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同盟会时期革命事业的迅猛发展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同盟会时期革命事业的迅猛发展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时间:2022-05-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同盟会时期革命事业的迅猛发展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同盟会时期革命事业的迅猛发展同盟会成立后,革命事业迅猛向前发展,斗争主要在如下几方面同时展开:一、与保皇派展开大辩论,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为了扫清革命的思想障碍,广泛动员群众,革命党人与保皇派展开了大论战。◎《檀山新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革命与保皇的论战也在升级。

同盟会时期革命事业的迅猛发展_孙中山的青少年时代

同盟会时期革命事业的迅猛发展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事业迅猛向前发展,斗争主要在如下几方面同时展开:

一、与保皇派展开大辩论,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为了扫清革命的思想障碍,广泛动员群众,革命党人与保皇派展开了大论战。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孙中山当时积极联络他们,希望携手合作。维新派曾经揭露和严厉批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的腐败,鼓吹和推行改革,在政治上有过重要影响。但康有为对光绪皇帝一直抱有幻想,认为“今上圣明,必有复辟之一日。余受恩深重,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拒绝合作。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在政治上日益趋向保守,最后沦为保皇。他们幻想光绪皇帝有朝一日能复出,然后实行君主立宪,坚决反对革命。1899年7月,保皇派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随后在南洋、美洲、欧洲、澳洲等地设立了170多个分支机构,会众以数十万计。仅美洲就建立了78个分支机构,旧金山一地就有近万名会员,占当地华侨总人数的1/3强。各地保皇会都把创办报刊作为重要任务,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同时在社会上还打着“名为保皇,实则革命”的旗号,混淆视听,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中有很大的影响。梁启超还曾骗得孙中山的手书,到檀香山与兴中会和孙眉联络,连孙眉在内的大部分兴中会会员皆上当受骗,兴中会的组织几乎都成为保皇派的活动基地。早在1903年孙中山到美、欧各洲宣传革命,发展组织,筹措经费时,于10月,来到檀香山,发现兴中会组织几乎尽被保皇派骗夺,始终坚持立场者,仅剩何宽、李昌、郑金、程蔚南等十余人。孙中山马上着力整顿革命组织,开展革命宣传,反击保皇派的滥调。12月上旬,孙中山在檀香山演讲三次,主旨在于论证中国实行革命共和的必要,指出“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我们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有人说我们需要君主立宪政体,这是不可能的,没有理由说我们不能建立共和制度”。孙中山又将兴中会会员程蔚南创办的《隆记报》改组为兴中会在檀香山的机关报《檀山新报》。孙中山在《檀山新报》上先后发表了《驳保皇报书》、《敬告同乡书》两篇著名文章,驳斥保皇言论,指出“夫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两者“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指出保皇派声称“爱国”的本质,是爱卖国的满清政府,“非爱国也,实害国也”。经过孙中山和他的同志的艰苦工作,划清了保皇与革命的界线,曾经误入保皇派的兴中会会员纷纷退出,革命精神又洋溢起来。孙中山在檀香山与保皇派的论战,拉开了革命派与保皇派大论战的序幕。

◎《檀山新报》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革命与保皇的论战也在升级。从1905年到1907年,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保皇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政府。保皇派认为光绪皇帝是圣明的皇帝,只有慈禧、荣禄等是罪人。如果将被囚禁的光绪帝解救出来主政,实行君主立宪,就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万万不能用暴力实行共和。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这种谬论,指出清政府投降卖国,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清政府不允许并镇压任何一点改革,面临西方列强的瓜分风潮,只有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方能救中国。第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保皇派认为中国人民“民智未开”,中国不是“政府恶劣”,而是“国民恶劣”。在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革命派认为中国不是民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要开民智,必以革命开导之。“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及民主共和的思想,是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普遍的要求。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保皇派对平均地权大肆攻击,认为是夺人财产。革命派指出地主依靠土地,徒手坐食,不给社会生利反而分利,不利于社会发展。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进而实行耕者有其田,才能解决“贫富悬隔”之害,才能发展生产,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1906年4月《民报》第三号发行号外,列出与《新民丛报》辩论的12条纲领,逐条辩论驳斥。章太炎、陈天华、朱执信、冯自由、胡汉民刘师培等积极参与论战,纷纷撰文批判保皇派谬论;美国、加拿大以及南洋的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的指示,纷纷创办报刊,举起革命旗帜,对保皇派大张挞伐。经过两年的论战,保皇派最终不得不承认革命派“其旗帜益鲜明,其壁垒益森严,其势力益磅礡而郁积”,1907年8月,《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革命派获得胜利。这场辩论使民主主义和革命思想在中国得以启蒙和普及,特别是许多爱国知识分子逐渐摆脱改良主义的影响而向革命派靠拢,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民报》第三号号外

