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廖季平先生传_郑板桥传

廖季平先生传_郑板桥传

时间:2022-05-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廖季平先生传_郑板桥传蒙文通[1]清之朴学,盛于吴皖,而常州一派多奇瑰。《谷梁》释径最密,先生用力于《谷梁》最深,著《谷梁古义疏》、《释范》、《起起废疾》,依传之例,以决范、何、郑氏之违失,而杜后来无穷之辩,植基坚厚。视先生既解三传,再决从违者,迥不相侔。谓先生之于《春秋》超越汉宋,直接洙泗,不为夸污。先生之说能风靡一代者盖在于是。先生所道许、郑之学,与乾嘉以来所谓许、郑之学于是辨也。

廖季平先生传_郑板桥传

蒙文通[1]

清之朴学,盛于吴皖,而常州一派多奇瑰。庄氏(存与)以《公羊》,张氏(惠言)以虞、郑、荀氏之《易》,孙氏(星衍)以伏生、司马、马郑之《书》,洪氏(亮吉)以贾服之《左传》,钩微述绝,发扬幽隐。而庄氏之徒刘氏(逢禄)、宋氏(翔凤)喜张皇劭公之义,以遍说群经,自夸今文学,不能究洞经旨,稍稍与常州诸老异。惟能以浮丽不根之辞,动人耳目。若谓常州之学尽于刘、宋,而今文之义悉在《公羊》,是胥言者之过也。暨乎湘之魏氏(源),浙之龚氏(自珍),益言无检束,不可收拾,而皆自托于今文。

凡诸杂书小记,无不釆摭,书无汉宋,惟意所便。于汉师家法,破坏无余,则又出刘、宋下。独闽之陈寿褀、乔枞父子,句容之陈立,甄辑旧说,义例谨严,不以诡词、异论高自标诩,翻以不得附于今文之例。学术末流之弊固至是耶?湘潭王氏(闿运),以词坛宗盟,而以说经自喜,治公羊何氏学。廖师出于王氏之门,说经之根实深宏过之。其孤怀远意,虽在《春秋》,而判析今古门户,则在礼制。本之二陈绪论,诚不屑意于刘、宋、龚、魏之伦,条例精密,实远迈常州先哲,而奇踪超绝,殆又过之。汉儒以《礼经》多而《春秋》烦杂,故孟卿不以教子。廖师通贯二经,以明二千年不传之学,义据通深,度越一世,香象渡河,众流截断,于是先生之学,巍然雄视百代矣。

