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陈天华蹈海报华夏_刘仲文游行识豪侠_关于刘公的故事

陈天华蹈海报华夏_刘仲文游行识豪侠_关于刘公的故事

时间:2022-05-1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陈天华蹈海报华夏_刘仲文游行识豪侠_关于刘公的故事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朝(指韩国)留学生规则》,极其明显地表现出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中国留学生一定要在清朝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留学生的活动、到哪里去都要登记;第二通信要登记,给国内亲戚朋友写信都必须登记;第三不准到别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学生所在学校的宿舍。陈天华的追悼会由刘公

陈天华蹈海报华夏_刘仲文游行识豪侠_关于刘公的故事

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指大清帝国)朝(指韩国)留学生规则》,极其明显地表现出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中国留学生一定要在清朝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留学生的活动、到哪里去都要登记;第二通信要登记,给国内亲戚朋友写信都必须登记;第三不准到别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学生所在学校的宿舍。中国留学生感到愤怒至极。于是各校留日同学同心协力,八千余人,不谋而合,实行停课,开展了反取缔的斗争。陈天华为留日学生的佼佼者,看到了《取缔清(指大清帝国)韩(指韩国)留学生规则》,尤其愤怒,决定蹈海自杀以警世人。他在《绝命书》中写道:“日本各报刊或嘲或讽,诋毁我留学生为乌合之众,《朝日新闻》等则直诋我留学生之举动为‘放纵卑劣’,其轻我不遗余力矣。夫使此四字加诸我而未当也,斯亦不足与之计较……鄙人心痛此言,欲我同胞时时勿忘此语,力除此四字,而做此四字之反面:‘坚忍奉公,力学爱国。’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诸君而如念及鄙人也,则勿忘鄙人今日之所言。”从陈天华的《绝命书》中的言语,我们可以看出其热爱自己的祖国,用心是多么良苦。不仅如此,其在《绝命书》中又写道:“夫空谈救国,人多厌闻,能言如鄙人者,不知凡几!以生而多言,或不如死而少言有效乎?至于待至事无可为,始从容就死,其于鄙人诚得矣,其于事何所补耶?……中国去亡之期,极少须有十年,与其死于十年之后,莫若于今日死之,使诸君有所警动,去绝非行,共讲爱国,更卧薪尝胆,刻苦求学,徐以养成实力,还兴国家,则中国或可以不亡。此鄙人今日之希望也。”凡有爱国之心的人,读到此处能不潸然泪下?

接下去陈天华又写道:“鄙人今将与诸君长别矣,当世之问题,亦不得不略与诸君言之。”接着陈天华便把如何对待满族人,如何对待利权回收及如何对待日本等问题,逐一作了剖析,表达了自己剀切的见解。整篇《绝命书》的字里行间,无处不表现出作者那种以死报国、申警国人的那颗纯洁、高尚的心,无处不催人泪下与呼唤人们振作起来、奋发有为的良苦用心。

《绝命书》写成于12月7日夜晚。12月8日为农历大寒,天气极冷。陈天华顶着刺骨的寒风,立于日本大森湾海岸之上,极目远眺对面自己的故土,他多么热爱与留念那个生育自己、养育自己的故土啊!他为了不让自己的故土、不让自己的国家在列强铁骑的践踏下而灭亡,思前想后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万般无奈,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蹈海以警世,蹈海以救国。海涛汹涌澎湃,一浪追逐一浪,奔腾不息,海水冰凉冰凉的,没入水中的骨头如针扎锥刺,此时的陈天华比万箭穿心还难受,比刀劈斧剁还痛苦,但这些怎能阻挡住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冲天壮志与坚如磐石的决心呢?陈天华远眺着自己的故土,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迈着坚实而沉稳的步子,一步一步地平静地走向阴霾笼罩着的大海,即使是海水淹没了自己,他丝毫没有后退半步……一个年仅30岁的年轻文豪、意志坚定的革命党人,为了寻求维新图强的救国之路,为了警世以醒人,就这样视死如归、悲壮地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陈天华是为民族与国家的利益而死的,他的确是死的光荣,死的伟大,他的死的确比泰山还重。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光大,也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陈天华蹈海自杀警世醒人的消息一传开,留日学生无不感到震惊,无不表现出极大的同情与哀思,刘公更是感到如乱箭穿心般难受……因为继邹容之后,他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革命意志坚定不移的好兄弟。

