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研究内容与方法_体育专业导论

体育教育专业研究内容与方法_体育专业导论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专业教育的一种,就是在教育方案要按体育教学的性质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去规划、实施。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取向从根本上说还要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二是体育教师成为研究者。

体育教育专业研究内容与方法_体育专业导论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研究内容与方法

长期以来,以培养体育教育人才为本位目标的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类专业体系的传统专业,是普通高等体育院系得以存在、发展的主体或支撑专业,由于它对学校体育教育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对该专业改革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我国学校体育主管部门以及体育学术界的重视。不可否认,现行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式在培养体育教育人才方面曾经作出过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展开以及学校体育的飞速发展,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模式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当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使得改造和重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于是,要求理论界研究体育教师教育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之呼声日益强烈,要求实践界关注并推行新理论的舆论也日益高涨。无疑,这为21世纪推进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实现“质”的超越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然而,契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问题必会得到解决。现实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运用现有的新理论和新经验使这些由来已久的问题得到重新解读并进而实现超越。

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专业教育的一种,就是在教育方案要按体育教学的性质和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去规划、实施。由于专业是按特定方向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也即是说,按一定方向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就是专业的实体。从教育内容的视角看,以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问题就过于强调“学科”与“术科”的比例,这种比例之争源自于“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其实,不仅“术科”中有师范性问题,“学科”中同样也有“师范性”问题。对“学科”“术科”比例的过分强调,隐含的前提仍是基于一次性本科教育即可培养优秀体育教师的理念,这种理念并不把体育教学工作看作专业性工作,也不把体育教师看成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趋于成熟的专业人员。实际上,“学科”与“术科”只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多内涵中的一个方面。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取向从根本上说还要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来体现和落实。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学科”的相关研究

借鉴体育课程的理论成果和其他学科的经验,根据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和学科特点,体育课程中关于“学科”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www.guayunfan.com)

1.转变观念,体育教育科学引导学校体育发展

在我国体育教育科学的曲折发展历程中,要么是把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搬过来,要么是把体育教育科学当作教育方针政策的汇编或诠释,致使体育教育科学是那么被人看不起。一直以来,体育教育学类学科整体水平较低,落后于我国学校体育的实践,无法获得作为凸现体育教师专业性的理论支柱地位。比较来看,我国以“金牌战略”为中心的竞技体育发展很快就确立了科学训练的发展思路,建立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以及单项训练理论的完整体系,努力探索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比赛和科学管理的途径与方法,道理似乎很简单,在国际竞技体坛上很多运动项目的赛事纪录逐渐接近人体极限的背景下,提高竞技比赛成绩并获得比赛胜利仅仅依靠增加政治思想教育和运动量的老经验无济于事。因此,凸现体育教育科学的核心地位,确立体育教育科学引导学校体育发展的思路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育研究扎根体育教育实践,体育教育科研人员应该更多关注体育教育而不是体育学和教育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学的价值被认识、被理解的程度,而这种被认识、被理解的程度则取决于需要,教育是否需要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否有作为于教育。如果说,教育科学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发生于深重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文化隔离,那么走出困境的根本就在于消除隔离,创造“天堑变通途”的良性发展基础。所以,体育教育科研人员应该切实担负起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的双重责任。二是体育教师成为研究者。当今,体育教师不再只是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专门家,而是教育和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专门家,教师不再是教书匠,不再仅凭熟练掌握的有限知识和肤浅的教学操作方法来教学,而是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获得,并进而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各个部门理顺机制,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体育教学科学化。我国“奥运战略”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与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是分不开的。体育教学科学化也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研部门、教师培养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改变相互隔离的状态,并形成相互支持与促进的协作关系。

2.突出学科特色,建构新的体育教育学科课程内容体系

体育教育学科不只是一般教育学、教学论理论的直接套用,也不是运动训练理论的简单演绎,它亦有自身的理论。体育教育学科是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体育教育教学系统,即体育教育教学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显然,体育教育学科是植根于体育教育教学之中发生、发展的,是体育学科建构与教学发展及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完善的结果。然而,如同学生学习的认识活动与人类普遍的认识活动关系有相同又有区别意义一样,体育教学过程和其他文化课教学以及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有其本身的特殊矛盾性,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以及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属性。无论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还是情境化的教育意义,体育教育学科必须明确自身的层次定位,避免用大概念来套小问题,不能简单搬用不属于体育教育教学过程所特有的其他层次的一些教育教学规律,这样才能真正凸现出自身学科特色。从学科内容上看,它要有以下几个特色:①独特性。虽然我们也不主张将体育教育从整个教育教学孤立出来并通过与其他学科划定界限来自我封闭,但体育教育学科应该更鲜明地反映其所独有的特性与规律。②实践性。体育教育学科应该致力于对体育教育教学各种实践活动的描述、归纳和解释。③时代性。体育教育学科内容应该体现时代性,反映当代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与需求内容。④国际性。体育教育学科内容应该具有国际视野,特别要对发达国家体育课程和教学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分析与改造。

