总是站在全局的制高点看形势、想问题,并且一以贯之,自始至终注重拟题,不少题目还令人过目不忘。这是他的新闻作品难能可贵的一个“亮点”。

善于“发现”巧拟题。新闻不但“有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学就是“发现学”。发现出新闻、发现出好题。岳双才到华北油田一机厂采访中日合资建设的钢管生产线投产仪式,发现厂机关大楼、厂大门口一直没有装修,还是建厂初期的老样子。又了解到每个车间都装备了最好的设备,仅3年间用于重大技术发行的资金投入就达5000多万元,并生产出过硬的一流产品,不仅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还打入国际市场。这反映了一机厂集中资金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问题。类似内容司空见惯,媒体上已不少见。联系到一些企业技术改造缺资金,却热衷于花大笔钱装修办公楼,岳双才有了灵感,想到《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这个主标题,副题定为“华北一机厂集中资金增强发展后劲”。不仅被《中国石油报》、《华北石油报》编发在重要版面(位置),还荣获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二等奖、《华北石油报》好新闻一等奖,这显然是沾了好题目的光。

运用“联想”取角度。科学“灵感”来自幻想,艺术创作必须想象,新闻写作离不开联想。记者若善于展开联想的翅翼,不仅能出新思想、抓好角度,还能制出好题。一机厂的郭东同志由于对科技工作有突出贡献,分别被评为局劳模标兵、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石油行业劳动模范。岳双才不是只报道郭东获得3项荣誉,他由社会上的“追星族”现象,联想到员工对科技人员由衷的敬佩之情,写出了《郭东科研有成,三喜临门 工人们说:(眉)“这才是真正的‘星’”(主)》。不仅思想性出来了,主题也深化了。

一次到二连油田额仁淖尔工区采访,岳双才发现那儿离中蒙两国的国门仅有几公里。在全国各地油田,这个工区离国门最近。又是联想帮他确定了新颖的角度,写出了《国门下的采油工》,被编发在《华北石油报》一版头条、《中国石油报》二版头条,成了名副其实的“独家新闻”。

胸有全局找准“点”。记者采访时,往往会遇到不止一两个新闻“点”。而新闻又首先在标题上与编者、读者见面。因此,记者的新闻敏感要求他必须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取最亮的那一“点”,加以提炼概括,拟出好标题带“活”全文,做到“先题夺人”。那年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召开,岳双才在调查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的前提下,撰写了《潜山油田开发保持世界领先水平》为题的新闻。由于抓准了“世界领先”这个“亮点”,并且标题就拎出了这个“新闻眼”,文章可真出了彩。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以及三大石油石化报等全国各级报刊、电视台、电台选送的1000多篇新闻作品中过关斩将,经世界石油大会组委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成的专家组严格评比,获得了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优秀新闻大赛三等奖。

善于“对比”巧出新。在岳双才的作品中,善于“对比”巧出新的题目可举出一串:诸如《少投一亿 赚回一亿》(获中国石油优秀新闻一等奖)、《装饰“门面”不如充实“后院”》(获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二等奖)、《“水、陆、空”变成“小银行”》(获《华北石油报》好新闻一等奖)、《油田地热开发该热未热 周边开发地热日渐升温》(获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二等奖)、《武强油田何以由弱变强》(获河北省优秀新闻二等奖)。

事物就怕比,一比显高低,不比不知道,比来见分晓。上述获奖作品的标题就都对比鲜明。这样还用担心读者不带着问题急切地拜读下文吗?

“硬新闻”拟“软标题”。一些重大事件和专业性强的新闻,若是大话、套话入题就令人烦。标题中若用专业词句,读者又难看懂生硬的专业术语。而口语化常能使标题爆出吸引人的闪光点。记得有篇关于小浪底的稿件,编者将原标题《黄河进行调水调沙试验 小浪底承担减淤重任》,改为《敢吞黄沙百亿吨 小浪底肚量真大》,这样的“硬”题“软”处理,就诱人好奇地想读下去。岳双才写的《治理后的“污水”可浇田》,与上题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么?这是反映化学药剂厂(现华北石化公司)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被附近的村民全部直接用于灌溉的事儿。这在国内大中型炼化企业实属罕见。由于那个厂对污水处理场采用的环保技术达到先进水平,确保了出水水质100%达到国家工业污水外排一级标准。试想,这件事如果用硬题、大题报道,比如《化学药剂厂环保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似无不可。但跟见报的标题比,可读性、人情味、吸引力就差多了。

标题掠美受欢迎。不少好新闻是借助标题美惹人眼目,从而深刻印在读者脑海里的。要想制作出有魅力的标题,首先要懂得标题的魅力所在。新闻标题一般说来,讲究含蓄美、意境美、形象美、力量美、动感美、形式美、文辞美等。岳双才新闻作品中不乏掠美佳题。诸如《“海陆空”同植“摇钱树”》(形象美)、《作业工走“亲”》(和谐美)、《为什么“叶”肥“果”瘦》(含蓄美)、《深南不再“深难”》(文辞美)、《挑战世界级难题》(力量美)、《草原深处党旗高扬》(意境美)等。一个妙题,往往兼有几种美感特征。但是,标题之美毕竟是为内容服务,不是为美而美。只有题文俱美的新闻报道,才能以动人的美感诱人。

这里着重结合岳双才作品中的主标题谈了些自己的看法。其实,他新闻作品眉题、副题乃至通讯中的小标题,都不是任意堆砌、随便凑合而给以应酬的。在各类标题的水乳交融、有机配合方面,他都动了不少脑筋。限于篇幅和时间,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上面我对岳双才同志撰写新闻注重拟题,想方设法让新闻标题亮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说了不少肯定的称道的话。不敢说他是制题高手,但可以说是制题巧手,起码是善于思考、注重拟题的能手。

但是,任何人做什么事,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岳双才同志在干中学、边干边学,摸索出不少制题经验,却也有教训。我在这儿添点“杂音”。我曾对他写的一篇新闻和标题保持保留意见,也撰文提过改进和商榷的建议。原题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四大板块有序运行(眉)十五处优化经营推动发展(主)》。那是一篇被刊发在《华北石油报》头版头条的新闻,又是征文,还配了“编者按”,显然是重要新闻。标题、内文用语也谨慎,文辞严丝合缝,看不出什么毛病。但是,我以为标题太“规范化”、太缺乏大众化、人性味儿了。我建议题目改为《送气上门维修进家 寄宿读书看病方便(眉)十五处既满足群众需求,又增加职工收入(主)》。我没调查过,不知诸位喜欢哪个题?这是否也算个“硬”题目“软”处理呢?提出这个质疑,不是对他一个人,也不是针对这一篇文章一个题目说的,因为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闻媒体可不可亲、可不可信、可不可读、可不可用,新闻话语是基础。因此,能否成就一篇新闻作品,优化话语模式,是新闻改革的一个切入口。我琢磨:可否把“灌输话语”优化成“传播话语”,把“概念话语”优化为“事实话语”,把“官样话语”优化成“公共话语”,把“唯上话语”优化为“亲民话语”。这样,才能增强党报、企业报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广大读者才爱看,您说呢?

这道理一点儿也不玄虚。但是,要真正付诸“优化”谈何容易!比如:要将“官样话语”优化为“公共话语”(即大众化、大白话),从普通群众角度报道来自“官方”的新闻,你就得有胆量、用力气打破官视角、官思维、官规格、官(样)文章这类官腔套话框框。这里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咱能否带个头?

(作者原为华北石油报社主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