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与古人交友为天地立心——中国文学批评史学奠基人之一郭绍虞

与古人交友为天地立心——中国文学批评史学奠基人之一郭绍虞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与古人交友为天地立心——中国文学批评史学奠基人之一郭绍虞赵鸿飞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中国学人也已开始撰写文学批评史方面的专著,其学科的基础地位开始确立。新中国成立后,郭绍虞任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1979年3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成立,与会者一致推举他为会长,这是学界同仁对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的建树充分肯定的明证。

与古人交友 为天地立心——中国文学批评史学奠基人之一郭绍虞

赵鸿飞

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中国学人也已开始撰写文学批评史方面的专著,其学科的基础地位开始确立。从此,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著述在三四十年代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其间经过八年抗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在近20年动荡多艰的岁月里,一批成果相继问世,批评史学界的首批奠基人也应运而生,郭绍虞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才情横溢一学人

郭绍虞,原名希汾,字绍虞,1893年生于苏州。青少年时代他仅读过小学和中等工业学校二年,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属尚公小学教书,因而得借阅“涵芬楼藏书”。郭绍虞在自学中开始从事学术研究和创作,先后著有《战国策评注》、《清诗评注读本》、《中国体育史》。1920年,他到达北京,任《晨报》副刊特约撰稿人,同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并加入新潮社。1921年,他与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王统照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从事新诗、散文创作及学术研究。

1921年起,郭绍虞先后在济南第一师范学校、福州协和大学、武昌中山大学等处任教,著有《中国文学演化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神与气说》等。从1927年开始,他在北京燕京大学国文系任教授14年,其间曾任系主任及研究院导师。这一时期是郭绍虞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时期,他开始着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其成果《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于1943年出版。1942—1949年,他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抗战胜利后兼任上海大夏大学、之江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郭绍虞任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他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辞海》编辑委员会副主编等职。1979年3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成立,与会者一致推举他为会长,这是学界同仁对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的建树充分肯定的明证。郭绍虞虽自学成才,但一生著述颇丰,出版过《沧浪诗话校释》、《学文示例》、《宋诗话辑佚》、《语文通论》、《诗品集解》、《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与文论集》等20多部专著,主编过《中国历代文论选》和《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郭绍虞不仅仅是一位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还是一位才情不凡、文采斐然的江南才子。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具有相当高的造诣,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颇有建树。著名国学大师、书法家王蘧常在评论郭绍虞的书法时说,“郭绍虞的字有书卷气”。1980年6月29日,他在《文汇报》撰文《写在沈尹默先生书法展览之前》深论沈先生的书法,以为“妙在熟中见生,功夫得力于字外,纯从学问中来”,表现了其不凡的识见。

郭绍虞的诗词则独领风骚,文采飞扬、渊雅含蓄,流露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精湛的学术造诣。有一次,他参观四川三苏故里,一时兴致陡起,为三苏祠题下一联:“侔董贾扬班之后制,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翠父子兄弟于一堂,谠论忠规总以爱君为本。”其中董是指汉代的董仲舒,贾是指贾谊,扬是指扬雄,班是指班固,四人都是汉代的大学问家。“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是苏轼在《答谢民师书》里提出的为文标准,“……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当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要求文章应当写得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不可矫揉造作。“谠论忠规总以爱君为本”也是句出有典,《宋史・苏轼传》说,“(苏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整个对联准确地为三苏父子的文章、人品及其政治操守作了定位,行文典雅,含蕴渊奥,令人叹服。

一史立言谁伯仲

1943年,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出版,此书从先秦叙至北宋,经胡适审定为教育部颁发的大学用书。其后,此书下卷分二册,叙至晚清,于1947年2月出版。他曾追述道:“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终于没有更大的勇气以从事这巨大的工作……所以缩小范围,权且写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我只想从批评史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

事实上,陈中凡撰著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早在1927年便已问世,全书共7万多字,分12章。朱自清先生在《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一文中曾指出:“郭君的书出版前七年,已经有人写了一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指陈中凡此著),那似乎是随手掇拾而成,非精心结撰;取材只是人所熟悉的一些东西,说解也是顺文敷衍,毫无新意,所以不为人所重。”相形之下,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在资料搜集、体例安排、批评观念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就资料搜集而言,郭绍虞曾从五个方面着手,从诗文批评中搜求和整理资料:1.仿朱彝尊《经义考》例辑撰诗话考;2.拟撰论述诗话的“丛话”;3.辑佚唐宋诗话;4.辑佚散见于笔记杂著中的诗话为“新编”;5.以诗人为单位辑录“专家诗话”。他认为,五者关联便能形成一个史料的系统,其成果如《宋诗话辑佚》、《宋诗话考》,丰富了文学批评史写作的史料佐证。正因如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郭绍虞得以与另一位批评史大家罗根泽一起,成功编纂了一套《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丛书。

在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上,郭绍虞以文学观念的变迁为线索,从文学批评本身入手为原则,而将朝代的概念放到了次要的地位。从周秦到北朝,文学观念经历了由混沌朦胧而清晰明朗,由简单粗糙而细致精密的发展过程,故他称之为文学观念的“演进期”;从隋唐到北宋,文论家们普遍有一种复古倾向,本已日趋明晰和自觉的文学观念,又含混模糊起来,实在是一种倒退,是为“复古期”;南宋至明清时期是对前段文学观念的两种相反趋势的整合,是为“完成期”。如此论述,可谓标新立异、自成一家。

在体例的编排上,郭绍虞对文学批评史构成文学观念或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重要概念、现象和范畴的演变进行梳理,如文、文学、道、神气、神韵、格调、性灵等。如论南宋文论,即在“道的问题”标题下,分述胡铨、楼钥、朱熹、真德秀、魏了翁,但并不以人为节;在“法的问题”下,则列“古文之法”“四六之法”二目,不再特别标出批评家的名字。在叙述元明清诗文论时,因头绪纷乱而稍有改变,但在许多重要的批评家的章节中,仍特意标出问题,如袁宏道名下标出“与时文之关系”“论变与真”“论韵与趣”等细款。

因此,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一问世,即被定为大学教材,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朱自清曾赞扬此书初步解决了批评史资料梳理和体系创建两大难题,“他的书虽不是同类中的第一部,可还算的开创之作,因为他的材料和方法都是自己的”。就此而论,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的奠基人之一,郭绍虞是当之无愧的。

建国后到去世为止,郭绍虞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仍然致力于文学批评史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他和另一位批评史大家朱东润的影响和带动下,复旦大学的文学批评史研究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南京大学一道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并成南北对峙之势。1955年,他年事已高,但仍笔耕不辍。每天起得很早,梳洗后即进书房工作,午饭后稍作小憩再工作到傍晚。他对许多事是很少过问的,尤其是家事大多是一问三不知,但对古人的油盐酱醋却了如指掌。有人问他:“这样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钻在书本里,你不感到枯燥吗?”他答道:“与古人交友,其乐无穷”。

正是凭着这种“与古人交友”的精神、这种毕生不辍的勤奋,郭绍虞才能在资料整理、论著撰写和人才培养诸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为百年复旦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文参阅陈伯海先生编著《中国文学史学史》有关章节,以及复旦大学中文系相关网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