3.凸现专业特性,形成新的体育教育学科结构体系

只有强化体育教育学科类课程建设,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育学科在体育教师专业化中的作用。体育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或培养专业化体育教师的理论前提,而且这种理论支撑和指导并不仅仅局限于本科阶段,而是贯穿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体育教育学科必须满足作为理论的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同一般科学理论一样,体育教育学科一方面要具有解释功能,即对体育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解释,揭示体育教育教学现象的本质;另一方面要具有指导功能,即对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换句话说,体育教育学科要关注理论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能解决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体育教育学科的构建至少应包括3个层面或领域(王健,2003):第一,从哲学意义和原理意义上探讨体育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体育教育目的任务、内容及原则方法的关联性。第二,探讨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和评价问题,即体育课程的编制问题。第三,体育教育方法与体育学习方法的统一问题,以及各自的特殊性问题。这样构建的体育教育学将会是一个学科体系,它可能会有体育教育史、体育教育目的论、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研究、体育(运动)学习论、体育方法论、体育教育评价论等多个分支领域。就某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言,不必刻意追求单一的理论课程模式,如体育教学论可以将其分解为若干学科群,如体育教学基本理论、体育教学技能训练、体育教学实习(包括模拟实习)等。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内部资源共享,提高体育教育类课程教师素质

加强体育教育学科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学科良性发展的突破口。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体育教育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必须切实是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必须具有相关的学术背景,不能满足于只要是“体育理论”的专家即可担任,那样只会弱化体育教育学科科研和师资队伍。二是加强协作,注重吸收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的有益养分。中小学校里的课程改革、师范教育中教师的培养都已不是学科单一化训练所能奏效,这些都要求学科教学论体系发生学科综合改变(杨启亮,2000)。在高等师范院校,各个专业都会设置学科教学论教研室,体育学科的学科教学论教研室应该加强同院校内部各院系同类学科科研组织的横向联系。高师院校要改变那种科际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变行政组织管理模式为学术组织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形成集团优势,应以教科院课程与教学论有关教研组织为基地将分散在各院系的学科教学论教师凝聚起来,设立学科教学论研究中心等组织,实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学理论的交流和整合。其次,是加强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纵向联系,体育教育学类课程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教学、科研植根于学校体育的土壤中,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获得持久的动力。

二、体育教育课程中“术科”的相关研究内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课程必须实施有效的改革以顺应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1.明确学科定位

明确术科的学科定位,改变长期以来各自为战、单兵突进的格局,是术科发展的前提。

首先,“任何一个运动项目,无论其本身技术动作如何多样,战术如何复杂,它本身并不具备构成学科的条件”(任海等,1998)。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科学界的一个奇怪现象是,我们一方面无视或否认“术科”的科学知识性而将其孤立于知识性学科之外;另一方面却盲目地拔高“术科”的学科地位。于是,一度以单个项目为单位的“学科”林立,出现了“排球学科”“足球学科”“体操学科”等其他国家高等体育院校中罕见的以运动项目为“学科”的现象。这种出于提高“术科”学术地位将运动项目提升为“学科”的愿望,由于逻辑起点的把握不准,不仅初衷难以达成,反而加剧了我国体育科学体系结构混乱,也自我降低了体育科学的成分和学术地位,而且这一做法还不利于高等体育教育的国际接轨与国际体育学术界的交流。