二、抓紧发展革命组织

为了更好更广泛发动大众参加革命和策划 组织武装起义,筹集革命经费,中国同盟会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建立同盟会的分支机构。在日本的革命同志陆续回国,在许多省份建立了同盟会支部。据不完全统计,到武昌起义爆发前,同盟会在国内先后建立了69个分会或支部;在海外,美洲、欧洲、大洋洲以及东南亚、港澳地区,都相继建立了同盟会的分支机构。1905年10月,孙中山和黎仲实在越南堤岸首先建立了同盟会第一个海外分会。后来又将河内兴中会改组为同盟会分会。1906年4月,孙中山到达新加坡,在晚晴园主持建立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单在1906年,孙中山亲自主持,在东南亚就建立了六七个同盟会分会,这些分会在组织策划武装起义以及筹集革命经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直至1910年3月,孙中山还将美国旧金山同盟会改组为同盟会美国总支部,统核全美各分会。为了更好地联络帮会“洪门致公堂”,孙中山稍后又指示美国总支部加入致公堂,并组建了“洪门筹饷局”。筹饷局在为革命筹集经费方面做了很大贡献。

部分同盟会分会、支部成立简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孙中山与美国底特律同盟会会员合影,二排中为孙中山

孙中山投入巨大精力于发展革命组织,许多同盟会的分支机构由他奔波于世界各地亲自组建,使革命的领导力量趋于统一,海内外的革命力量互相呼应,同心戮力,加速了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进程。

三、发动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

在与保皇派论战和发展组织的同时,同盟会继承了原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武装斗争的传统,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在革命党人的组织发动下,国内各地规模大小不等的反清武装斗争此伏彼起。

1906年12月4日,同盟会策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1906年春,长江流域洪水泛滥,引起饥荒,饥民遍野。由于粮价猛涨,百姓难以为生,民间自发的抢粮暴动四起。东京同盟会总部派刘道一、蔡绍南回湖南运动军队、联络会党发动起义。12月,起义全面爆发,贫苦农民、会党群众、部分防营兵勇以及6000余安源矿工参加起义,队伍迅速发展至三万多人。起义军定名为“中华国民军华南革命先锋队”,推会党首领龚春台为都督。义军发布《中华国民军起义檄文》,檄文列举清政府对外卖国投降,对内残酷压迫的十大罪行,宣布义军的宗旨是“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受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至富者愈富,成不平社会”,檄文完全体现了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精神。起义直卷长江中、下游,一度遍及四五个县。清政府十分震惊,立刻派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四省清军五万余人前往镇压。当起义消息传到东京,极大地鼓舞了同盟会的同志,许多会员要求回国参战。孙中山和黄兴等商议后,派胡瑛、孙毓筠等赶回国内,分赴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等省发动起义以声援萍浏澧起义。遗憾的是各地起义还未来得及发动,面对清军大举围剿,义军孤军作战二十多天,终于被镇压下去,义军战士牺牲者逾万,群众被杀害者达两万多人。同盟会员刘道一、魏宗铨、萧克昌和会党领袖冯乃古等被捕后凛然就义。

1907年,光复会员徐锡麟和秋瑾相约于7月在安徽安庆和浙江绍兴同时率众起义。因叛徒告密,清朝当局早有防范。7月6日,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徐锡麟在安庆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慷慨就义。但他的弟弟徐伟却供出主持大通学堂的秋瑾。秋瑾得知后,婉拒了同志要她撤离的劝告,说“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在安排其他同志撤离后,独自一人守在大通学堂。7月13日下午秋瑾被捕。经多次刑讯,秋瑾咬牙闭目一概不答,只抄录女诗人李清照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作为回答。于7月15日凌晨,在绍兴古轩亭口慷慨就义,年仅31岁。她用生命实践了自己加入同盟会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秋瑾烈士

徐锡麟和秋瑾领导的皖浙起义虽然没有能够按计划展开,但革命党人大无畏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对清朝统治者是一种震慑,对广大人民群众是巨大的鼓舞。

1907年3月,日本政府在清政府的压力下,要求孙中山离境,孙中山遂南下至越南,在河内设立了策划广东、广西、云南三省起义的指挥部。至1908年4月一年间,孙中山先后在广东发动了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在广西发动了钦州、廉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在云南发动了河口起义等六次武装起义。在镇南关起义的战斗中,孙中山亲临前线指挥,并在镇南关炮台上发炮轰击清军。孙中山十分感慨,他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轰击清军”。他还参与搬运炮弹和为伤员包扎伤口。虽然这六次起义,或因敌我力量悬殊,或因准备不足,或因组织松散,最后都失败了,但是革命党人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精神却鼓舞了大众,同时也扩大了革命民主派的影响。正如孙中山所说:“举事六次,前仆后继,意气弥厉,革命党之志节与能力逐渐为国人所重。”