蜀经明季丧乱,学术衰颓。晚清南皮张文襄公来督学政,始以纪、阮之学为号召。时先生弱冠应童子试,文襄得先生卷文,大奇之,遂成秀才,以高材生调入尊经书院。盖先生以“猘犬”义释《论语》“狂狷”之文。蜀士旧无知许氏《说文》者,独先生偶得之败簏中而好之,以故为文襄所嗟异。故先生后亦为六书旧义,申班氏四象说,以扶许义,有由然也。及既沈浸经术,专通大义,遂不乐为名物训诂之事,不复言此。文通初从先生学时,好读段玉裁氏书,先生詈之曰:“郝、邵、桂、王之书,枉汝一生有余,何曾能解秦汉人一二句?读《说文》三月,粗足用可也。”盖既识其大者,遂不复措意其小者如此。先生既入尊经书院,适湘绮来任山长,湘绮言《春秋》以《公羊》,而先生治《谷梁》专谨,与湘绮稍异。其能自辟蹊径,不入于常州之流者,殆亦在是。《谷梁》释径最密,先生用力于《谷梁》最深,著《谷梁古义疏》、《释范》、《起起废疾》,依传之例,以决范、何、郑氏之违失,而杜后来无穷之辩,植基坚厚。后复移之以治《公羊》、《左氏》,皆迎刃自解。于《公羊》有《何氏解诂三十论》、《公羊补正》,于《左氏》有《左氏古经说》、《杜注辩正》。其弹正杜、何,亦如范氏。盖于传例精澈,自不苟依违于注下也。于《左氏》依杜预以《左》说《左》之法,而但纠其违戾,不取贾、服,以其兼采《公》、《谷》,有败乱家法之嫌。最后为三传折衷,更依经以决三传之得失,而精于取舍。于《公》、《谷》二传中,复析其孰为先师之旧义,孰为所衍说。其决荡籓篱,推验经旨,颇似宋人。惟宋精于传例者寡,多臆说肤论,无足取。其黠者虽曰尽弃三传,而实阴取《公》、《谷》以排《左氏》耳,又岂尽弃三传之谓哉?视先生既解三传,再决从违者,迥不相侔。汉师往往株守一师之言以自饰,于《公羊》又别为颜严之学,其类实多。于是经之本义益失,说益岐而不可问,宏通之与拘固,识大识小,其道亦殊。谓先生之于《春秋》超越汉宋,直接洙泗,不为夸污。彼区区以训诂名扬言经学者末矣。同门皮象荣初治《左传》,先生问之曰:“昔之治《左传》者或治经,或治传,鲜能兼通。吾子治经乎?抑治传乎?”皮初大骇,继乃释然。先生之所谓经学,与乾嘉以来所谓经学,若此其相径庭也。先生以治《谷梁》之说,悟《王制》为鲁学之宗,析礼制文句为二事,以言《春秋》,如车之两轮。复论《王制》为十四博士之宗,与古学以《周官》为主者各异趣。先生之说能风靡一代者盖在于是。(www.guayunfan.com)清代自宋于庭以来,大张今学之帜,然于今古之界畔不能辨,于是以三世诸义,滥及群经,视前世区区欲以文字辨今古学诚殊,而不知根荄则一也。以立学官与否为辨,则更肤浅不足道。近世崔觶甫主今文,至斥《谷梁》为古文。江慎中治《谷梁》,亦以《谷梁》为古学,此邵公所谓诚可悯笑者耶?先生依许、郑《五经异义》,以明今古之辨在礼制,而归纳于《王制》、《周官》,以《王制》、《谷梁》鲁学为今学正宗,平分江河,若示指掌,千载之惑,一旦冰解。先生《春秋》造诣之微,人不易知,由《春秋》而得悟于礼制者,遂不胫而走天下。皮氏(锡瑞)、康氏(有为)、章氏(炳麟)、刘氏(师培),胥循此轨以造说,虽宗今宗古有殊,而今古之分在礼,则决于先生之说也。盖先生之前,陈卓人疏《公羊春秋》,旋见《白虎通义》所言符于《公羊》之义,遂先疏《白虎通》,而未及见《王制》也。俞荫甫见《王制》与《公羊》同,遂以为春秋家所谓素王之义,而未知《王制》之可通十四博士也。陈寿褀疏《五经异义》,又辑《三家诗异说考》;其子乔枞继之,又辑《今文尚书遗说考》,为言今文学者之矩获,而未及知异义所陈今文师说之毕符于《王制》,斯乃今文中心之所在也。寿褀弟子林昌彝为《三礼通释》二百八十卷,甄录汉师今说最备,视徐乾学、泰蕙田书之泰半取之史传者,精已过之,视林乔荫、黄以周书之杂于宋法者,博通谨严亦过之,然终不能推本许、郑异义,以示今古学之径途斯皆未达一间。先生最喜称陈氏书以教人,独能以异义之说以合于《王制》,《今古学考》遂由许、郑书以上溯《王制》、《谷梁》以为今学正宗,以与《周官》抗行,而今古之辨明。先生所道许、郑之学,与乾嘉以来所谓许、郑之学于是辨也。

试更端言之。自惠士奇为《礼说》,陈硕甫疏《毛诗》,而金鹗、邹汉勋之流于说《礼》皆喜排后郑,务取周秦之文立为奇说,然义无统宗,终不足以胜后郑,自先生今古之学明。以说《礼》混乱家法罪郑氏,期复两汉师说之旧规,坦然明白,无恢诡僻隐之言,大义皎然,以上嘲王子雍之攻郑而未言其道,而孙诒让、胡培翚、黄林之俦说《礼》一依郑法者,不能失其依据。三百年来之学,于是若整裘挈领,各有指归。穷则变,变则通,清儒之学将穷,先生可谓能通者也。二千年来之积惑,欲启之而未能者,先生一旦昭然揭之,虽曰天纵之才,要亦为前贤之积累所致,若为山九仞,而收功者固一篑也。于是一时言今文者莫不宗先生,而为古文者亦取先生之论以说古文。余杭章氏,仪征刘氏,最为古学大师,而章氏于《左氏》,主于依杜以绝二传,尤符于先生之意,然于《礼》犹依违于孙、黄之宗郑。刘氏为《礼经旧说考略》及《周官古注集疏》,以易郑注,符于先生之说《礼》,而于《春秋》犹守贾、服。衡以先生之论,则章、刘于古学家法犹未能尽,翻不若先生论古学之精且严也。

