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省农民健身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农民健身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民健身体育活动的现状,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和需求,各地实施全民的发展规划及基层体育组织形式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云南省农民收入必将进一步增加,农民追求健康长寿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必将促进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农民健身体育得以迅速发展。

云南省农民健身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_高校体育教育研究

云南省农民健身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魏富民[1]

1选题的依据、意义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2001—2010年的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为法律依据,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对云南省的自然环境、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背景进行分析,研究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与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对农村农民健身体育的现状作定性的研究和实证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农村农民健身体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的运行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www.guayunfan.com)

2.1研究对象

在全省范围内(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12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79个县、29个自治县)采用多阶、多次分层抽样方法按滇东北、滇东南、滇南、滇中、滇西北抽出6个市所辖12个县中,随机选取600名农民(年龄≥16岁)作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收集、查阅了自1988年以来的十余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中的有关农村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农村体育、农民体育、健身体育等相关论文,广泛查阅有关全民健身运动的理论文献,对各种观点、建议进行分析,从总体上了解全国范围内《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现状,重点把握全民健身工作开展的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2.2综合调查法

本研究拟采用的调查法如下:①问卷法。调查问卷的设计严格按照社会学研究规律,运用特尔菲法,设计出调查所需问卷。样本含量600份,回收问卷573份,回收率95.5%,有效问卷547份,有效率91.2%,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较高。②访谈法。农民健身体育活动的现状,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和需求,各地实施全民的发展规划及基层体育组织形式等。

2.2.3数理统计

对收集的全部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应的数理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在掌握实际资料结果的基础上,对农村农民现有健身意识及体育管理现状等情况进行概括性的归纳总结,并进行类比和分析。

2.2.5趋势外推法

根据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实资料,寻求其变化发展规律,从而预测农村农民健身体育的未来状况及发展趋势。

3结果与分析

3.1经济类因子

3.1.1居民收入水平

结合所调查地区实际情况分析表明,虽然云南省农村地区没有大型的厂矿、企业,但小型的民营企业及乡镇企业却有很多且非常发达,而当地农民一般都能进入民营企业及乡镇企业就业,虽然收入不能与城镇相比,但一般都能有基本而稳定的收入;私营企业主和乡镇企业家不容置疑是农村地区的高收入人群,他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会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云南省农民收入必将进一步增加,农民追求健康长寿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必将促进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从而使农民健身体育得以迅速发展。

3.1.2体育消费结构

表1 云南省6市12县农民体育消费

从表1可知,农民每年的体育消费排在前三位的是观看体育比赛、表演,其他和购买运动服装、鞋类,分别占82.45%、76.05%和68.74%。但是据课题组成员实地调查发现,许多居民的运动服装和鞋类不是作为健身体育锻炼之用,而多是为儿女购买的(包括体育器材)。由此可以看出,我省农民的体育消费水平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从调查结果看,说明农民为了丰富生活,产生了一种体育消费意识,客观地反映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现实状况,这虽然与该地区人们的收入偏低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却是社会因素(如体育价值观、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发展农民经济,为农民体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农民对健康的投资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可以肯定,随着农民健身的意识和观念逐步加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状况必将随之得到改善。

3.1.3健身体育场地设施状况

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是广大群众健身的一种工具,是群众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质量差,且分布极不均匀。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79.8%建在城市和郊区,仅有20.2%建在农村。2000年,我国54.5%的人在街道、庭院、小区空地、公园广场上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而在正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只占21.6%,说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主流体育场地是非正规体育场地。

从表2调查结果显示,小城镇居民健身体育空间主要集中在村落场院、露天空地、自家小院、学校体育场馆、街道办事处等场所,分别占62.71%、52.65%、36.20%、10.97%、10.79%。由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等原因,根据实际状况,中青年人喜爱参加激烈活动,对场地要求相对来说较高,老年人喜欢参加不太激烈的运动,不需要太大的运动场地,因此农民体育长期存在自发、自愿状态。此外,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的人群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及方法都有所不同。

表2 云南省6市12县农民健身体育锻炼空间

3.2非经济类因子

3.2.1政策法规

1995年6月国务院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2010年前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对象、重点、对策、措施和实施步骤等进行了计划和部署,并辅以“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予以落实。同年10月,国家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指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居民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体育法的颁布,从根本上确立了居民大众体育的发展地位和作用。在此前后,还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等相关法规,使之相互配套,促进了我国居民大众体育的有序发展。

3.2.2健身体育项目

表3 云南省6市12县农民健身锻炼项目

从表3可知,农民共同喜爱的健身项目依次是:其他民族性、地方性体育项目,棋牌类,趣味项目,游泳、钓鱼,球类(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网球)等。调查中还发现,云南省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特别喜爱武术、马术、柔道、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居民选择徒手练习、娱乐性较强、技术性要求不高和普及型项目的中选率较高,选择技术难度大的运动项目的中选率较低。另作统计发现:在参加竞技型体育运动项目的比率上男性高于女性,而在参加健美型和娱乐型体育项目的比率上女性则高于男性;老年人喜欢参加运动幅度小、轻微活动性质的项目,中年人喜欢参加轻松、愉快项目,青年人喜欢参加球类活动项目。

