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中国独立研编的最大一部双语辞书《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

中国独立研编的最大一部双语辞书《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五周的隔离审查,陆谷孙被罚坐冷板凳,发配到校园一角《新英汉词典》编写组从事“不得接触学生”的文字工作。凭着学者的良心和勇气,以陆谷孙为核心之一的编写人员,绕过文革的“清规戒律”,“走202私”一般悄悄往书稿中塞进大量国外最新流行的词汇和俚语,陆谷孙戏称之为“曲线救书”。1986年,有关方面决定由年仅46岁的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历史再一次将他推到前台。陆谷孙对学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

消磨绚烂归平淡 独步秋风无古今——中国独立研编的最大一部双语辞书《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

鄂之华

复旦大学杰出教授陆谷孙以主编中国有史以来独立研编的最大的一部双语辞书——《英汉大词典》而蜚声海内外,该书在1994年6月上海市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膺特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曾创造了“半部书”获奖的先例(1990年《英汉大词典》上卷出版后,即在第四届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在复旦园里,陆先生循循善诱,教书育人,甘当传播人文精神的使者,是深受学生们敬仰的名师。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陆先生走过的却是一条充满艰辛曲折的治学之路。

呕心沥血 铸就辉煌

谈到《英汉大词典》,我们不得不提到《新英汉词典》,提起那“人妖颠倒”的“文革”年代。

1965年,风华正茂的陆谷孙以优异成绩研究生毕业留校,正想在“莎学”研究领域大干一番时,史无前例的“文革”爆发了。1970年女儿满月那一天,他被戴上白专道路典型的帽子。经过五周的隔离审查,陆谷孙被罚坐冷板凳,发配到校园一角《新英汉词典》编写组从事“不得接触学生”的文字工作。

离开醉心的教学岗位和莎学研究,陆谷孙一度满腹委屈,心情沉重。好在词典编写很快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那一个个单词、一串串词汇背后隐藏的故事吸引着他全身心地投入追根探源。凭着学者的良心和勇气,以陆谷孙为核心之一的编写人员,绕过文革的“清规戒律”,“走202私”一般悄悄往书稿中塞进大量国外最新流行的词汇和俚语,陆谷孙戏称之为“曲线救书”。他们精益求精,大刀阔斧地修改,校样常常被他们涂得五颜六色,如同“打翻了墨水瓶”。1975年,词典一面世即在海外引起震动,《纽约时报》惊呼:“看来有一批中国人,正像美国有一批中国通注视着中国一样,也在密切注视着美国。”这部“文革”期间出版的词典后来在国内外销售累计达1000万册,创下了纪录。

1986年,有关方面决定由年仅46岁的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历史再一次将他推到前台。当年11月7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在衡山宾馆宣布任命,陆谷孙便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向全体编委作出坚定的承诺——“词典不编成,不出国,不另外著书,不在外固定兼课。请大家监督”。同时,他立下了军令状:“从现在起实行倒计时,89年出上卷,91年出下卷。”

一诺千金,陆谷孙从此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为了使我国双语辞书的编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亲自拟定了长达几十页的编写细则,规定编写应博采英美百余种英语词典和其他工具书之长,瞄准学术性、实用性、知识性、稳定性、趣味性的目标。1987年,这项研究顺利通过论证答辩,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

与社会上流行的“主编主编,主而不编”现象截然不同,陆谷孙是“事必躬亲”。每周至少4天,他和同事们一起乘班车到位于淮海路的上海社科院编写组,看资料,做卡片,并不时为同事答疑解惑,一起靠手工操作逐步建起拥有50多万张卡片的第一手语料库。另外3天,他则在校上课,在家看稿。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陆谷孙将1700万字、20万个词条的词典初稿从头至尾通读了一遍。与此同时,他还有审稿、排版、印刷、校对、征订诸多杂务缠身,简直就是一个庞大工程的总指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亲临编写组看望大家时,握着陆谷孙的手称赞:“你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全市各条战线学习。”

经年累月的跋涉,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89年,《英汉大词典》上卷如期出版,1991年,词典下卷又如约出版,港台两地繁体字版则于1992年与读者见面。一时,海内外专家好评如潮,称之为质量一流的严肃的学术著作和多用途参考型工具书,其生命力是跨世纪、跨国界的。

人文精神 薪火相传

“子女是一个人生命的延续,而学生则是自己学术生命的延续”。终于走出了如山的校样,陆谷孙又将精力倾注到学生身上,近年来,他走上讲台,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英美散文》、《莎士比亚文本精读》等,还曾走上了讲授低年级基础课的讲台。广博的知识、流畅的口语、严谨的作风,令挑剔的复旦学生为之折服,陆谷孙本人也获得了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拥有一桶水”。陆谷孙博览群书,认真备课,使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上好每一堂课。艺高人胆大,他上好课的“秘密武器”还在于收放自如,看似天马行空,其实形散神不散,学生们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陆谷孙对学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作业他一字一句地改,考试他绝不轻易给一个“A”,对研究生则时时督促他们以强烈的发表欲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在他的案头堆放着本科高年级学生修读《英美散文》课的作业,那是每周一次的英文文章,上面布满他密密麻麻的修改,可见其为学生打下扎实基本功的苦心。“我与你们亦师亦友,但爱之弥切,责之弥苛”,他常用《哈姆雷特》的台词告诫学生。

每一次课堂教学,陆谷孙都认为是一次与学生的精神对话。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面对日益缺失的校园人文精神,陆谷孙倾尽全力在课堂上以“先生”的风范传播着人文精神。他会在课堂上一句句背诵莎士比亚文本那艰涩难懂的英文长句,并要求学生亲炙莎剧的人文主义精髓,以培养他们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术素养,而这些经典本身又是很好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陶冶情操。学生毕业离校时,陆先生常以“身在丝绒樊笼,心有精神家园”之类的话相赠。

2003年9月,陆谷孙出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首任院长,该院设立英语、日语、朝鲜语、俄语、法语、德语等系,及大学英语教学部和现代英语研究所等近10个教学和研究机构,他身上肩负的担子更重了。

成功与荣耀都是过眼烟云,就像莎翁所说,“过去仅仅是开场白”。甘于平淡的陆谷孙的日程依然繁忙,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也在酝酿、实施之中。因为在他眼里,只有工作着才是美丽的。

(本文经陆谷孙教授亲自修改、审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