陈天华为湖南新化人,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陈天华字“星台”是有一定缘故的。据说陈天华出生时,有一块陨石落入其家院中,四方如台,其家人与村人皆奇之,其父遂以“星台”作为他的小名。陈天华在家乡读私塾时,因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优异,被乡里人称之为“神童”。后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在乡间做小贩以糊口。他喜爱小说唱词,常仿其文体作通俗小说或山歌小调。后到资江书院求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莅湘某令识其才,欲以女妻之,陈天华效法西汉霍去病故事,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乃婉言谢绝之。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求实学堂求学,陈天华在该学堂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后又曾到省城岳麓书院求学。(www.guayunfan.com)1903年春,陈天华以官费生送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不久,拒俄事件发生,他积极投入这个爱国运动,加入了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他写了《警世钟》与《猛回头》两本书。这两本书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勇气,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已迫在眉睫,指出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实行排满,“杀那洋鬼子”,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不久,在湖南长沙与黄兴发起与组织了华兴会,并到江西策动军队起义。1904年春,再到日本,入法政大学。8月,冒险回国,准备参加华兴会组织发动的长沙起义。因泄密事败,又去日本。1905年6月与宋教仁等一起加入刘公、田桐等创办的《二十一世纪之支那》杂志的编写工作。。7月,孙中山到日本,主张联合各革命团体,组建中国同盟会,陈天华极力赞成。中国同盟会成立,他任秘书,并被推举为会章起草人之一。以后在同盟会会报《民报》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与政治小说《狮子吼》等。

陈天华称自己不能大有所为,只能做到两件事:一是作书报以警世,二是遇到可以死的机会慨然赴之。两者他都做到了。他于自己短暂的生命时光中散发出了不同寻常的光和热,起到振聋发聩、警世醒人的巨大作用,他是一个寻求维新图强的最杰出的代表,是一个受人民敬重而万古不朽的民族英雄,他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为了纪念这位为了民族和国家而献身的民族英雄,1905年12月9日,众留学生公推秋瑾为召集人,在留学生会馆中的锦辉馆举行陈天华追悼会

留日学生无不佩戴白色的胸花,臂套黑色的孝箍,如伤至亲骨肉的手足弟兄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涌向锦辉馆,去参加陈天华的追悼会。看见了陈天华的遗容,与会者无不伤心落泪,无不痛不欲生。

陈天华的追悼会由刘公、秋瑾与陈天华的湖南同乡黄兴、宋教仁等主持。刘公原名树湘,派名耀瑸,后改名公,字仲文。参加追悼会的人成千上万,或送花篮,或送花圈,摆满追悼会会场。花篮、花圈上的挽联字数或多或少,形式各异,但其内容都是颂扬陈天华之功德。在灵堂之内陈天华的遗容两边是刘公写的挽联:

上联:作书报唤醒民众

下联:蹈大海激发同仁

横批:普天同悲

凡到陈天华灵前烧纸、烧香与叩头者,看到刘公写的挽联与想到陈天华的生前之所为,谁不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呢?凡背井离乡、东渡日本求学者,绝大多数皆为有志之士,有几个为追求利禄之不肖之徒呢?大家想到陈天华是为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而死的,谁不义愤填膺呢?在追悼会上一个个愤慨万千,纷纷愤怒声讨、谴责清政府的腐朽,没落与卖国,其中刘公的悼词集中而典型地表达出了与会者的心声。刘公在悼词中写道:

天华兄,闻君蹈大海以报中华之噩耗,凡到东洋求学莘莘学子谁不似万箭穿心、痛不欲生?兄才华横溢,文笔惊人,如此盛年而与世长辞,谁不握腕叹息、泪下如雨?悲哉!痛哉!君之死,对我们所从事的伟大革命事业而言,实乃无法弥补之巨大损失。但兄为革命而死,为国而死,死得其所,死得比泰山还重。

兄虽离我们而去,但我们一定牢记兄之临终遗言‘坚忍奉公,力学爱国’,绝不虚度年华,绝不做满清政府之鹰犬而成为中华民族罪人;一定遵照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而奋斗,不推翻清朝,不建立中华民国,我们誓不罢休!