3.2.3健身体育认知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对《纲要》的了解是理解政府对民族体质提高重要性的前提,是居民自觉投身体育生活的保证。1995—2000年,每年举行一次的“全民健身宣传周”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1996年全国有近3亿人次参加,大大增强了国民的体育健身意识。200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指导委员会。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妇联和体育总局都下发或转发了《关于开展“亿万妇女健身活动”的通知》。自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启动仪式后,“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全国体育大会”等大型的群众体育活动产生了更加广泛深刻的影响,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也举办了“妇女健身大赛”、“妇女健身风采展示”、“妇女运动会”等群众体育活动。2006年12月31日上午,期待已久的“安利纽崔莱健康跑——为2007年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加油暨昆明市全民健身健康跑”活动在昆明隆重举行。有“东方神鹿”美誉的前奥运长跑冠军王军霞作为健康跑活动的推广大使来到昆明为活动领跑,2万余人自愿参加了该活动,充分展示了昆明市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和极强的健康意识,同时掀起了昆明全民健身的新一轮热潮,对推动云南省的全民健身计划具有积极的作用。

表4 云南省6市12县农民对《纲要》的了解程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居民对我国推行《纲要》知道并理解其内容者占4.20%(大部分是通过子女感染),知道但不理解内容者占53.20%,听说过者占70.20%,不知道、从未听说过者占27.79%(见表4)。表明在农民群体中宣传《纲要》的力度不够,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国家《纲要》的重视程度。通过入户访谈所得的反馈信息,虽然有大部分人认识到体育健身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身体健康比家庭富裕更重要,但体育动机与行为不统一,实际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却寥寥无几。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个人的认识程度,才能使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农村阵营中得到落实。

3.2.4媒体宣传

表5 云南省6市12县农民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关注途径一览表

对表5中数据的对比显示,通过收看电视、互联网、看报纸对奥运会的关注程度呈上升趋势,其中通过收看电视时调查对象了解国际国内体育赛(大)事的首要途径,而通过收听广播、听别人谈论、不关注却呈下滑趋势,这点应该引起重视。

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使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居民有了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应积极引导更多的小城镇居民利用现代传媒了解体育信息,增长体育知识。

4结论与建议

4.1结 论

第一,调查中发现云南省农民体育活动开展得好的地区,都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地区,农民收入提高了才会对体育文化生活产生需求,才能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云南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滇东北、滇东南、滇西、滇西北地区均落后于滇中地区,加之农村人口多,人均收入低,因而极大地制约了我省农民健身体育的发展。

第二,云南省农民健身体育组织、体育健身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发育不良,农村区域内体育活动站(点)的建设力度远远不足。

第三,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云南省农民在思想上对健身体育的认识不足,对体育健康观念的认识模糊,体育健身行为存在很大盲目性,体育价值观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次消费观念亦有待向高层次转变。

第四,领导重视不够,组织指导不利。居民以个人锻炼形式为主且每次持续时间较短,是影响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居民健身体育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着体育经费的投入、有无组织的开展及其体育的科研情况。

第五,目前云南省农村地区农民在当地传统体育的参加面上还比较窄,这是由于个人的习惯及喜爱体育运动的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别,加之现代体育运动的冲击等很多因素造成的。

第六,体育科研(尤其在超前性、全局性、实用性方面)研究水平亟待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滞后,对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明确而稳定的政策扶持。

4.2对策及建议

从区域时序发展的阶段性考虑,将小城镇作为健身体育基地,以小城镇为中心,以学校为核心,向邻近边沿办事处村社辐射和扩散建,立全民健身网络的模式。

在昆明、红河(元江、河口、蒙自、个旧)、楚雄、大理、丽江、迪庆等州市建立少数民族体育广场,此类广场可单独建立,也可与旅游热点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配合高原体育训练基础配套建立。云南境内的海拔起伏相当大,最高点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6 740米)与最低点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76.4米)相差近6 000米。我们可以结合昆明的海埂、呈贡两个高原训练基地,不断提高运动训练、体育科研等软硬件建设。根据地域优势建立一个立体化、多功能、国际性的训练基地:高高原(香格里拉3 380米,丽江2 455米)—中高原(昆明1 890米)—平原(元江3 96米)—(河口145米),以训练基地为依托,依靠竞技体育的精英选手来牵拉社区内进行健身体育的大众群体,在各州市建立少数民族体育广场,有竞争性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举行各种表演,云南省由滇西北—滇西—滇中—滇东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地州→县→乡镇→村委会→居民个体),使得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居民健身体育实现“全层—协同—主动发展”。

总的来说,任何单一、孤立的解决办法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只有汇集了社会各个方面从全民参与健身体育锻炼的各个角度共同努力,才能高效、快速地解决云南省农村居民健身体育锻炼现状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宝仁等.试析我国东西部地区全民健身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陈青.西北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模式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

[4]俞继英.农民体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注释】

[1]魏富民,楚雄师范学院体育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