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经学理想成遗志盛大葬礼祭国师_郑板桥传

经学理想成遗志盛大葬礼祭国师_郑板桥传

时间:2022-05-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经学理想成遗志 盛大葬礼祭国师_郑板桥传廖平自1919年中风偏瘫后,左手写字,依然讲学著述。遗体装殓之后,停于井研县城东门宅内。噩耗传开,各界震惊。九月十一日,由井研县教育局和井研县立中学在四灵公园内举行了公祭大会。为办好追悼会,九月二十八日,在川大文学院还召开了追悼会筹备会,对各项事宜进行了分工。三人分别介绍了廖平的学术并回顾了与廖平的情谊,以此悼念一代经学大师的逝世。

经学理想成遗志 盛大葬礼祭国师_郑板桥传

廖平自1919年中风偏瘫后,左手写字,依然讲学著述。1923年,七十二岁的廖平失足跌伤头部,因年事已高,国学专门学校部分学生反对廖平讲经,又闻在传统小学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成就卓越的黄侃要来国专做校长,廖平在1924年离开成都回到井研,一直到去世。期间虽有犍为李源澄来井研家中问学,廖平基本上都是在整理自己的著述,筹集资金,打算全部刊刻传世。

晚年的廖平没有像康有为一样效忠张勋复辟,拥立溥仪登基,失败后狎妓放荡,晚节不保;也不像刘师培参加筹安会、宋育仁参加宗社党那样身败名裂,他还能在熊克武被囚禁时致电呼吁营救保护熊克武。他淡泊功名、潜心经学,在去世前都还在为寄托他经学理想的宏富著述的出版劳累奔波,真正不愧为大师风范、学者楷模。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六月六日。须发俱白、美髯飘飘的近代经学大师廖平,躺在飞快前行的滑竿上,气若游丝。午时,行至距离井研县城的家宅还有75里的河咡坎(今井研县磨池乡),在他随行的两个儿子廖成励、廖成劼,孙子廖宗泽及仆从、滑杆师傅如牛喘息声中,一代经学大师悄然仙去。这一天,距离端午节只有三天。

遗体装殓之后,停于井研县城东门宅内。噩耗传开,各界震惊。唁电、诔词、像赞、祭文、挽诗、挽联挂满大街小巷;井研全城举哀,用了百多匹白布,做瞒天过海,丧仪盛大,空前绝后。(www.guayunfan.com)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立法院院长孙科、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财政部部长宋子文、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司法院副院长覃振、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陈立夫、四川省主席刘文辉、云南省主席龙云、湖北省主席夏斗寅、福建省代主席方声涛、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安徽省政府秘书长曹经沅、国民党中常委谢持、中执委熊克武、柏文蔚、成都市市长黄隐、重庆市市长潘文华,以及吴佩孚、刘存厚、刘湘、杨森、邓锡侯、刘峙、曾宪栋、陈嘉祐、向廷瑞、王铭章、税梯青、杨秀春、王陵基、唐式遵等军界要人;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四川大学校长王兆荣、教育家陈宝泉、四川著名教育家龚道耕、文字学家符定一、方志编纂学家王树楠、中央大学教授伍非百、古文经学大师章炳麟、北京大学教授吴虞、川大法学院长吴永权、学者江瀚、史学家刘节、侯谔、顾颉刚,生物学家周太玄、冶金学家李德芳等学界名流;“五老七贤”中的教育家书画家方旭、曾鉴、刘咸荥,书法家宋元熙、林思进,碑学名家余舒、金石鉴赏家龚煦春、油画大师李铁夫等书画艺术大家,都纷纷撰写诔辞、挽联,追忆先生“经术文章,师表人伦;操行雪亮,立志千古”,“精研经术,综贯百家,著述宏富,志行清洁”,甚至连宗教界的高僧大德、牧师、阿訇都敬献挽联,寄托“灵光殿颓,广陵散绝”的哀思。