兄虽离我们而去了,但兄虽死犹生,兄永远活在我们千千万万革命党人之心中,永远活在全国人民之心中,兄名字与惊世之作《警世钟》、《猛回头》将万古流传,成为激励我们前进之无穷动力!

祝兄一路走好……”

一九〇五年十二月九日

说是追悼会,而实际上却如同是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的誓师大会一般。与会者群情激昂,义愤难平,纷纷要求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以此来悼念伟大的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陈天华,抗议日本政府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

刘公与黄兴、秋瑾等人本为革命的先驱者,对众人高昂的革命情绪岂能等闲视之呢?众人商量之后,果断地作出决定:12月10日上午全体留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强烈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

既然决定要举行游行示威,那就避免不了要做一番布置安排。刘公与黄兴、秋瑾等人商量了一下,由秋瑾主持前来吊唁陈天华的人,由刘公、黄兴安排人购置游行用的两个大横幅,并商量在横幅上写什么样的标语口号。刘公在征求多人意见的基础上与黄兴、宋教仁等人商量之后,在一个大横幅上面写“沉痛悼念陈天华,坚决推翻腐朽、黑暗的清王朝!”在另一个横幅上面写“还我民主自由,废除《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还用白纸制作了许多面游行时用的三角旗帜,上面也分别写着各式各样的标语口号——但没有刺激日本政府的(刘公、黄兴等人商量的,要注意策略)。

游行用的东西准备妥当之后,又商量了一下流行的路线。大家一致认为流行队伍应当从留学生会馆出发,在日本东京的主要街道上进行,以显示我留学生万众一心,继承陈天华遗志,誓将推翻满清与救亡图存的赤子之心。随后又安排了一下游行示威的人事安排问题。待一切工作布置安排妥当,雄鸡已开始打鸣报晓。半夜鸡叫,众人知时间不早了,安排好了守灵人,刘公、黄兴、秋瑾等人相互打了个招呼,便整衣出门,踏着冰冻的马路,顶着凛冽的寒风,怀着沉重的心情,一个个疾步快走,奔向各人的住所。众人乃国之精英,皆想多休息一会儿,让悲痛的心情能稍微得到下调整,以便指挥好来日的从未有过的在异国他乡举行的游行大示威。

太阳还是像平日一样,冉冉地从东方升起,显得那样苍白无光,好似也在为陈天华的蹈海报国而感到伤心难受。整个东京城的大街巷也像往日一样平静,任何地方也显示不出一丝一毫的异样。而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里里外外却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群情激昂。人人胸戴一朵白色花,左臂上套着一个黑色孝箍,手里拿着一面白色三角形小旗帜,有人还一身缟素,大家聚集在会馆内外,一个个心如潮涌,奔腾不息,因为马上就要参加在东京街上举行的令世人震惊的游行大示威。大家内心免不了紧张,但又显示出那种遇大事而不惊心的镇定自若神态。

1905年12月10日上午8时许,中国留学生的游行队伍在刘公、黄兴、秋瑾等人的组织安排下,如喷薄而出的洪流一般从中国留学生会馆涌出。两个大横幅挑选了四个身强体壮的大个子打着,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由谁做前导,由谁来领着大家呼喊口号呢?刘公正在为此事皱眉思索时,一个年纪与自己相仿佛的剑眉虎目的年轻人一下子蹦到了刘公面前,爽快地说:“刘公,我知道你现在在想什么。某虽不才,这个角色就让我来充当吧。”还没等到刘公答话,他已如流星赶月般奔到了游行队伍的最前面。

此人性格如此爽朗,如此快人快语,让刘公感到十分快意。又见其人熊腰虎背,身材高大健壮,目光如炬,炯炯有神,步伐矫健快捷,刘公不由暗暗喝彩道:“好一员虎将也!今既相逢,安能错过?我当倾全力以相交,以手足兄弟待之。”刘公见那个年轻人奔到游行队伍最前面之后,侧着身子,面对着洪流般的游行队伍,一面挥舞手中白色三角旗,一面声若洪钟般地呼喊道:

“继承陈天华遗志,坚决推翻清政府!”

“还我民主自由,废除《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

“陈天华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陈天华革命精神万古不朽!”

