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英汉双语商务交际中的

浅析英汉双语商务交际中的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英汉双语商务交际中的 “夹生饭”现象1. 柏 威   2. 苏岐英摘 要:随着越来越多在华跨国企业以英语和汉语同时为工作语言的增多,以汉语为母语的员工之间的日常商务交流中出现了两种语言混用的现象,主要是在汉语口头表达中经常夹杂有大量的英文表达,如“夹生饭”一般。该研究将有利于英汉双语商务交际中人员的交流与相互理解。

浅析英汉双语商务交际中的 “夹生饭”现象

1. 柏 威   2. 苏岐英

(1.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1306;2.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201620)

摘 要:随着越来越多在华跨国企业以英语和汉语同时为工作语言的增多,以汉语为母语的员工之间的日常商务交流中出现了两种语言混用的现象,主要是在汉语口头表达中经常夹杂有大量的英文表达,如“夹生饭”一般。产生“夹生饭”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以语用学的顺应理论为基础,结合商务交际环境、商务交际语言本身和商务交际语言使用者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这种“夹生饭”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它所带来的影响。该研究将有利于英汉双语商务交际中人员的交流与相互理解。

关键词:双语商务环境;英汉混用;语用学;顺应理论

A Study on “Half-Cooked Rice” in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Business Environment

1. BAI Wei 2. SU Qiying

(1.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2.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Wit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China taking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s the official working languages, employees who are 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mix the two languages together in the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m. To be specific, they use lots of English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ir Chinese oral expression,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half-cooked rice” in Chinese. How does the “half-cooked rice” type language come into being in the bilingual business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of Pragmatic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pe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from three aspects—the bilingual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 language used in the bilingual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the language users in the bilingual business environment, thereby finds out the causes and influences of the “half-cooked rice” type language. The study is aimed to be instructive to the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among Chinese employees in the bilingual business environment.

Key words: bilingual business environment; mix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ragmatics;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作者简介:柏威,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苏岐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商务研究

1. 引言

随着跨国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在英汉双语商务工作环境中,以汉语为母语的员工之间的日常商务交际中出现了两种语言经常混用的现象,主要是在汉语口头表达中经常夹杂有大量的英文表达,如“夹生饭”一般。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现象称为“语码混用”(code-mixing)。

《中华词典》解释“夹生饭”为① 半生不熟的饭;② 比喻开始做没有做好再做也很难做好的事情,或开始没有彻底解决以后也很难解决的问题。本文“夹生饭”指商务交流中汉语中夹杂英语,两种语言混合使用的现象。“语码混用”术语源于社会语言学。所谓语码(co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一个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是社会语言学家用以代替任何语言交际系统的中性术语(赵湘,2007;宋恩敏,2008)。本文语码混用是指在英汉双语交际条件下,以汉语语码为主,再夹杂英语语码的现象。

2.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在Verschueren(1999)的理论框架中,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个特性。Verschueren(1999)提出顺应论以来,国内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钱冠连在中国最早引进介绍顺应理论。他(2000)从“语言顺应理论的先导”、“语言顺应论”、“语言顺应的五个方面”对顺应理论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目前,顺应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何自然、张淑玲(2004)试图用顺应理论来分析言语行为中选择使用“低调陈述”和“非真实性话语”作为其语用策略的情况,并指出这些策略的使用情况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是相互顺应的。何自然和于国栋(1999)曾将顺应理论与语码转换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具有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模式,他认为语码转换是在双语交际者在交际中顺应性的具体表现。语境顺应论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交际者成功选择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指明了方向。

本文以语用学的顺应理论为基础,结合商务交际环境、商务交际语言本身和商务交际语言使用者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这种“夹生饭”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它所带来的影响。

3. 英汉双语商务交流中的“夹生饭”现象

在中国的贸易活动越来越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之下,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005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后,公司宣布将以英语替换汉语作为工作语言。联想公司的做法是个较为极端的例子:作为一家立足于中国本土的企业,以英语代替汉语作为商务环境中的工作语言。然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样一个趋势:随着国外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和中国本土企业的业务扩张,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英语和汉语成为了同时存在的工作语言。其实,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与汉语同时存在于某些环境尤其是商务、贸易这样国际性较强的环境中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两种语言本身也并无冲突或矛盾的地方。然而,在母语是汉语的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中,出现了英汉语混用的现象。