自先生今古之辨明,天下莫之能易,然六经、儒家之学,何由而有二派之殊,则人各异论,先生因亦屡变其说而莫可定,然终以《王制》、《周官》之为主,则未始有异,则先生之说虽变,谓之不变亦可。左庵先生于《西汉周官师说考》,以古学为西周之制,而《王制》为东周之制,于《明堂考》则又臆说为丰、鎬、洛邑之殊。康、章以降,虽于今古各有是非,所论不同,而言今古之所以同异,则未始不一。继今以往,虽数百年后,要亦是非奴主之见末由齐,而于异同所在,终无以异,是可知也。视前世儒者始终不明今古所有殊者为何如,此先生之为学术划分时代之人,不可诬也。

先生于《今古学考》,以今为改制,古为从周,古为孔子壮年之学,今则晚年素王之制,此一说也。继从宜宾陈锡昌之言,疑《周官》为刘歆伪书,而今学乃孔子嫡派,作《古学考》,此二说也。及寻之《大戴》、《管子》,与谓删刘之条,皆能符证,则斥为歆伪之论不可安,于是以今古为孔学大统与小统之殊,此三说也。三变之说虽殊,而皆以《王制》、《周官》为统归,或主或奴,比之刘、康之异论,则三变之说谓之不变可也。今之后言学者,即百变亦可也。而今古之中心终不可移,斯又乌得为变哉。先生三变而后,于《中庸》言诚言道之文,别启《中庸》天学、大学、人学之论,此四变也。又以象形文字古之所无,为始自孔子,此五变也。暮岁病风痹,喜医术,以《素问》所言五运六气为孔门《诗》、《易》师说,此六变也。先生于术数方技之言,无不明晓,于医家言成书二十一种,堪舆言成书五种,多所创获,斥寸尺诊之谬,主复古经诊法,详申三部九候,宜黄邱希明叹为绝学。先生以医治之故而移以说经,颇滋人疑,而孰知先生之有功医术,初不亚于经学。晚岁所获,固在医而不在经学也。

先生幼贫困,不能学。家故有茗肆,先生偶将壶,涴客衣,遭诟怒,大耻之。欲从塾师读,力不能举束脩,乃从沟浍间捕鱼三尾以进,师悦而教之。暮归,立檐前灯下,借光以诵。入尊经书院,日食仅薄粥,而勤奋弗懈,不以穷达易虑,笃老犹精勤也。性纯孝,事太夫人愉色惋容,而御家严毅,子以成立,犹不免棰楚,侄辈见之亦股栗。与人固和易,讲说时杂诙谐,于及门弟子则时严辞厉色以责之。自奉极薄,而周恤宗族不少吝。豪于饮,数十杯一举立尽。在国学校时,每夜醉,辄笑语入诸生舍为说经,竟委曲无误语。积书至万余卷。尝示文通《汉书》中事,于积帙中信手抽出,展卷三数翻,直指某行,同学侍立者皆惊愕。不措意于文,而其文之雄者,固非辞章之士所能及也。其说经之书,初谓之经话,如《今古学考》诸作,皆自经话中录出,遂成卷帙。其自著书,学人有持之以问者,见辄改。数十年中著书百种。早年所定稿,亦时以晚年之见入数行之间,每有同异。刊定旧稿,与说之已变者,时存而不改,曰“以存入门之迹”。故读其书,听其言,不易得其一是之说。晚年来学者,悉诏以大小天人之说,语汪洋不可涯涘,闻者惊异,则以为奇语以嘲之,非沉思不易得其根柢,故世鲜能明其旨要之所在。著书四百余种,有稿未刻者尚二十许种。名溢海外,毁誉亦参焉,先生不以为意。尝谓治经如蚁穿九曲,每遇盘根错节,沉思每忘寝食,豁然有会,顿化腐朽为神奇,不笑不足以为道。世盖有疑之者,而未尝不震其精深闳肆也。

