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的金融体制

中国的金融体制

时间:2022-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的金融体制(一)金融体制及其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金融体制的含义非常复杂。因此,资产证券化本身就是金融体制的一部分,同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对现有的金融体制产生重要的影响。(二)中国的金融体制及其缺陷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毋庸讳言,中国的这种金融体制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中国的金融体制

(一)金融体制及其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

金融体制的含义非常复杂。概括地说,金融体制是指一国金融发展与运行的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框架结构、业务分工、监督管理、构造方式、运行机制、运转环境和总体效应等相关金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1]金融发展战略是指对于特定金融模式的选择,金融模式可以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国家通过政府自觉的法律约束或者政策行动积极推进或者抑制直接金融的发展就是一种发展战略的选择;组织形式是指金融体系中的各种金融机构、各类金融市场以及监管体系构成的一个整体;框架结构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的构成、金融市场的构成,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业务分工是指各种金融业务在金融体系各类成员之间的分离或者结合的制度;监督管理是指对金融体系各要素进行监管的体制、方法和内容;构造方式主要是指银行体系的构造方式;运行机制是指金融市场的自动运行、金融管理的机制以及法律的强制机制;运转环境则是指金融体系运行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和金融环境。归纳而言,金融体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从微观方面来看,它涉及一国的银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构造。从中观方面来看,它涉及金融市场的培育和金融发展战略的选择;从宏观方面来看,它涉及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的造就。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金融体制。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对于金融体制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微观方面来说,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对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资产证券化从本质上来说是将传统上由银行来执行的功能如贷款、存款、担保、信用审查等加以分离,由市场上的其他机构来承担。

从中观方面来说,资产证券化是一种直接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实际上意味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的改变,即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从以银行为中介的融资方式向以市场为中介的融资方式的转变。

从宏观方面来说,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使金融资源配置彻底转化为由市场来进行,以达到高效便捷、减少成本的目的。

因此,资产证券化本身就是金融体制的一部分,同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又对现有的金融体制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金融体制的健全与发展。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资产证券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的金融体制及其缺陷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金融体制而言,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大一统银行体制转变成了多元化的金融体制,形成了以中央银行领导的,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合作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了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但是毋庸讳言,中国的这种金融体制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还存在许多问题。

从金融体系来说,我国的金融机构发展还不成熟,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式尚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其市场化、规范化、商业化尚待进一步深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化。

从金融市场来说,我国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货币市场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完善。货币市场包括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就票据市场而言,我国的票据市场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是增加企业融资渠道、扩大内需、拓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提高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能力的重要市场。我国的票据市场起步于1980~1985年,随着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票据市场逐渐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票据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三:第一是票据市场规模小;第二是社会信用基础差,银行承兑票据难以推广;第三是票据业务范围窄,在我国主要的票据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商业本票等的发展都比较缓慢。就同业拆借市场而言,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善,使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影响力尚未发挥。这样制约了利率作为经济杠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

我国的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发展迅速,而债券市场并不发达,是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中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债券市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构筑了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深沪两个交易所市场和柜台市场在内的债券市场体系。

同股票市场的快速增长态势相比较,中国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比例一直停滞不前,甚至在最近几年还有下降的趋势。1992年企业债券融资达到683.71亿元,1995年却只有300.80亿元,1997年更降至255.33亿元。从1986年发行企业债券开始到1997年底,中国企业债券年度发行数量平均在300亿元左右,累计发行总数为2300亿元。截至2006年底,公司债券累计发行4200亿元,余额2831亿元。总体上说,中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相比非常落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积极拓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中国资本市场在新世纪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明确了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全面的规划,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品种创新机制,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证券投资品种,协调推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建设的改革任务和创新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改善社会融资结构,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手段,人民银行于2005年5月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截至2006年底,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融资券累计发行4336.5亿元,余额2667.1亿元,高于公司债券13年来的发行总额。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成为近年来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亮点。

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不发达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经营机制僵化导致了企业的高负债、无信用。此外政府在利率、债券发行规模方面过于刚性,以及我国缺乏有效的证券信用评级体系,尤其与缺乏权威的证券信用评级机构也有很大的关系。

证券市场的发展与融资需求直接相关。改革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结构最深刻的变化就是非国有经济的崛起。在一些生产领域中,非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日益壮大的非国有经济提出越来越强的融资需求,但是相对滞后的金融体系改革,却因为旧体制的束缚难以适应与满足市场需求。资金需求格局的变化要求改革金融体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一开始的主要内容就是银行体系的改革。国有银行的投融资机制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功能,并未受到改革的实质性触动。资金投向与使用主要向国有企业倾斜,估计约85%的国有专业银行贷款贷给了国有企业。由于国企效益普遍低下,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这种资金格局使得国有银行改革因企业改革的停止陷于僵局,以银行改革为主的金融改革停滞不前。由于银行改革难以深入,金融改革的重心逐步转向国有专业银行体系之外。证券市场这一直接融资机制自然就被选择作为金融改革的另一个生长点。在中国由于整个信用的问题,企业债券的发行量受到限制。资产支持证券可以使证券的支付不受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影响而与特定的资产本身的信用相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