其次,单项教学与训练理论作为专业方向不能单独设置专业。在教育学门类中有个一级学科,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中有4个二级学科,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二级学科中又有两个三级学科: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高等学校里的各种专业就是以二级学科为依据设置的,显然,各单项形成的教学与运动训练理论仅属于三级学科运动训练学下的专业方向。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考虑到其学科基础,将某单个术科作为专业方向显然不能单独作为专业设置,也无法就此设计出课程体系。我国一些学者已注意到了专业设置的依据问题并对其已有较深刻的研究,但倾向于强调社会需求对专业设置的作用,认为社会对不同规格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着学校的专业设置(任海等,1998)。而社会需求仅是专业设置的依据或动力之一,其本身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高等教育的专业并不能抛开个人的知识、能力结构,至今体育界几乎无人统领一级学科甚至极端缺少二级、三级学科带头人的现实恐怕与此不无关系。将某术科纳入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必须明确将专业基础课程在一级学科中设置、专业课在二级学科中设置,方向或选修课才涉及至三级学科,至于各单项专业领域的课程拓展就只能是选修课。

2.整合术科内容

从我国体育院系的各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分科课程占据绝对地位。近年来伴随着体育科学体系的发展,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运动项目也随大众体育的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动不断出现新的项目。在给体育专业教育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由于认识不足而往往以一一对应的方式分学科设课、按项目设课,因而给专业课程的设置带来了问题,典型的表现就是课程门数的膨胀和课程时数的激增。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实施课程综合化。就术科课程的整合而言,项群训练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具有重要作用。项群训练理论是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1983年,田麦久教授等根据不同分类体系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中的适用范畴和应用价值,选择了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以及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这样3个主要分类标准,建立了3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分类体系,而且在各个体系中所划分的项群论基础是“项群”,它是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是一种科学的运动项目分类方法。虽然项群训练理论主要适用于针对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管理和训练,但它关于运动项目的综合分类方法对于体育高等教育的术科课程研制也具有借鉴意义。一方面,项群理论给各单个项目提供了一个向学科转化的中介支点,通过这一支点使得各单个项目的“理论”在项群这一平台上实现相互融合和发展,进而具备学科的条件;另一方面,就技术学科领域而言,将主要课程相关或共同的教学训练的方法、原理及竞赛知识提取出来,形成有关的课程如“运动竞赛法的组织和编排”“裁判学”“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运动竞赛方法、原理”等课程,避免了各自单独开设时相互间的低水平重复。体育课程“一项多能”和“多能一项”的特性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实现整合提供了可能。体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体育课程教材体系的非逻辑性结构,即一个项目教材内部的知识技能体系或者某些相近项目之间的某些逻辑关系,可能有先行后继、基础与提高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选择和安排这些教材的逻辑体系上,要考虑到从初中到高中、大学的一贯性,但就大量不同性质项目发展起来的体育文化(包括知识、技能、技术和规则)则没有逻辑关系,没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认知顺序与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没有学排球照样可以学篮球。而且,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一项多能”和“多能一项”的特性(毛振民,2003),即一个体育教学内容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技能,还可以进行娱乐,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反过来,多种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某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中小学体育课程并不需要样样都学,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相应的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也不需要每一项按项目名称设置课程,将中小学所开设的项目及活动内容根据某一标准划分为具有共同特性的项群。

术科课程的项群划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同群可替换和异群可互补。虽然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之间具有相对的可替换性,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这种可替换不能无限制的扩大以至绝对化,学校体育还有全面育人和传承体育文化的义务。因此,体育教材的分类一方面要考虑体育教材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教材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划分出的项群应该具有“同群可替换”特征,即同一项群内项目及内容在完成某特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实现互换。体育课程教材的分类还应该具有体育教材“异群”能互补效应,这是体育教材的教育性所决定的。体育教学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既要重视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而某“群”体育活动内容或运动项目在取得教学和锻炼效果方面是有很大差异的,如足球和篮球都有综合锻炼效果,但均缺乏上肢支撑和悬垂的动作。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某“群”体育活动内容或运动项目又具有绝对的片面性,必须由其他“群”来进行补充。另外,各“项群”虽然各自均可以同时实现多个目标,但在实现各领域目标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其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也具有绝对的片面性,还必须考虑其在实现课程目标上的互补。因此,进行体育教材的“项群”分类,异群之间应能够在效应上实现相互补充。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课程本身就是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的,二者是彼此联系的,因而术科课程如果进行项群整合也必须满足同群可替换和异群可互补的条件。

3.术科课程的范式转型

在新的学校体育发展条件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必须实现范式转型,由“运动训练模式”转向“教学体验模式”。

首先,重新定位课程目标。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并不是为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也不是单纯为了使学生提高某个项目的运动技能,而是着眼于学生学会运用术科的“体育手段与方法”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因而应从以竞技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线转移到以健身教育为主线,使术科健身教育与运动技术教学有机结合。

