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教育名区因文化名校而美丽

教育名区因文化名校而美丽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历史的研习,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通过“秦淮教育名区”的打造,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每一所学校都因此而美丽。“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在教育名区的建设中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夫小文化之美,美在“诲人不倦”的教师文化。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起来,更给名区带来了鲜活的“名校”血液。

提及秦淮,让人不由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悠悠秦淮河,不由想起那蜿蜒深沉的明城墙……秦淮,有着多么丰厚的地域文化!在这片土壤中,孕育了一所所各具特色的学校。通过对历史的研习,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通过“秦淮教育名区”的打造,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每一所学校都因此而美丽。

有人会质疑:全区内那么多学校都能成为文化名校吗?通过我们的课题论证,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实践证明,每一所学校的发展都能找到一个好的生长点,促进每所学校的文化品位提升,文化引领出名校,一个都不能少地支撑着名区的科学发展。“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在教育名区的建设中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下面仅以几个学校的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百年历史的传承提升区域文化的高度

丰厚的精神土壤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积淀,会给一所学校带来一种厚实,这种厚实来源于历史,更来源于思考、实践后的一种领悟。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是秦淮河畔一个优美而独特的人文景观。每一次到夫小,置身古朴优雅的校园,凝视俯身施教的孔子雕塑,耳边传来琅琅的读书声,都不禁为之陶醉。清脆而纯朴的童声,饱含着孩子的天真可爱,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莫过于此。离夫小越近,就越会发现这所学校的文化魅力,她厚重大气、昂扬蓬勃。如今,从夫小的环境建设、学生培养、教师发展、校本课程和学校管理中,随时随处闪现着孔子文化的灼灼光华,给人文化的美感。

夫小文化之美,美在“学而不厌”的学生文化。夫小的学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热爱学习和自主学习。在校训中,夫子庙小学明确提出了学校育人的目标追求——“学而不厌”,我以为,它直指人才的核心素质——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总和。学习是神圣的,在夫小,每个孩子入学的时候,都会到大成殿参加庄严的“开笔破蒙”仪式,为孩子们烙下了神圣的记忆;学习是快乐的,夫小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不亦乐乎”,享受幸福的学习生活;学习是自主的,学校用了三个“五年计划”去研究怎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经验,即便是孔子文化,也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成立“小小孔子研究院”;学习又是终身的,孩子们一定会离开夫小,而孔子“学而不厌”的谆谆教诲将刻在他们的心上,帮助他们成就自己的人生。夫小文化之美,美在“诲人不倦”的教师文化。诲人不倦,体现着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敬业精神。夫小教师具有“诲人不倦”的情怀,他们选择了以教学为事业的生活方式,在夫子教诲的滋养下,对教育怀着赤子般的虔诚,对孩子永远怀有赤诚的师爱。他们追求教学生活的完满,总是善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捕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让钻研课堂、反思教学、精益求精成为自己的习惯,正如孔子所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品质!这是多么可敬的一群教师!天道酬勤,诲人不倦,夫子庙小学因此名师辈出!

是什么使夫子庙小学的文化具有如此厚重之美?是孔子文化。是这丰厚的精神土壤滋养的名校。夫子庙小学把握秦淮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以弘扬孔子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文化战略,打开了学校发展的无限空间。这一成功的学校文化发展案例,值得我们秦淮区的每一所学校借鉴。

凭者对历史的思考,借助名区的影响力,在夫小综合素质发展的引领下,我区有多所学校借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条发展之路。东水关小学的明城墙文化、凤游寺小学的凤凰台文化……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起来,更给名区带来了鲜活的“名校”血液。

[案例二]课程研究的发展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度

学校的文化孕育在不同的土壤中,有的学校从积淀百年的历史中传承,有的学校则是在今天的学校课程研发中不断超越。南京市小西湖小学就是利用课程文化的改革使学生享受到了幸福童年,点燃了他们的精彩人生。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尤其对于缺乏专业背景和专业支持的学校来说,更是一段艰辛的历程。然而,校本课程开发是那样富有创造性,那样极具挑战,吸引着学校忘我地投入其中。“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这样一项迷人的工作。