◎邓子瑜

同盟会在西南边境发动起义时,部分革命党人已投身新军队伍或各军事学堂,着手在新军中宣传反清革命且有相当成效,至1909年,广州新军中已有许多下级官兵加入了同盟会。云南河口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在和他的同志们总结时,更感到会党中虽然大部分成员都是被压迫的下层劳苦大众,蕴藏着巨大的反清力量,但他们组织涣散,往往一呼而起一哄而散,难以节制,他们也逐渐将重点转向运动新军,促使新军转变为起义的主要力量。经过近两年的准备,革命党人拟于1910年农历元宵节发动广州新军起义。由于偶发的冲突,起义被迫提前发动,而此前又走漏了风声,清军早有准备,虽然义军英勇作战,但寡不敌众,伤亡惨重,起义总指挥倪映典受伤被俘,壮烈牺牲,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

◎倪映典烈士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不少同志对革命前 途产生了悲观情绪,但孙中山没有气馁,他具有“屡败屡战”的革命坚定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从当时全国各地不断爆发的抗捐抗税民间武装斗争中看到革命时机日趋成熟。孙中山把握时机,准备再次举义。为鼓舞革命志气和总结新军起义的经验教训,策划在广州发动新的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于11月13日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商讨“卷土重来之计划”。同盟会的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孙眉等人均出席会议。孙中山在会上分析广州的时局,认为自从新军起义失败后,广州当局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防御必疏”,“吾党同志果能鼓其勇气,乘此良机重谋大举,则克复广州易于反掌”。孙中山的意见得到大家赞同,会议制订了较详尽的在广州再次举义的计划,准备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数百名革命党人充当“选锋”——敢死队员,担任“发难及领导各军之责”。计划分十路进攻并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支队伍出湖南入湖北,赵声率领一支队伍出江西赴南京,革命党人在长江流域起兵响应,一举会师南京;然后移师北伐,直捣北京,摧毁清廷的统治。同盟会接受了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发动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筹款购械、组织联络都有专人负责。为了更有效地领导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下设调度处、储备课、交通课、秘书课、编辑课、出纳课、总务课、调查课,作为起义的具体领导执行机构,并陆续在广州设立了秘密的办事机构和储藏军械的据点。统筹部成立后,各课陆续派人潜入广州开始活动。许多在国外的留学生怀着义无反顾的气概,踊跃回国参加起义。他们当中不少人为祖国的民主共和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起义统筹部副部长赵声

4月初,广东省城广州内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体联络部署就绪,统筹部决定在4月13日发难。然而,就在统筹部开会部署这一天,发生了同盟 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的事件,清兵在广州严加戒备,加上在美洲、安南(今越南)等地筹集的款项和在日本购买的军械未能按时到达,因此发难日期不得不推迟。而此时又传来准备响应起义的新军第二标即将退伍的消息,一连串的意外使起义陷于既不能速发,又不能拖延的困难境地。

◎黄花岗起义总指挥黄兴

1911年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了起义指挥部。4月27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起义终于发动。黄兴率领120余名革命党人率先打响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战斗。他们首先攻打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越墙逃走,义军火烧了总督衙门后,继而攻打督练公所。因清军早有防范,备足兵力和弹械,而义军其他各路如陈炯明、胡毅生等所部藉各种原因没有按计划发动,陷黄兴一路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战斗极为惨烈。黄兴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斗中右手食、中二指第一节被炮弹打断,还以断指继续射击,指挥作战。虽然义军作战异常英勇,但终究敌众我寡,起义失败。义士大部分英勇战死,或受伤被俘后不屈而慷慨赴义。