从讣告发布到出丧下葬,三个月中共收到墓志铭1篇(古文经学大师章炳麟撰),墓表1篇(方志编纂学家王树楠撰),像赞8篇,诔文13篇,挽诗38首,挽联548首,因天雨损坏,尚有部分挽联未能收存。

九月十一日,由井研县教育局和井研县立中学在四灵公园内举行了公祭大会。九月十二日,苍天垂泪,青山含悲。尽管天雨路滑,廖平先生出丧下葬时依然人山人海,井研全城空巷,都去为他们引以为傲的、满肚子学问依然平易近人、恤孤悯弱的廖经师送上最后一程。送葬队伍从东门出发,往北沿县城正街游行一周,再出南门往东,过霁虹桥,经东林场,直至陈家山廖家祖茔地。孝子贤孙、世交姻亲、门人弟子、乡贤宿儒、耆老豪绅、佃农租客、长工短佣,一路走走停停;锣鼓响器、鞭炮火铳、经幡祭幛、花圈挽联,队伍延续十余里。场面宏大,声势显赫,实为四川空前绝后的盛况

在成都,廖平逝世的消息传到后,四川大学首先发起追悼会倡议,军界、学界以及井研旅省同乡会等团体组织都纷纷发出追悼纪念活动征文启事。为统一追悼纪念活动,各方商量联合举办,时间定在1932年十月九日,地点选在四川大学法学院,即尊经书院旧址,这是廖平少年时读书求学,成才后又在此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故地。为办好追悼会,九月二十八日,在川大文学院还召开了追悼会筹备会,对各项事宜进行了分工。

1932年十月九日,阴天微雨。四川大学停课一天,校内各交通要道,都张贴着廖平生平事迹及其学说六变梗概的宣传报贴。追悼会场设在法学院大礼堂(原尊经书院尊经阁),从法学院大门至礼堂,两边密密麻麻挂满了各方挽联诔文。在尊经阁走廊设有六译先生遗稿陈列处,展览着廖平所有现存已刻未刻各稿,以及中风偏瘫后左手书写的对联墨宝与各种照片,供参加追悼会的来宾缅怀。

正午12点,政界、军界、学界、艺术界、宗教界等各界代表及廖平的门生故旧齐集礼堂,举行追悼仪式,由四川大学校长王兆荣主持。王兆荣首先致辞,他指出“廖先生的逝世不仅是四川学术界的损失,乃全国学术界的损失”,“军政学各界的人,对廖先生的见解本不一致,但对廖先生的崇拜却有一共通之点,这个共通之点便是廖先生治学的态度”,“他有他很强的自信力,无论别人怎样非难,无论别人怎样用威视胁迫,他都能不改其说”,但他“又并不故步自封,总不断的为更进一步而努力”,“我们治学便应该学廖先生这种精神”。

在全体人员向廖平遗像行礼,廖平孙子廖宗泽代表家属答礼之后,公推金石鉴赏家世交龚煦春,门人、川大教授、文字学家陆海和川大教授、文学院长向楚做演讲。三人分别介绍了廖平的学术并回顾了与廖平的情谊,以此悼念一代经学大师的逝世。

金石鉴赏家龚煦春,字熙台,是廖平井研同乡,与廖平相交五十年。龚煦春早年留学日本,专攻地理和国学,是著名的书法家、金石鉴赏家和地方志专家。作为金石鉴赏家,龚煦春是第一个发现广汉三星堆出土玉器学术价值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发表三星堆玉器学术研究论文的人。1929年春,广汉月亮湾燕道诚祖孙三人,在离家不远的林盘地沟边掏车水坑时挖掘出400余件古玉器。1931春,龚煦春从燕道诚手里购买了4件玉器,鉴赏之后认为“价值连城”,轰动成都古董商界,华西大学考古队专赴广汉考查发掘,一个震惊世界的古蜀文明得以被世人所知。1935年,龚煦春写成《古玉考》一文,发表在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校刊创刊号上,这是第一篇专门研究三星堆文物的学术论文,比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表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第6卷上的考古发掘报告《汉州发掘简报》早了一年。