游行队伍如洪流一般涌向了东京的主要街道,在那个年轻人的带领之下滚滚向前,似乎要冲破一切封建制度的枷锁,要迎来那民主共和体制的国家——中国民国的诞生。

俗话说人上一万,无边无岸。八千多留日学生全部参加了游行队伍,真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在日本的都城东京街上何曾出现过如此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游行示威呢?再加上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使本来就十分嘈杂的东京城显得更人声鼎沸了。游行队伍所过之处街道两旁的居民,从他们的先人到他们自己的所见所闻,谁见过如此的阵势呢?谁又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呢?于是家家户户纷纷倾巢而出,以目睹今日之奇特壮观景象。不仅如此,附近街道巷子里的居民也闻声而动。一时间,街道两旁的观众成千上万,远远超过了中国留学生游行人数,街道两旁人挨人,人挤人,被围得水泄不通。

由于语言不通,绝大多数的观众只晓得凑热闹,只知道这是中国留学生在游行示威,但他们不知道这些留学生为何要如此做。但偌大一个东京城,怎能会没有懂中文的人呢?又怎会没有会说中国话的人呢?其中极少数懂中文的日本人把自己听到的有关陈天华故事,用日语向看热闹的人说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凡闻听者对陈天华这种以身报国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无不颔首称赞。其中也不乏有关心时事与国事的人,他们听了陈天华故事及看到这么多中国留学生为抵制本国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与为继承陈天华遗志而举行如此盛大而前所未有的游行示威,也不由慨然而叹道:“如此伟大的民族,又有如此众多赤心爱国之人,这样的民族、这样的国家怎么会亡呢?看来早晚有一天,我们日本是要蒙难的。”

游行队伍在日本东京的大街上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一样在那个年轻人的导引之下,不断地挥动着手中的三角旗,不断地呼喊着口号,像狂飙一样飞速地行进着。凡参加游行者,一个个无不愤慨万千,似乎要将那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一扫而光。游行队伍士气高昂,直到正午12时方返回留学生会馆解散。

对走在游行队伍最前边的那个年轻人,刘公倍加关注,唯恐失之交臂。在游行队伍解散之时,刘公快步走到那个年轻人面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说:“兄弟,你辛苦了。现在我代表参加游行的中国留学生,向兄弟致以诚挚的谢意!”

那个年轻人见刘公对自己如此热情之至,不由爽朗地一笑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区区小事,凡热血男儿自当为之,何必言谢呢?兄长豪侠仗义,赤心为国的故事在中国留学生中广为传颂,谁对兄长不佩服万分?我想若人人都能像兄长一样赤心为国,那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苟延残喘的日子一定不会有几天了。”

听了年轻人如此一番言语,刘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激动不已的心情,不由神采飞扬地说:“兄弟真吾志同道合者也!今日能与兄弟相逢,实乃我刘某三生有幸。现在已正午了,正是吃饭的时候,你我弟兄二人何不到酒馆里去小饮几杯,说几句知心话,不知兄弟意下如何?”也没等年轻人答话,拉着他的手,就向不远处的一家酒馆走去。

年轻人本也是极其豪爽之人,再加上对刘公十分佩服,也极想与刘公相交,今见刘公如此热心快肠,方知人们所传不误,真乃豪爽耿直之人。于是心中倍加喜悦,满面笑容地说:“既然兄长如此相邀,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一边说着话,一边同刘公手拉着手,肩并肩地走进了一家酒馆。

两人坐下后,刘公点了菜,说道:“你我弟兄一见如故,只恨相见之晚。但不知兄弟贵籍何处,尊姓大名。兄弟能否予以明言呢?”

年轻人听了抱歉似地一笑,说道:“在下普普通通一介贫民,能承兄长如此厚爱,我实在感到万分高兴,我也正想把我的情况向兄长说说,只是未得其便。兄长今既相问,我安能不言?”说罢,即言道:“我叫张振武,生于1877年,可能比兄弟要年长几岁。但兄弟为德高望重之人,我就以兄长待之吧。我为湖北罗田人,家居竹山县。早年毕业于本县高等学堂,后入湖北省师范学校,受老师时象晋的影响,萌发了反清的革命思想。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更激发了我的反清救国思想。于是我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加入优育会,习战阵攻守之法,以备回国举义时用。1905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在得知中国留学生要举行游行示威的消息后,便忙赶来参加。平时闻听兄长之大名,如雷贯耳,只恨无缘谋面。今日能与兄长相逢,足慰平日相思之心。观兄长之相貌及举止言谈,实乃干大事业之人物。兄长今后但有用得上兄弟的地方,兄弟我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计。”