img13

图1 双语商务环境中的交际

上图所示的情况中,交际③一般以英语单一语种进行;交际②一般以英语或者汉语某一单一语种进行,有时也会有双语同时使用的情况,出于理解双方意图的目的和由于语言表达上的障碍,在英汉两种母语的人群之间的交际中出现英汉语混合使用是可以理解的;交际①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以汉语单一语种进行,然而事实上出现了许多英汉语混用的情况,大多数表现为在汉语表达中经常夹杂有大量的英文表达,如“夹生饭”一般。例如,凤凰网2012年3月13日的一篇题为《中国白领说话易英汉夹杂网友支持反对赫然两派》的报道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该例子中这段话出现在某外企两个中国员工之间的对话中:“这个project的schedule有些问题,尤其是buffer不多。另外,cost也偏高。目前我们没法confirm手上的resource能完全take得了。anyway我们还是先pilot一下,再follow up最终的output,看能不能run的比较smoothly,更重要的是evaluate所有的cost能不能完全被cover掉……”。据随后的网络调查显示,多数网友对这种英汉混用表示反感,如“夹生饭”一般难以下咽。同样以汉语为母语,他们之间并无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互相理解彼此的语言和含义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他们却在自己的母语汉语中大量使用以单词为主的英语表达。至此,笔者将此种“夹生饭”现象定义为:在双语商务环境里,发生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员工口头交际中,不以解决沟通障碍为目的的英汉语混用的语言现象。其特点是,在汉语表达中大量使用以单词为主的英语表达方式。

4.“夹生饭”语言的分类和解析

这种英汉语混用的现象在如今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乃至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能看到,但在以英汉双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商务环境里较为常见和典型,因为从事国际商务、贸易领域工作的人群使用英语的频率是相对较高的。在同一的双语商务环境之中,从语言层面可以对此种“夹生饭”语言进行分类,从而有助于从深层次了解这种语言现象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1 “夹生饭”语言的分类

首先,根据英语在汉语中的出现形式,可以将这种“夹生饭”现象分为三类。

第一类,英语单词在汉语句子中的混用。这也是最为主要的一种情况,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凤凰网报道的例子。

第二类,英语短语或句子在汉语句子中的混用。这类情况相对较少,例如:“I’m sorry.我不是故意的”、“这么做一点也不能make sense,赶紧换个方法try again吧”等等。

第三类,英语词缀的混用。这类情况在日常的口头交际中最少,但在非正式的书面语中较多。较为常见的例如“外出ing”、“下班ed”、“re检查一下”等等。

其次,根据出现在汉语中的英语表达的性质,可以将这种“夹生饭”语言分为两类。这一分类与根据形式的分类相比更有意义,更有助于了解这种语言现象的本质。

术语型英语混用现象较为普遍。术语的性质决定了这一类英语表达的形式和意义都较为固定。此种类型的英语表达还可以具体分为行业术语型和一般通识型。

行业术语型是指在双语的国际商务环境中,无论某一个具体行业,都会运用到国际贸易通行的术语和大量行业中运用到的术语,其中以英文字母的缩写最为典型。比如,“请给我一份到西雅图的CIF报价单”、“请在提货之前务必备妥B/L及相关材料”等等,对于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人士来讲,此类CIF和B/L等英文缩写是他们最为常用的词汇,在口头交际或书面文件中一般都不需要转换成汉语。如果是涉及到某一个具体行业的,比如说在通信行业中,“PDP激活成功率相当高”、“各BTS运行正常”、“通信故障的restore time值是多少”等。对于这里的PDP,BTS和restore time,不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即便英汉双语能力都非常好,也无法看一眼就明白它们的含义,但是对于通信业内人士来讲,他们对这些词汇的使用就和汉语一样自然,也不需要进行英语到汉语的转换就可以直接在交际中使用。

一般通识型是指不涉及或涉及很少专业知识的术语,严格将来这一类本质上是普通词汇和短语,只是由于大多数人都沿用英语原文而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行话”。虽然可能与某一个具体领域相关,但是这一类英文表达对于从事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来说基本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在这一类中,英语单词、短语或缩写等都会出现在日常的交际中。这类情况一般发生在与日常生活关系较密切的领域。比如,在IT产品交易场所,顾客要了解一部电脑的相关信息,会询问“CPU主频是多少”、“内存类型是DDR吗”等问题,这里的CPU和DDR对于电脑使用者来讲都不陌生。再比如,流行歌星Britney Spears,Michael Jackson,国际著名品牌Apple,LV,BMW,生活娱乐的KTV,Disco,国际组织EU,UN,流行事物fans,DIY,SOHO,体育比赛的NBA,CBA等,这些英文表达对于大众来讲都是较为熟悉的,在日常交际中会经常以英语表达形式直接使用。