其次,实现教材体系的重新构建。基础体育教育和全民健身需要的是健身教育和身体锻炼的理论、手段和方法,术科范围广泛,体育院系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对现代术科必修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比较选择,充实各术科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原理和原则,充实从各术科引申、加工、改造、组合出来的身体锻炼的手段与方法的内容,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教材体系,使教材充分体现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顺应时代潮流,赋予术科必修课教学以新的活力。此外,术科课程体系针对学科条块分割现象,应打破学科间的界限,采用多种方法如项群整合等寻求教学内容的实质综合,避免依靠扩充课程门数和课时数完成课程目标的单一路径。

再次,改革术科的教学方法,注意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结合与加工。学生在大学术科上所学的教学方法往往并不适用将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但是学生往往对大学术科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印象最深刻,因为在中小学教材教法课程上所讲授的教学方法因为更多的是理论常常并不容易掌握和记住。因而必须大力开发各种符合体育教学实际的教法和学法,加强对训练法、练习法“为我所用”的改造。从情感体验、社会交往、锻炼效果、技能学习和认知效果等方面开发不同的教法体系,并与教学过程的改革相结合。对原有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方法进行改造,淡化运动训练成分,强化教学方法传授;淡化细腻的教学过程,强化完整式的教学过程;淡化对生理指标的注重,加强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的注重等,使体育技术教学更贴近中小学实际,使学生不仅获得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掌握体育教学中合理选择与设计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对竞技项目实现教材化、因人而异对运动负荷进行安排等将来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岗位上必备的教学能力,将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计划、方法、步骤、措施落实到每堂课中,努力提高术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最后,重新设计术科课程评价体系。术科课程评价体系应该紧密围绕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小学体育教师,着眼于学生运动技术教学能力,考核内容应包括术科理论、技术,健身理论、手段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各种实际工作能力等,做到全面衡量、综合评定。重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定性与定量、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重视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不仅通过课程评价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及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而且使学生学会评价,即学生在术科课程的教学评价中掌握有关项目的评价方法和技巧。此外,要加强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重视对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机制的评价,开发这方面评价的方法,如国外的对“学生对话”的研究、对“触球数”的研究、对态度的研究等(齐栋等,1999)。

4.锻造学术队伍,加强高师体育院系与中小学的联系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这一点对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改革同样适用,锻造术科学术队伍、提高术科师资队伍素质是术科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术科教师如果缺乏改革的动力和参与意识,再完整的改革措施也只能停留在纸上。据调查,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竞技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受原来教学指导思想和竞技运动技术知识的限制,技能单一、知识结构偏重于竞技技术,对体育健身和健身教育了解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于军,1997)。如在某针对术科教师的问卷调查中一个问题“你的专业是什么”的回答上,有近40%的教师将自己所教的专项看成是专业,有10.8%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是什么不太清楚,中青年教师表现得较为突出。专业是高等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常用的教育术语,而术科教师中形成的观念是:专项就是自己的专业,而最直观、最能体现专业水平的就是“专项技术”,“专项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专业水平的体现,这种对“专业”认识上的错位和局限性反映出我国术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刘兴,2002)。术科教师过于狭窄的知识结构会阻碍术科课程改革的深化,很多理论和改革措施往往因为不能被认识、理解而无法运用和实施。因此,必须加强体育院系术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术科教师素质,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术科教师的继续教育。术科教师应通过自学、在职进修、脱产培训等多种渠道和形式,不断学习、接受、更新拓宽本专业健身教育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加强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并向理论研究方面提升,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二是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深入了解与研究。过去高师体育院系与中小学本身就缺乏有效的联系,而术科教师在学术研究上也更多偏向于各项目的内部体系,缺乏对中小学有关教学内容的研究,有些术科教师是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被动适应,更多的术科教师则对中小学在自己所教项目的开展情况、教学方法运用上以及项目教学发展动态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样就很难去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更谈不上去引领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了。因此,加强术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术科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三、研究方法的更新

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理论在20世纪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根本上应归功于研究方法论的创新,这已成为人们公认的常识。从研究方法看,体育教育学科要克服过去方法单一、思维僵化的弊端,转而既尊重从自然科学借鉴过来的实证规范、实验规范,又注重将人文主义研究规范从冷宫中解放出来,使它焕发出新的活力,并进而实现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如采用系统研究与分析还原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经验总结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建构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多学科不同视角研究的方法等。