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但是怎样联系?湖小的实践就源于对此问的回答。该校从1999年就开始尝试着将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探索合适的途径与方法。湖小人将一系列“生活”的元素加入到数学课堂里,尝试推出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课,如“校园绿化”、“小米尺告诉我……”、“年、月、日探秘”、“花坛的占地面积”、“美丽的圆”等。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具有革新“教法与学法”的意义。

进入“十五”,湖小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小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具体承担“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部分的研究。随着研究的展开,学校在各年级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学会购物”系列活动,老师带着学生们到商店、超市尝试购物,学生们在购物活动中自己发现、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体验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购物”系列活动的设计后来荣获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活动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一等奖。

“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小西湖小学独特的教育哲学和愿景指导下的理性实践,除此之外,还应该拥有符合学校教育哲学和愿景的课程观来做具体的引领。一方面,这样的课程观是“身边的数学”校本特色课程的“航标”,是课程特色的生成机制;另一方面,这样的课程观还要超越“身边的数学”特色课程,进而成为调适和实施国家数学课程的依据,甚至进一步超越成整个学校的课程观念。只有这样,整个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成为一个系统的课程开发过程。

小西湖小学所确立的是“生活化”的课程观。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生成性”,课程目标始终是在课程的进行中计划的,是在课程实现的过程中制定的,也就是在过程之中变化生成的。课程是学生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老师、同伴的充分交往互动而建构起来的,是一种学习经验的整合。从而打破学科本位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在课程资源上强调“事件化”,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从纷繁复杂的儿童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生活事件转化为,转变为教育事件,从而使课程始终处于开放的状态下。在课程实施上,强调“创生取向”,课程的实施是以课程计划、教材等既定的方案为媒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实践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不断地创造与建构教育经验的过程。师生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生活化的课程观凸显生活世界的课程意义,为“身边的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是课程纲要。校本课程的产品指的是《课程纲要》而不是教材。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出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的文本,包含各种课程元素的某门课程的大纲或计划书。课程纲要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份课程计划,是一份完整的课程文本,是一种认知地图,也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是课程审议与管理的重要对象与工具,也是评估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实施纲要》就是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诞生的。在《课程纲要》中,湖小人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特征、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框架、课程的学习结果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进行了逐一阐述,澄清了“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中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富有创建的课程结构——以显性生活结构和隐性数学结构相结合、两线并进的架构方式,使“身边的数学”校本课程成为一个崭新的数学课程。

南京市小西湖小学的课程改革,是从儿童的和谐发展角度出发,为儿童的发展搭建了一个“美丽的平台”——在这里,育人如春风化雨;学习,是美丽的探索之旅。

[案例三]德育为本的特色拓展文化视野的广度

周恩来总理的题字,多年来,已经融入了南京市考棚小学的生命,也融进了秦淮的血液。它成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冠军的载誉归来,实现了祖国的梦想,更激励了秦淮人用自己的行动,创名区,树名校,打品牌,再创为国争光的神话!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拣、赠雨花石为经典代表的缅怀、悼念活动,到八十年代蜚声省内外的红领巾读书活动,到九十年代创建全国小学中的第一个“周恩来班”,考棚小学以恩来精神建校育人一路走来,不仅表达出了一代又一代考小师生对周恩来总理无限的敬仰之情,也清晰地显示出了考小人学伟人品德、走伟人道路并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发展历程。数十年来,考棚小学以恩来精神建校育人由一项项深入持久的传统教育活动,一个个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发展到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励志环境的营造,品牌“学周”活动的开展,以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翔宇校本课程的建设,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务实课堂的形成和成绩斐然的学习型教师群体的成长,这些都凸显出百年考小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质——翔宇文化。

以周恩来的字“翔宇”为主题,把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伟人周恩来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从关爱品质、科学精神、民族情感、世界眼光等四个方面的核心文化基因,进行全面、系统地文化建构,让每一位师生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置身于浓浓的翔宇文化氛围中,时时、处处受到熏陶、感染、启发,体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考小人最大化、最优化地利用着学校文化元素,有效地、创造性地发挥学校文化功能,形成了学校的文化力。