此外,任意型英语混用也较常见。相对于术语型来讲,这一类的英语表达随意性很大,往往与交际的环境、交际者自身的能力、素质、心理以及交际的实际需求等因素相关,正是这些可变性较大的因素造成了此类型英语表达的随意性。比如上文中提到的凤凰网报道中的一段话正是此类型的典型代表。将这段话全部还原成汉语的表达如下:“这个项目的进度安排有些问题,尤其是缓冲时间不多。另外,成本也偏高。目前我们没法确认手上的资源能完全覆盖得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先试行一下,再跟踪最终的结果,看能不能进行的比较顺利,更重要的是评估所有的成本能不能完全被覆盖掉……”。据此看来,这一段话中混用的英语单词还原成汉语的表达完全没有问题,也不会造成沟通或理解上的障碍;所混用的词汇中包含了动词、名词、副词等词类,如果没有说话者所处的的环境、说话者的个人情况和说话目的等信息,我们不能肯定说话者为何要在整个表达的这些位置混用这些英语词汇,可能仅仅是说话者是随意混用了一些英语词汇而已,也有可能是说话者所处的的环境、说话者的心理状态、个人能力乃至说话的目的等因素决定了说话者这种特定的表达。

4.2 对“夹生饭”语言的解析

对这种“夹生饭”语言进行由浅到深的分类有助于解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夹生饭”语言现象称为“语码混用”(code-mixing),指以一种语码为主而夹杂其他语码的现象(冉永平,2006)。Verschueren(1999)在《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指出:语言应用一定是在语言内部或外部的原因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不断作出语言选择。这表明,任何语言使用的现象都是一个综合选择的结果,都和这样那样的因素有关。他还指出,语言是人类与生存条件之间若干顺应性的一种,语言与环境或生存条件之间进行互动,语言之所以发展可能与人类的一些进化特征是分不开的。这也就说明了要找出一种语言现象发生的原因,必定要结合其所处的环境、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等因素。以此为基础,下文结合商务交际环境、商务交际语言本身和商务交际语言使用者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在双语商务环境中“夹生饭”语言产生的原因。

首先,本文所谈及的商务环境是指在中国的使用英汉双语作为工作语言的企业环境,从商务环境的特点来看:

第一,这样的环境本身就具备了国际性的特点。一方面,双语的共同存在为两种语言可能产生的种种现象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这样的环境要求语言使用者随时在两种语码之间进行转换,那么语言使用者很难在某一段特定的时间内一直使用其中某种单一语言,很容易就出现了双语混用的现象。而他们对母语汉语的熟练程度较高,英语相对较弱,故而出现了这样汉语表达中夹杂部分英语表达的“夹生饭”现象。

第二,在商务环境中,两种语言的并存就代表了两种文化的并存。为了避免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在交际中产生冲突,双语使用者往往都会慎用外语中的某些表达,再加上商务礼仪的需要,造成了双语使用者在交际中语言表达的谨慎。对于母语是汉语的人群来讲,他们甚至形成了对自己的母语表达的谨慎态度,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商务环境中礼仪的要求。比如在公开场合夸赞某个同事尤其是上级的时候,会说“你今天看起来太handsome啦”、“你的这个提案非常nice,很有foresight”等,这样的表达在语义上就弱化了本来在汉语中的褒奖之意,以达到避免奉承拍马之嫌。再比如,反过来说,在指出他人错误甚至批评他人的时候,为了不太过于直接和给对方留面子,会说“你怎么这么boring啊”、“你的handwriting需要改进啊”之类的话。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双语商务环境的特点造成了双语使用者在交际中的种种情感方面的心理顾虑。

以上两点都体现了此种英汉混用的语言对于使用环境的顺应性。

其次,从双语商务环境中所使用的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

第一,这样的环境中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术语。商务活动或者某一具体行业的生产、科研、贸易等活动都会有其内部的一些术语。比如说,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通常会说B/L而不会说提单,会说CIF而不会说到岸价。比如说,通信行业的会说GSM,TDMA而不需要说全球通信系统和分时多址。使用这样的术语,处于同一环境内的他人都可以理解,这就能保证沟通的简洁有效。

第二,商务环境中使用的语言需要体现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尤其是在涉及到某一个具体行业时。商务环境中的沟通,一般都是业内人群之间的沟通,他们处于同一商务环境或者同一行业背景,这也就要求他们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中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和对业务的了解度。在汉语中大量使用英文源语的术语表达,使得其显得很正式和富有权威性。但是如果涉及到对这一环境之外或者非同行人群的沟通,这一点就行不通了。

以上两点都体现了此种英汉混用的语言对于不同语用策略的顺应性。

再者,双语商务环境中的语言使用者是“夹生饭”语言现象中最为复杂的因素,因为涉及到使用者的自身能力、素质、心理、情感、说话目的等诸多方面。但简而言之,这些方面可以依据语言表达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归结到两点:

第一,客观上讲,母语是汉语的使用者难以在汉语中找到合适的表达与英语中相对应的概念。在双语商务环境的交际中,一个汉语(母语)使用者在与英语(母语)使用者的交际中,如果碰到不知如何表达的情况,他(她)会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来配合传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在母语同为汉语的人群之间的交际中,他们却时常出现找不到用合适的母语来表达相关英语概念的现象,由于长期处于双语的环境中,他们的思维已经由两种语言在主导,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选择保留英语中原有的表达。这实质上是交际者的语言上的词汇空缺:无论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英语中的a jerry can(简便油桶)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交际者也找不到汉语中合适的词汇来表达,或者是由于交际者自身知识的匮乏而不知如何表达,这归根结底都是汉语使用者本身能力的欠缺。

第二,主观上讲,母语是汉语的使用者认为在汉语中与在英语中相对应的概念对自己有益或有害。这一点其实与上文提到的交际者对语言使用的态度和商务环境的礼仪要求有所重合。有时说话者需要强调某些概念,而有时又需要弱化某些概念。一个汉语(母语)使用者在与英语(母语)使用者的交际中,基本不会去考虑所用的语言对自身是否有益或有害,因为他(她)的英语能力一般情况下达不到如母语一般能够敏感地感知到每一个词对对方所带来的感受及这种感受会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但是,在母语同为汉语的人群之间的交际中,他们会敏锐地察觉到自己说的话可能会对对方或者是同一环境中的其他人带来什么感受及这种感受会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因此他们会有意地避开汉语中那些带来不良感受的表达或者使用那些带来愉快感受的表达,为了体现表面上有质的区别,他们可能选用英语中相对应的概念来表达,而不是仅仅换一种汉语表达仍然让对方或者他人产生相应的感受。比如说上文中提到的在公开场合夸赞某个同事尤其是上级的时候说“你今天看起来太handsome啦”而避免或弱化由说“太帅啦”而引起对方或他人产生的说话者在阿谀奉承的印象,这正是基于心理因素。而在文章最初提到的凤凰网报道的一段文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话者可能是出于强调其说话内容中的某些概念而如此说,也有可能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英语水平高才这样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汉混用的语言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顺应性。

5.“夹生饭”语言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混用的现象其实由来已久,从五四运动时期最早的直接将英语音译加混用汉语而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到现在拿在手里的Apple,听着的MJ,看着的NBA和吃着的KFC。然而在双语商务环境的交际中出现的“夹生饭”语言却是在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逐渐融入到汉语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大背景之下渐渐产生、发展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方面,这种“夹生饭”语言令这种双语商务环境之外的人听起来格外刺耳,并且被认为是“洋不洋土不土”、“有损汉语的纯洁性”,甚至有人会认为说出这种“夹生饭”语言的人都是崇洋媚外的。有人会搬出央视在前几年开始的禁止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类似于NBA,WTO等的英文缩写形式而改用汉语的全称这一事件来证明我们急需维护汉语的纯洁性。还有人会引用法国、德国等国家立法禁止在本族语言中混用外来词汇的例子来说明汉语应当保护自身。固然,这种英汉混用的表达会造成英语能力较弱的人理解上的困难,并且可能有损这种混用语言的使用者的母语即汉语的表达能力,这也是它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就本文所谈及是双语商务环境来讲,其本质是不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问题的,并且这个环境之中的人群他们互相之间是习惯于这类表达的,否则这种混用语言的使用也不可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广。

另一方面,这种“夹生饭”语言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先不说它有多少积极的意义,仅从汉语中所出现的诸如“拷贝”、“因特网”、“咖啡”音译外来词就足以证明汉语的包容性,证明它可以吸收英语中的表达而丰富自身,这一点本身就是积极的。具体到商务英语,对于商务英语表达或者某个行业的英语术语表达的直接引用可以保证商务交际中表达的准确性,避免不同语言双方的误解或者由翻译造成的错误,有利于商务交流,有利于商务和贸易的发展。故而,在众人把这种英汉语混用称为“夹生饭”甚至是“崇洋媚外”的产物而鄙夷的时候,我们应当能够看清这一语言现象的本质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合理利用这种语言表达,确保商务环境中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6. 结语

总而言之,在英汉双语商务环境中出现的这种英汉语“夹生饭”现象是在英语逐渐融入汉语商务环境的背景下,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在交际中对双语运用的产物。主要形式表现为在汉语的表达中夹杂着大量的英语表达,根据英语在汉语中混用的形式和性质可将这种语言现象分为多类。根据语用学的顺应理论,可以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于商务交际环境、商务交际语言本身和商务交际语言使用者三个方面,也就是说,这种语言现象是对语言使用环境、不同语用策略和语言使用者顺应的结果。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会令双语商务环境之外的某些人群造成理解困难或者不予认同,然而从语言发展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丰富了汉语,推动了英汉语语言文化的融合,更有助于双语商务环境中的交际的顺利进行,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