刘公听了,知其为忠贞爱国之士,不由满心欢喜,连忙笑着说道:“兄弟真乃忠直豪爽之人也。兄弟于国于民,赤胆忠心,我实佩服,佩服!推翻清朝,救民于水火,创建中华民国,正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兄弟一样的人。在未来革命的征途上,由于工作的需要,你我弟兄一定还会走到一起的,到时候你我弟兄连手,相帮相扶,一定大事可成!”

二人在谈话之间,堂倌已把酒菜在桌子上摆放好。刘公见状,即拿起一双筷子在张振武面前放好,说:“现在已时过正午,兄弟大老远跑到东京来,现在一定挺饿了吧。来,我们边吃边谈吧。”说着,即拿起酒壶,斟了满满一杯酒放到张振武面前。

张振武见到刘公如此,忙将身子欠了一欠说:“本当我给仁兄斟酒,而仁兄却如此而为,这不是折杀我吗?”说着即起身要夺酒壶给刘公斟酒。

刘公笑了笑,摆了摆手让张振武坐下,然后说道:“你我弟兄有缘分,难得今日相聚。再说你尊我为兄长,我理所当然应为兄弟斟酒。再说你我弟兄亲如手足,何必分彼此呢?”说着,即举筷邀张振武夹菜吃,并说:“空肚子喝酒易醉,伤身体。吃一会儿菜,再喝酒吧。”还没等张振武伸筷子,刘公早把一个盘子里两斤来重的红烧鲤鱼用筷子拦腰夹断,把尾部那一半夹到了张振武面前的碟子里。

张振武见刘公把一条鱼给自己夹了一半,感到挺不好意思,就说道:“兄长总不能让我吃,而你就这样坐着陪我吧?”说着就把盘子里的另外半条鱼要朝刘公面前的碟子里夹。

刘公见了,忙笑着说道:“兄弟别客气,我家住在汉水之滨,鱼虾对我来说那是家常便饭。鱼肉细嫩,不腻人,再加上这家的红烧鲤鱼做得挺有特色,很合我们湖北人口味,所以我今天特意点了这个菜,如果可口,兄弟可放开胃口吃,这里只有我们弟兄二人,兄弟没啥可介意的。”为不使张振武感到不好意思,一说罢,刘公就忙用筷子夹了一块鱼放到自己的碟子里。

张振武见刘公如此而言,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再加上一大早就跑到东京来参加游行示威,扯着嗓子、使着劲地忙了大半天,哪有不饿的呢?实际上肚子里早就饿得咕咕叫了,见了香喷喷的红烧鲤鱼,哪有不嘴馋的呢?于是说了句:“那我就不客气了。”张开筷子,夹了鱼就爽快地吃起来。张振武本是虎将之人,吃起来自然不同那寻常之人,吃饭的姿势与饭量无不显示出十足的虎气。

刘公见张振武胃口大开,十分高兴,也不端酒杯,就细嚼慢咽地陪着张振武吃。

半条鱼下了肚,张振武端起酒杯说:“承仁兄厚爱,我敬你一杯酒。”说着,端起了自己的酒杯。

刘公虽不是豪饮之人,但酒席桌上还是可以应酬的,他忙端起酒杯,同振武的酒杯碰了一下,然后两人一饮而尽。

两个人志同道合,话说得投机,酒自然也喝得爽快。你来我往,相互敬酒,自然难免。但二人并非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都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他们去办,所以在酒喝到适量的时候,刘公说道:“兄弟,酒多伤身体,我们今天就到此为止吧。待来日相逢了,我们再畅饮如何?”