用翔宇情怀打造隐形的翅膀。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孩子们生活、学习的学校,每一物、每一景,都赋予教育的意义。学校的精神文化会被物化成时时可以用手、用眼睛、用灵魂去抚摸、去感触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因此,考棚小学确立大课程观,把校园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使环境成为一门校本课程,让校园成为鲜活的教育读本,让打造这门课程的过程,成为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过程,成为打造师生精神家园的过程。

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艺术节、社会实践节……“翔宇节日大联盟”系列活动每月一个节,让大家乐开了花。真是节日一连串,歌声一连串,快乐一连串。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校报《翔宇报》则定格着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记录着师生成长的足迹,挥洒着考小人的无限才情……“翔宇文明班”、“翔宇之星”的光荣称号,更是对孩子们优异表现的充分肯定。

感人至深的“伟人精神铸师魂”主题报告,旁征博引的“明远讲堂”精彩演说,“名师指导团”中特级教师们的悉心帮助,“翔宇半月谈”、“美文十分钟”专题学习时间里校长、老师们的互相交流,都见证了教师智慧的成长经历。

从校园“物质形态”环境的打造,到“行为形态”环境的优化,到“观念形态”环境的建设,是一种从有形的物质文化,到物化的校园精神文化打造的过程。这门校本课程,是从书本走向学校生活的课程,是不断生成发展的课程,是充满翔宇情怀与面向未来的课程,它既是隐性的、又是显形的、更是润物细无声的。

用翔宇精神构建理想的双翼。学校文化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校本课程则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够广泛地挖掘资源,拓展教学时空、弥补国家课程的局限性,还能够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方法、策略、模式和评价,更有效地培养师生的进取、创新和合作精神,进而形成富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究中,考小人力求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深入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发生成性的校本课程。由浅入深,把图片欣赏,知识了解、动手制作、参观访问、报告宣传、实践寻访等形式融为合理有计划的学习过程,目前已完成七册“口袋书”的编印工作。学校利用秦淮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民俗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努力使民俗化的综合活动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与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国家课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如果说作为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考棚小学在文化名校建设中是站在伟人的肩上成长的话,那么处于城郊结合部的七桥小学开展的公民教育活动则是其寻求教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更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案例四]特色人物的放大把握文化形成的精度

双塘小学一直是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有良好的体育传统积淀和体育健身氛围。排球、足球、跳绳、踢毽子、田径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目前,体育教研组有4名区骨干教师,1名专职击剑教师。该教师原为江苏省体工大队击剑运动员,现为秦淮区少儿击剑队教练,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成绩优良。学校早在2000年,在南京市体育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少儿击剑队,刚成立时有15名击剑队员,以后每年都保持20名左右队员。此外,击剑队每年都向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输送击剑选手。目前,张越、张凯、王志鹏、陈宇杰、李鹏志、刘鸣雪等同学都在击剑项目上继续发展。许强同学在2006年江苏省运动会上获得击剑冠军。前奥运击剑冠军栾菊杰为双塘小学校友,应校方邀请担任双塘小学击剑队名誉教练,在她的指导下学校击剑队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在2006年南京市少儿击剑锦标赛中,双塘小学击剑队有两名队员获得个人冠军,学校获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2006年以来,在区教育局和体育局的帮助支持下,已先后向双小投入了十多万元,改建了击剑馆,配置了击剑器材、击剑服等,为击剑特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双小长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将击剑运动作为“阳光体育”活动的一个特色项目,加以开发、利用,使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为了更好的落实击剑校本课程,双小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校行政和体育组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实施工作。学校还聘请了栾菊杰、栾红卫两姐妹为校击剑俱乐部名誉教练,同时学校校长和书记担任组长,由校级行政和体育组成员为组员。