在当代,体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领域。体育的内容向着健康教育、心理训练、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迅速扩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总量也在急剧增长,这对体育教育研究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现在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学会娱乐、学会锻炼、学会欣赏体育,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还要帮助学生形成安全生活的能力,等等。因此,体育教育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投影、电影和计算机等影像媒体的出现,使依赖运动表象建立的体育学习更是如虎添翼,体育教育方法正向着更高层次、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1.系统化与综合性

系统化与综合性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法体系结构发展的固有特征。系统化体现在这一结构发展的多个方面。该结构内容齐全、方法多样,具有完整性;各种方法各安其位,分类得当,配合合理,具有有序性与层次性;各种方法相对成熟又发展变化,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结构的综合性发展趋向,除与系统性特征有较密切的关系外,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研究方法都与一定的教育思想相互联系,表现出方法与教育思想的统一性;各种研究方法都与特定研究内容相结合,体现了方法与内容的综合性;一些研究方法有赖于借助特定的手段与工具来运用,反映出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条件的统一性。此外,研究方法的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能力培养功能等多功能的统一也是综合性趋向的现实表征。

根据系统化与综合性发展趋向的要求,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改革实践中,一是应树立整体性改革的思想,全方位地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修正教育目标、优化课程教材、完善研究条件等,为研究方法改革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二是要以研究方法结构改革为重点,以结构改革带动具体方法改革,通过研究方法的结构改革与具体方法改革两个相辅相成的途径,实现研究方法体系的整体优化。

2.多元化与扩展化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法体系结构,在内容构成与功能发展两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与扩展化的趋势:从内容扩展上看,这一结构中的方法区别从以往的3类或4类扩展为6类方法系列,且各类方法的性质与作用更趋明朗化,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功能作用方面分析,以往研究方法的作用主要集中于认知或传授功能,而新结构则体现出研究方法的认知、协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情感发展、自主学习等多方面功能,表现出明显的功能扩大化与多元化发展特征。顺应上述多元化与扩展化发展趋势,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法改革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研究方法的分类,加强现代研究方法的引入,促成结构内容的丰富;另一方面应大力研究各研究方法的功能属性,充分挖掘各类方法的潜在功能,并在研究方法运用中实现研究方法功能作用的放大,使各类方法的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科学化与现代化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法体系结构发展的另一显著特征是科学化与现代化。“教育要科学化和现代化”,研究方法的发展同样要科学化与现代化。从我们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体系结构分析,科学化与现代化体现在这一结构的各个方面。如大量现代研究方法入选该结构、分类方法的突破与体系建立的科学依据充足、科技类方法的形成与其他各种方法科技含量的提高、科学合理地继承传统研究方法的精华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研究方法结构发展的科学化与现代化实质。

科学化与现代化是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发展的大趋势,是当今及未来研究方法改革的必由之路。在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改革中,我们必须坚定地推行研究方法科学化与现代化的改革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丰富研究理论,研究研究方法的产生与形成规律,大胆引入现代研究方法,合理改造传统研究方法,加大研究方法的科技因素,从而实现在研究方法运用上全方位的现代化与科学化。

4.专业化与师范性

专业化与师范性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研究方法体系结构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高等学校类型多样,专业各异,研究方法体系结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侧重,因此,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方法体系结构理应突出体育专业与师范教育的特点。我们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体系结构中,各种研究方法都与体育研究中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相联系,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专业化特征。而该结构的师范性可从各类研究方法中所蕴含的“教会学生学习”与“教会学生教他人学习”等教育性因素加以体现。此外,该体系结构提出的众多研究方法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可能与便利,这也是体现师范性的一个重要作用。

但是,体育教育的研究方法的更新和发展,并不意味着一些基本方法的过时和消失,而且某一时代都有反映其特征的、具有代表性和倾向性的方法出现。从这些方法中可以看到,某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反映出体育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实践的变革特点。体育教育专业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它不仅是体育类专业的一种,又是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虽然体育教育专业本质上是师范专业,但其师范性(专业性)应通过“专业”课来体现,而在专业基础课及基础课中体现一定的综合性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体育教师的工作领域——学校,体育问题的复杂、综合性更为突出,这就决定了对体育教师规格要求的复杂性及综合性,多知识、多能力、高素质成为体育教师规格的集中体现,而培养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教师,就要求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不能忽视综合化,尤其是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因此,加强学生有关研究论与研究法原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研究与教育的技巧与方法,指导学生向“学会研究”的目标逼近。通过各种渠道与多种途径,使学生专业工作能力、研究能力与教育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毕业后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