演讲中,龚煦春在简要介绍廖平经学主要思想后,指出“方今世界,沟通大同大一统之说终必实现,则廖先生之言终不可磨灭”,“必如此讲经,经乃自存。其眼光之大,真不可及”;然后他从地域文化角度给予了廖平极高的评价,“满清二百余年,大江南北学者林立,四川独无一人列入著作之林,可谓大耻。自尊经书院设立,人才辈出,廖先生尤出乎其类”。龚煦春最后倡导学界,“无论讲何种学问,皆应具有廖先生这种创造精神”。

第二个上台演讲的是川大教授文字学家陆海(字香初)。他是廖平的学生,前后跟随廖平求学六年。他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廖平的经学思想,首次提出了“井研学派”这个概念,阐述了“井研学派出于常州学派”的学术渊源,指出“井研学派即是尊孔学派”的学术特点。最后指出“井研学派出于常州学派,此为前因;井研学派即是尊孔学派,此为后果。综其前因后果以律吾师之学说,似外间对吾师之毁誉未免有失其真实之处。”陆海是第一个为廖平经学六变“越变越恢怪”进行正面辩驳的学者。

第三个演讲的是向楚。他是“晚清第一词人”、书画家、学者赵熙的学生,1917年回川任职廖平任校长的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同事六年至1923年廖平回井研。1927年向楚接任国学专门学校校长,以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为己任,延请廖平弟子蒙文通任教务主任,既负责行政又兼任教学。1931年四川大学成立,向楚出任文学院院长。虽不是廖平入门弟子,但他对廖平经学思想的理解把握非常深入。可惜向楚当日的演讲词未能记录保存,现已难窥其妙。但从他1946年发表在四川大学《文学集刊》第二期的《廖平》一文来看,向楚对廖平经学六变的阐述和评价是非常深刻而公允的。

三位学者演讲结束,廖宗泽致谢词,参会嘉宾在礼堂前摄影纪念,散会时,参会人员获赠廖平先生遗照留存。近千张遗照散完,其时已午后3点了。

廖平一生其学六变,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确是绝无仅有的现象,由此而招致了身后众多学者的评议,而且往往贬斥远过褒扬。尤其是后四变,不仅学界斥为荒诞,就连长期追随他的门人子弟都没能完全深入地理解。

后世对廖平的评价因时代、立场不同而不一。一变平分今古,息讼今古二派,广受学界好评;二变尊今抑古,深得今文学家赞誉,并被改造为托古改制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三变小统大统,将古文经视为孔经全球至高典制,又获古文学家的称赞;四五六变却因引入佛道、内经、堪舆之学而不被评论者认同,甚至予以讥讽嘲笑。章太炎、梁启超以及刘师培、黄侃、胡适等人,都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上对廖平进行了不全面乃至不公正的评价。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论述廖平经学五变之后的“经学时代之结束”一节中认为:“廖平之学,实为中国哲学史中经学时代之结束……自董仲舒以后,即在所谓经学时代中,在此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如以旧瓶装新酒焉……廖平最后死,其经学之五变,始于民国七年,其此后所讲之经学,可谓已将其范围扩大至于极点。其牵引比附,有许多可笑之处,牵引比附而至于可笑,是即旧瓶已扩大至极而破裂之象也。故廖平之学,实为经学最后之壁垒,就时间言,就其学之内容言,皆可以结经学时代之局者也。”这一论述其合理之处在于将廖平经学作为中国传统经学的终结者,但不是因为“牵引比附而至于可笑,是即旧瓶已扩大至极而破裂之象也”。经学终结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作为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经学随着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瓦解,必然会因失去它为之服务并赖以生存的土壤而日趋枯槁,最终走向死亡。所以,廖平经过四五六变,最终转向神秘的天人之学,构建天人圆融合发的乌托邦。这种转变尽管结论难服学界方家,但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廖平探索传统经学的新出路、保存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内核所做的不懈努力。

