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同盟会成立初期_同盟会成立的经过

同盟会成立初期_同盟会成立的经过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同盟会成立初期_同盟会成立的经过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为十分迫切的大事。8月20日下午,中国同盟会举行成立大会,到会100余人。大会又根据同盟会章程,选举总理及本部各机构职员。这个方略是各地同盟会进行革命、建立政权、制定政策共同遵循的原则。同盟会成立后,决定领导武装起义,直接打击反动统治。

同盟会成立初期_同盟会成立的经过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为十分迫切的大事。当时,革命小团体的纷纷出现,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建党作好了思想、组织和干部准备。革命派公认的领袖孙中山开始积极筹备建党。

孙中山在惠州起义失败后的四年内,先后往来于日本、香港、越南及美洲、欧洲各地,传播革命思想,征集革命同志。1903年,他在日本东京创设秘密军事学校,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学员入学誓词。

十六字誓词表明孙中山已制订了一个完整的政治纲领。1904年至1905年春,孙中山在英、比、德、法等国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革命主张,鼓励他们献身革命。在欧洲留学生建立的革命组织,也将十六字革命纲领定为入盟者的誓词。

具有十年斗争经验的职业革命家孙中山认识到“召集同志,合成大团”的必要性。1905年7月,他从欧洲辗转来到中国留学生最多的日本东京,和流亡日本的威望很高的华兴会领袖黄兴讨论组建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办法。

经过协商,7月30日他们邀集在东京的中国17省留学生代表,和流亡日本的中国革命志士70余人共同筹商,确定革命组织叫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

黄兴提议赞成入会者立誓约,由孙中山起草誓词:“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忠矢信,有始有终,有渝此盟,任众处罚。”与会者各人缮写一份,随后由孙中山领导大家举右手宣誓。

宣誓以后,孙中山和入会者一一握手祝贺说:“自今日起,君等非清朝人矣。”这时,屋子后部的木板突然轰然倒塌,孙中山诙谐地说;“这就是推倒清朝的预兆呀!”随后又推举黄兴、陈天华等起草章程,准备召开成立大会。

8月13日下午,中国留日学生和华侨,在东京富士见楼开欢迎大会,欢迎“中国英雄中的英雄”和“四万万人的代表”孙中山。会场里挤满了1300多人,还有几百人站在街旁仰望楼上,盛况空前。

孙中山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而又富于政治远见的讲演。他说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用武之地”,我们“应该发愤自雄”,推翻清朝,“建一大共和国以表白于世界”,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8月20日下午,中国同盟会举行成立大会,到会100余人。在孙中山主持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30条,章程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十六字纲领为同盟会宗旨,并规定“设本部于东京,设支部于各地”,支部受本部统辖。

章程规定,国内设东、南、西、北、中五个支部于上海、香港、重庆、烟台、汉口,国外设南洋、欧洲、美洲、檀岛四个支部于新加坡、布鲁塞尔、旧金山、檀香山。其下国内分省、国外分国设分会。

大会又根据同盟会章程,选举总理及本部各机构职员。黄兴提议公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大家举手同意。其余机构职员经票选确定。黄兴当选为执行部庶务,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

不久,同盟会将宋教仁等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改组为《民报》,作为自己的机关报。从1903年11月26日出版第一号到1908年10月被日本政府查封,共刊出了24号。它是同盟会主要的舆论阵地。

1906年,孙中山、黄兴、章炳麟等,还拟定了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其中包括《军政府宣言》《对外宣言》等八个文件,对同盟会纲领用了具体阐述。这个方略是各地同盟会进行革命、建立政权、制定政策共同遵循的原则。

1905年10月,孙中山为《民报》写了发刊辞,把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主三大主义,同时指出“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他这种思想随后被革命派称为“三民主义”,广为流传,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同盟会的成立,把分散的革命力量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全国革命领导中心。同盟会成立后,即派人在各地建立秘密支部,发展组织,不到一年,加盟者超过万人,大大推进了民主革命运动。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同盟会成立后进行文武两条战线的斗争,文的是和保皇派大论战。当时,康有为、梁启超坚持保皇。在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革命。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以东京《民报》为主要舆论阵地,保皇派以横滨《新民丛报》为主要喉舌,展开大论战。