如烈士喻培伦,原来崇尚“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所以1905年东渡日本东京留学时,选修科技实业的课程,1907年12月毕业于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后,继续入读大阪化学研究所,专攻化学。他刻苦学习和研究化学及相关工业知识。但随着国家日益衰败,他逐渐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1908年夏天,在东京由吴玉章介绍加入同盟会,并接受了同盟会总部交给的制造炸药、炸弹的任务。他曾经在千叶医科学校药科学习时的一次试验中,不慎引起爆炸,右手被炸断三指。之后,他决心研制新的安全炸药,即使经费无着,宁愿典当衣物也坚持研究,终于制成一种威力强大而又安全的新型烈性炸药及各种类型的炸弹,又研究出多种引爆的方法,被同志们尊称为“炸弹大王”。1910年,喻培伦曾潜至北京,开设守真照相馆作为同志秘密联络的据点,并曾参与谋炸清朝摄政王载沣。1910年底,喻培伦被委任为广州起义的“实行员”,专为起义制造炸药、炸弹。他先在香港后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日夜辛劳,到起义前夕赶制了300多枚各型炸弹。广州起义爆发后,喻培伦奋勇当先,带领四川籍的同盟会员跟随黄兴攻打总督衙门。他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左手执螺号,一路投掷炸弹开路。后又率队转攻督练公所,与增援的清兵遭遇,鏖战三个多小时,战友大部分阵亡,他自己身负重伤被捕。面对敌人严刑拷问,喻培伦坚守起义机密并慷慨激昂陈述革命宗旨,表示:“我头可杀,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党尤其杀不了!”临刑前,他不断高呼:“头可断,学说不可绝!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慷慨赴义,时年25岁。辛亥革命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追授他“大将军”称号。1961年,革命元老吴玉章为喻培伦殉国50周年赋诗纪念:“当时年少正翩翩,慷慨悲歌直入燕。几尺铁丝难再续,一筐炸弹奋当先。成仁烈迹惊环宇,起义欢声壮故园。五十年来天下变,神州春色遍人间。”

◎喻培伦烈士

又如烈士林觉民,1907年留学日本时参加同盟会。1911年春,他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即回国追随参加。当时他的妻子陈意映已经怀孕。在起事前夜,林觉民在手帕上给妻子写下遗书——《与妻书》,深挚地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及为振兴祖国而捐躯的决心,表示“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嘱咐妻子在悲伤的时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并嘱教育孩子继承父志。广州起义打响后,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后又转攻督练公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后被俘。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他毫无惧色慷慨陈词,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政,宣传革命道理,更奉劝清吏洗心革面、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连张鸣岐也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张鸣岐劝降不成,遂下令处死。林觉民在被关押期间,以绝食表明为革命捐躯的决心。几天后,在广州天字码头刑场从容就义,年仅24岁。

◎林觉民烈士

再如烈士方声洞。方声洞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富商家庭,为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1902年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陆军学校读书。他一方面刻苦学习,一方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次年,沙俄妄图霸占我国东北,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义愤填膺,组织“拒俄义勇队”,宣传鼓动,阻止清政府卖国,方声洞带头参加“拒俄义勇队”的活动。清政府对这一爱国运动严厉压制,强令解散,并令各省督抚严密查缉爱国留学生。方声洞痛恨清政府误国,在爱国留学生的集会上,经常登台演讲,声泪交加,“痛论国事”,认为“非颠覆专制政府,吾人必无安枕之日”,并“以此自勉勉人”。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方声洞和他的哥哥方声涛、嫂嫂曾醒、姐姐方君瑛等一同加入同盟会,成为了同盟会最早的会员,后来他又介绍新婚的妻子加入同盟会。当时清政府为了禁止人民革命,要求日本政府规定“凡自费者不能学陆军”,于是方声洞考入千叶医专学校。在校时方声洞学习成绩优秀,期待有朝一日能用医学造福国人,计划将来“自办医院,专为贫苦产妇”服务。他继续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除担任革命组织联络人外,还为国内反清武装起义秘密运送军火。1911年广州起义前夕,方声洞争取到负责秘密运送军火回国支持起义的任务,于3月31日离开日本秘密回国。4月26日经香港抵达广州。在起义前夜,方声洞写下了两封遗书,表达了为国家为民众勇于牺牲的大无畏气概。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在给妻子的遗书里又说:“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以尽国民之责任……刻吾为大义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无憾矣。”27日起义爆发,方声洞奋勇当先,在黄兴的带领下冲进总督府,继而转攻督练公所,在双门底“孤身被围,容无惧色,犹挥弹突击,计杀哨弁兵勇共20余人。背面、身中弹,血流遍体而气不衰,最后弹尽力竭而死”,时年25岁。事后遗体安葬于黄花岗,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方声洞烈士

为了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为了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无数如陆皓东、秋瑾、喻培伦、林觉民、方声洞这样的战士,英勇奋斗,前仆后 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们自觉地为共和事业而奋斗,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在近代中国,烈士们在为拯救和发展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永为后人所学习和缅怀。

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黄花岗。因此辛亥广州起义亦被称作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烈士墓

◎孙中山悼念黄花岗烈士的题词

黄花岗起义投入了同盟会大部分的骨干人 力、财力,做了长期周密的准备,革命党人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但最终还是悲壮地失败了,同盟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但正是这一次次的武装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正如孙中山后来所总结:“……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但这次起义也承载着革命成功的希望:“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辛亥广州起义之役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全国各地绵延不断的武装斗争严重打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专制政权的倾覆已经指日可待了。

武昌起义前

孙中山策划领导的10次武装起义一览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