张振武也接言道:“我也正有此意。只是仁兄不言,我不便开口,恐屈了你的酒量。”

刘公说:“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知己之人难得相遇,既然有缘分,相聚到了一起,喝三、五杯酒,叙旧话新,说说知心话,又何尝不可呢?酒能成事,也能败事,好多英雄人物因喝酒把握不住分寸而坏了大事。三国时的张飞,因嗜酒成性,怒打吕布的老丈人曹豹,曹豹归家派人送密书一封与女婿吕布,让吕布偷袭得了徐州。若徐州不失,刘备再得了诸葛亮,天下究竟是三分,还是一统,那可就说不定了。北宋末年金兵入寇中原。太行山农民起义领袖耿京,带甲百万,所向披靡,金兵闻之丧胆。耿京的最大嗜好就是贪杯,金人奈何不了耿京,就让叛徒魏安国在酒里面下毒,把耿京害死了,结果太行山农民起义队伍瓦解了。假如耿京不死,赵构会不会龟缩于临安?那也就说不定了。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前进的道路上无处不充满了杀机,无处不是惊涛骇浪,为减少损失、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必须谨慎再谨慎,细心再细心,万万不可粗心大意。为此,在革命没有取得胜利之前,我们在喝酒时一定要有所节制,万万不可放纵豪饮。否则,一些出人意料的麻烦事就会出现。给革命事业带来的损失也就不言而喻了。”

张振武说:“仁兄所言甚是。从今往后,我当把仁兄所言铭记于心,做到酒喝好,不喝醉,绝不让在喝酒这件事情上给革命事业带来损失。”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喝罢了酒,又吃了点饭。而后,刘公喊酒馆老板结账。张振武忙立身而起要付钱。

刘公也忙起身,一把将张振武按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张振武本身强体壮,浑身好似有使不完的劲,但不知咋回事,刘公用手轻轻一按,自己还不得不顺从地坐下,因为他感觉到刘公的手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不由挺诧异地说:“仁兄,你的手咋这么有劲呢?你是有功夫的人?”

刘公笑着说:“我有啥功夫?只不过不想让兄弟出钱,用尽自己的力气罢了。”又接着说:“兄弟,我的家境状况比你强些,些许酒饭钱自然归我出,你就不必介意吧。”

结罢帐,两人连手走出酒馆,俱有依依不舍心意。刘公一直把张武送了好远好远,也不愿返回。

张振武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难道兄长要一直把我送到长崎吗?你若不返回,再执意相送,那我就不走了。”

刘公见张振武如此而言,就微微一笑,说道:“那好吧,我今天就送到这里。望兄弟以后有闲时间了再到我这里来,我们弟兄俩再喝两杯酒,再叙叙家常话。”然后望着张振武渐渐远去的背影,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方返身向自己住的地方走去。

1906年春天,刘公同黄兴、宋教仁等人商量之后,决定把陈天华灵柩运回湖南老家安葬,陈天华为刘公的同学、战友与同志加兄弟,其死,刘公自然倍感悲痛与难受。在其灵柩运回湖南老家时,刘公悲痛难忍,提笔写《送天华回家》一诗相送:

为将夙愿向人陈,疾书回头警世人。

蹈海为酬革命真,惊天撼地泣鬼神。

陈天华的死轰动国内外,不仅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在其灵柩运到上海后,中国公学为他和另一位投黄浦江自尽的同盟会员姚宏业举行了一次公葬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一千多人。会上宣读了陈天华的《绝命书》和姚宏业的《遗书》。与会者无不如伤自己的亲生骨肉,一个个痛哭流涕。经会议研究,决定将陈天华与姚宏业的灵柩一起运回湖南老家,举行公葬。

禹之谟为湖南湘乡人,生于1866年,同盟会员,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实业家。1906年4月1日,陈天华的灵柩经黄兴、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长沙各界在黄兴、禹之谟主持下,不顾官方阻挠,决定将其灵柩公葬于岳麓山。5月27日(阴历四月初七)举行公葬仪式。长沙各校师生闻讯后,纷纷参加送葬队伍。送葬队伍达数万人,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绵延十余里。长沙自有史记载以来还未出现过如此声势浩大的送葬队伍。凄凄哀歌,湘江为之伤心悲鸣,惨惨丧乐,岳麓山为之折腰默哀。送葬队伍经朱张渡、小西门两处渡河,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值班军警深受感动,为送葬师生让道,站立街道两旁而不加干涉。

陈天华的灵柩能成功安葬于长沙岳麓山,显示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已深入人心,满清王朝已处于岌岌可危之状态。陈天华之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更加激起同盟会革命党人的斗志。有分教:

蔡绍南高举义旗,刘仲文巩固根基。

为有牺牲多斗志,敢用巨笔绘新史。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