双方论战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要不要推翻清政府,打倒满族贵族统治,实行民族主义;二、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打倒专制,实行民权主义;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平均地权,实行民生主义。

经过两派大论战,革命派批判了改良派保皇、反对革命的谬论,大力宣传了三民主义,划清了两种思想和政治路线的界限,迫使《新民丛报》在1907年8月停刊。这场大论战,使革命思想进一步广泛传播,推动了革命斗争的发展。

同盟会成立后,决定领导武装起义,直接打击反动统治。1906年领导了萍浏醴起义。江西萍乡、湖南浏阳和醴陵,是哥老会聚集的地方,马福益牺牲后,会员誓复此仇。1906年春,同盟会派蔡绍南、刘道一返湘发动起义。

蔡绍南、刘道一依照同盟会本部黄兴的策划,联络萍乡会党首领龚春台及革命志士蒋翊武。于12月3日,在麻石发难,两天后,队伍发展到两万多人。起义军定名为“中华民国军南军革命先锋队”,龚为都督。

起义军发布檄文,痛斥清廷卖国、专制的罪行,宣称要“破数千年之专制政体”,“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利益,获自由之幸福,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致富者愈富,成不平等之社会”。10天之内,队伍又发展到3万多人。

起义队伍有会党、农民、巡防营士兵和萍乡矿工参加。起义军攻占上栗市及浏阳、宜春所属的一些地方,势力遍及数县。清廷急调湘、鄂、赣、苏四省军队及地方团练四五万人前往镇压,英、美、德、日也派军舰23艘到长江“观察”。

起义军坚持半个月后失败,刘道一、蔡绍南被捕牺牲。清政府又在当地清乡3月,搜捕革命党入和起义群众,以致群众先后被杀者两万余人,起义军被杀者万余人。

1907年初,日本政府应清政府之清,驱逐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离日去安南(今越南)河内设立革命机关。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在孙中山直接领导下,同盟会在华南沿海和沿边境地区钦州、廉州、防城等地连续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

1907年5月,潮州府黄岗起义。起义队伍攻占黄岗,成立了军政府,以“广东国民军大都督孙”的名义,宣布以同盟会纲领为宗旨,除暴安良,免除苛杂。起义军又进攻潮州府,与2000清军激战,因粮械短缺,5天后宣布解散,起义失败。

1907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同盟会会员邓子瑜等人,在惠州归善县七女湖率领会党200余人起义,夺取清军枪械,击毙清军多人,攻占附近一些地区,与敌人战斗10多天,后因寡不敌众,埋枪解散。

1907年9月,钦州防城起义。同盟会员王和顺率200余人,攻占钦州防城,发布文告,宣称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本,扫专制不平之政治,建民主立宪之政体,行土地国有之制度,使四万万人无一不得其所”。

起义军队在战斗中扩大至3000余人,并进袭钦州。清军统领郭人漳玩弄欺骗诡计,不但不支持起义,反而进攻防城,追击起义军。起义军腹背受敌,饷械困难。王和顺解散队伍,起义失败。

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孙中山委派镇南关一带的游勇首领同盟会会员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准备攻取镇南关,进取广西。12月2日黎明,黄明堂等游勇80多人,攻占镇南、镇中、镇北三座山巅炮台。

第二天,孙中山、黄兴等人从越南潜入参战,慰劳战士,为伤员包扎伤口,并发炮轰击敌军。他非常兴奋地说:“反对清政府20余年,此日始得亲发炮轰击清军耳!”他还去附近壮族村寨宣传革命,鼓舞民气。