1940年,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延安讲演《中国经学史的演变》时,认为经学是“封建统治的工具,不仅不能发展,而且只能跟着封建残余势力共同消灭”。评价廖平时说:“他则五大变,愈变愈离奇,牵强附会,不知所云。他还想再变一下(第六变)……但终于没变出来(变无可变了)。”在听了范文澜的讲演之后,毛泽东写信给范文澜建议对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之和廖平、吴虞、叶德辉的错误进行批判,“越对这些近人有所批判,越能在学术界发生影响”。(《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63页)有了这一论断,在极“左”时期没有人再敢对廖平的经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学术研究逐渐从政治意识形态的极左控制中解脱出来,学术思想的逐步自由也使得经学研究和对廖平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从原来的学术禁区中走出来,大量关于廖平及其经学思想的研究论文、专著不断发表、出版,努力还原廖平经学思想的本来面目,人们对于廖平经学思想有了一个全新的、较为完整的认识,对廖平的评价也趋于多元化。

今天我们跳出经学的窠臼,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高度,可以看出,廖平希望通过对传统经学的研习阐释,从中找到挽救日渐衰微的晚清社会和华夏文明学术道统的良方妙剂,尽管失于虚幻,但凸显出他对天地人生的人性关怀,对地球人类的现实与未来命运的深刻思考。

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正在党的领导下,如火如荼。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不可能在脱离传统文化另起炉灶的状态中进行,历史已经证明,外来文化不管它有多么地先进,都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吸收。民族复兴也必定要辨清传统文化的源流,挖掘、传承并吸收融入到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优秀文化中。廖平作为一位思想和文化的研究者、传承者创新者,把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审视、反思和倡扬中,孜孜以求,死而后已,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大道不湮,后死之责。我们应该肩负起深入研究廖平“孔经天下、世界大同、天人合发”的经学哲学思想,广泛宣传廖平一代大师垂范人世的品行操守,激励我们当代井研儿女,奋发图强,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附部分参考文献:

1﹒(清)黄光灿《雍正井研县志》

2﹒(清)张甯阳等《嘉庆井研县志》

3﹒(清)高承瀛主修《光绪井研志》

4﹒《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7

5﹒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

6﹒王闿运《湘绮楼笺启》,文海出版社影印

7﹒廖小楼主修《廖氏宗谱》(八卷影印本)

8﹒廖平《六译馆丛书》,四川存古书局,1921

9﹒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

10﹒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章太炎《章氏丛书》,浙江图书馆,1919

13﹒林思进,廖宗泽等《六译先生追悼录》,云雪印字馆,1933

14﹒廖幼平《廖季平年谱》,巴蜀书社,1985

15﹒陈德述,黄开国,蔡方鹿《廖平学术思想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6﹒黄开国《廖平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17﹒李耀仙等《廖平选集》(上、下),巴蜀书社,1998

1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19﹒苑书义等《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0﹒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1﹒赵沛《廖平春秋学研究》,巴蜀书社,2007

22﹒龙晦《龙晦文集》,巴蜀书社,2009

23﹒唐德先《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4﹒余晓莲《〈荔村草堂诗钞〉校注》,广西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5﹒黄开国《廖平经学六变的发展逻辑》,成都大学学报,1992(2)

26﹒舒大刚《经学大师廖平评传》,宜宾学院学报,2010(1)

27﹒黄开国《从廖平的经学看经学在近代的转型》,西华大学学报,2010(2)

28﹒吴龙灿《廖平和王闿运学术异同考》,宜宾学院学报,2012(11)

29﹒崔海亮《廖平与早期“中国哲学”——以〈孔经哲学发微〉为中心》,宜宾学院学报,201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