为使领导小组的工作能顺利开展,学校确定了小组职责。首先确立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拟订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目标和规划。其次学校加强了班主任工作职能,使全校教师都能积极支持体育工作,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双小还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活动,提高全体体育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为了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双小在学校张贴有关击剑知识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击剑明星照片,利用墙报等宣传阵地加强宣传。学校还和少先队活动结合,开展了击剑知识竞赛,提高参加锻炼同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增强击剑运动氛围。

双塘小学以击剑为突破口,由体育组老师负责,编制简单易行的校本击剑教材,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三至五年级每班每周安排一节体育课专上击剑课程。在教材中制定了学生考核细则,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体育组教师在特级教师卫红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击剑操,每个年级先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逐步推广到全校。在全校普及的基础上双小还成立了双塘小学少儿击剑队,除每周利用周三、周五下午的时间在校内训练外,学校还将有潜质的队员输送到公园路体校进行专业训练。

为进一步推动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双小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座谈会、书面联系卡等形式,宣传“一人锻炼,一人身体好;全家锻炼,全家身体好”;利用家长学校,给家长传授体育知识,引起家长对孩子体育活动的关心和支持,以便回家对子女进行教育,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体育学习环境。

不断归纳、总结“击剑精神”,使它成为学风、班风、教风和校风,使体育起到育德、益智、强志、健体、养性的作用,培养“求实、博学、敢拼、创新”的师生风貌。通过击剑队的建设及拓展,完善击剑特色的内容、实施途径、评价方式,使教师、学生大面积参与学校击剑运动,掌握技能,愉悦身心,锻炼身体。通过教师指导、参与、比赛把学生从课堂带到操场,走向社会,多角度,深层次地丰富了教学经验,从而树立崭新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即形成学校特色。双小希望通过对击剑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抓住一点,影响全面。从体育的崛起,带动五育并举,以体育德,以体益智,以体强志,以体养性,以体会友,以体兴校,使学校形成鲜明办学风格。在学生有特长的基础上,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最终实现特色学校的目标。

小桥流水,古韵悠悠,千年秦淮,再看今朝——武定新村小学的秦淮民间艺术教育如一朵奇葩盛开在秦淮河畔、秦淮二实小的自信教育、秦淮实验小学的和谐教育给秦淮教育以新的思考、新的启迪;百花巷小学的百花齐放四大主题、正学路小学的《啊哈!创新》科技节、西街小学的快乐乒乓、一中心小学的儿童京剧、长乐路小学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钓鱼台小学的点亮心灯阅读研究正蓬勃开展……古老的秦淮正绽放出时代的风采!“教育名区”给了一所所“文化名校”生长的肥沃土壤,“美丽的文化名校”正促使“教育名区”在教育之路上开拓出一番新天地!

让每一所学校都美丽,既是一种文化理想,又是一个实践过程。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一种专门的机构,或是一个专门的象征来代表大家的共同理念。对原始民族来说,可能是个祭坛;再文明一点的民族,也可能是个庙宇。人们面对它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渺小,会收敛自己的欲望,把物质生活先放下,抱着一种敬仰,一种敬畏。这也是一个文明形成的前提。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机构主要是学校。

校园里,草木含情、枝繁叶茂是文化,建筑物雄伟壮观、布局合理是文化,书法、绘画等作品的展览是文化,校风、教风、学风也是文化;作文竞赛是文化,读书日活动是文化,诗文诵读是文化,运动会也是文化;富有诗人气质和激情的老师是文化,勇于创新、奋斗不息的学生也是文化……可是,这些的确都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但却非文化最重要的本质。

学校应该是一个自由探索、自由交流、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空间,它只有一个目的——促进人内心的自由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日臻完善。只有拥有生命活力的人,具有独立思考的人,选择着、探索着、创造着的人,才是文化的人,才是美丽的人。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教育名区视野中的文化名校建构使秦淮的教育有了着力点与实施路径,因文化建设而构建出的文化名校使每一所学校在教育的天空中有了平等的教育话语权,或在综合办学中的名,或有某一领域中的名,使每一所学校因特而名,才谱写出秦淮教育的绚丽篇章!


参考文献:


[1][3]侯怀银﹑温双艳.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43—45.

[2]李亦菲.对学校文化的要素与结构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3):16

.(端木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