镇南关义军和几千清军激战七昼夜,伤毙清军数百人,夺取敌人大小炮14门、步枪400多支。但因起义军人少,9日被迫撤离镇南关,退往越南,起义失败。

1908年3月,钦州马笃山起义。镇南关起义后,孙中山被越南殖民当局驱逐出境,他就委托黄兴继续组织钦州、廉州起义。黄兴从法国购买武器,组织旅越华侨同盟会员200余人为“中华民国军南军”,于3月27日由越南向广西钦州马笃山进发。

起义军在途中连连挫败清军,队伍扩大到六百多人,缴获枪械400余支和大量子弹。清军数千人追击不舍,起义军在钦廉上思一带几十个村庄作战40余日,历经数十战,多次击败清军,终因弹尽援绝,队伍退入越南,起义失败。

1908年4月,云南河口起义。孙中山派黄明堂、王和顺等筹划在云南发动起义。他们经过策划后,4月30日率领从镇南关撤出的革命军200余人由越南入境,进占河口,得到部分清军响应,起义军增加到千余人。

起义军随即分兵出击,连克新街、南溪等地。队伍扩大到3000余人。起义军成立云南都督府,发布安民告示和对外宣言,得到河口商人和华侨支持。孙中山闻讯,委任黄兴为云南国民军总司令,赶往前线督师。

黄兴赶到河口指挥,但投诚清军不听调度,他被迫返回河内。又因越南法国殖民地当局禁阻人员饷械增援云南,河口旋被清军占领。黄明堂率领600余人撤入越南,被法国殖民当局解除武装,押送新加坡解散,起义失败。

1907年至1908年间,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西南地区6次起义,主要依靠会党和清军,规模都不很大,时间也较短暂,具有军事冒险性质,先后都失败了。但起义得到华侨的支援及国际友人的帮助,打击了清朝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

在同盟会发动西南武装起义的同时,光复会也在皖、浙发动武装起义。光复会员徐锡麟(1873—1907),早在1905年就在浙江诸暨等地联络会党,组织革命力量,并与陶成章等在浙江绍兴创办大通学堂,培训会党骨干,为起义作准备。

1908年,爆发了安庆熊成基马炮营起义。熊成基(1887—1910)是光复会员,也是安徽岳王会骨干,当时任清军安庆炮队队官。11月14日、1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举朝震惊。熊成基趁此时机,于11月19日率炮营千余人在安庆城外起义。

炮队起义后,马营随即响应,并挥军进攻安庆城。因城内接应失败,攻城一昼夜不下,在清军水陆进逼下,起义军被迫向庐州转移,但终因孤立无援,伤亡严重,起义失败。熊成基出走日本,1910年重返中国,在哈尔滨被叛徒出卖牺牲。

同盟会领导的以会党群众为主的6次起义失败后,一些党人认为会党组织涣散,“发难易,成功难”,因而主张运动新军。广州新军排长革命党人倪映典(1885—1910)任运动新军总主任,秘密进行活动。

经过几年运动,到1909年冬,广州新军加盟者达3000人左右,约占新军总数一半。1910年,黄兴、胡汉民与倪映典等商定于2月24日(庚戌年元宵节)起义,孙中山从美国汇款两万元接济。黄兴等同盟会领导人在香港就近指挥。

1911年4月,同盟会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失败后,不少领导人产生了悲观情绪。孙中山为鼓舞士气,先后从美国和槟榔屿函电香港及南洋各地同盟会领导人,主张在广东再次发动起义,并提议开会“以商卷土重来之计划”。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同盟会重要骨干黄兴、赵声、胡汉民及国内外代表秘密开会,孙中山豪壮地表示“一败何足馁”,应该“鼓其勇气,乘此良机,重谋大举”。会议统一思想,决心筹集巨款,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孙中山又召集当地同盟会员和爱国侨胞开会,表示要“尽倾吾党人材、物力以赴之”,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发动起义。由于槟榔屿及日本、越南、香港、南洋等地政府都不许孙中山居留,他只好委托黄兴去香港主持广州起义准备工作。

孙中山被迫离开中国邻近各地,远涉重洋去美国、加拿大等地筹集经费。他在加拿大各地筹集军费港币7万多元,占募捐总数一半,以支援起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