刘申叔每谓先生“长于《春秋》,善说礼制,其洞察汉师经例,魏晋以来,未之有也。”求廖氏之学,当以刘说为归。廖师之精,特在三传,由《春秋》而发,悟于礼制。然说《春秋》缜密,说礼则略,粗举纲维,以示界畔,固未尝缕析以论也。其言《春秋》旨意缜密,不易索解,世罕明之,而说礼以能剖千年之聚讼,故礼说又大行于世。六变之论,皆由礼启;然变者其枝末,不变者其根实也。并世学者从其不变者而屡变之,言人人殊。先生亦屡变不一定。乃不学者即先生之变以求之,遂迷罔莫从钻仰。先生弟子遍蜀中,惟三台陆海香初治《周官》,洞明汉义,亦不废先生晚年之说。成都曾宇康尔康治《左氏》,宗贾、服,略与先生殊。崇庆彭举(云生)、巴县向承周(宗鲁)亦从闻其绪论,而皆自成其学。文通并时同学,知之较悉者,惟此数君。犍为李源澄(俊卿)于及门中为最少,精熟先生三传之学,亦解言礼。淳安邵瑞彭(次公)见而叹曰:“李生年少而学如百尺之塔,仰之不见其际。”丹徒柳翼谋反复与论学,称其能传师门之义。余杭章太炎见其文,善之,延至苏州,为说《春秋》义于国学讲习会。俊卿守先生之学以论章氏,人或言之太炎,太炎不以为忤。太炎谓闻人言廖氏学,及读其书不同,与其徒论又不同,殆正谓俊卿也。世俗所言与深入廖氏学者所言,固区以别也。太炎殁,无锡唐蔚之讲经于国学专修学校。能明廖师之义而宏其传者,俊卿其人也。文通昧于先生之学,仅涉其篱,不能究奥旨。俊卿谓文通曰:“廖师精卓宏深,才实天纵,惟为时代所限,囿于旧文,故不免尊孔过甚,千溪百壑,皆欲纳之孔氏。又时当海禁初开,欧美学术之移入中土者疏浅且薄,不足以副先生之采获。先生虽乐资之为说,而终不能于先生之学有所裨。使先生之晚二十年,获时代之助予,将更精实绝伦也。”文通愕然不知所答。是能传廖氏之学者傥在俊卿也。

解读:

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晚清学术史上由经学向史学转变的重要契机,今古之争实际上是由廖平所引起。1886年,廖平刊行《今古学考》,以礼制为标准来划分今古学。认为今学宗《王制》,古学宗《周礼》。今学为孔子晚年“改制”之学,古学为孔子壮年“从周”之学。今古学如“车之两轮”,相依并存,不可偏废。廖平之论在当时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赞赏者有之,贬毁者亦有之。不论廖平的论断是否合理,但他至少是将两汉以来阴晦不明的今古学问题重新彰显出来,引起了当时学者的讨论和研究。但《今古学考》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今古学问题,廖平不久就改变了看法,著《古学考》和《知圣篇》,认为西汉以前无古学,古学乃刘歆伪作《周礼》以对抗今学。康有为据此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在学界产生强烈震撼,梁启超誉之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其怀疑批判精神又引发了以后“古史辨”学派对经典的辨伪和古史的研究。

作为廖平的学生,蒙文通对廖平的学说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文中追溯了廖平的学术渊源,“廖师出于王氏之门,说经之根实深宏过之。其孤怀远意,虽在《春秋》,而判析今古门户,则在礼制。”蒙文通对廖平提出的、具有“划分时代”意义的以“礼制”区分今古学的理论推崇备至,文中高度评价廖平关于以“礼制”分今古学的理论。他说:“先生依许、郑《五经异义》以明今古之辨在礼制,而归纳于《王制》、《周官》,以《王制》、《谷梁》鲁学为今学正宗。平分江河,若示指掌,千载之惑,一旦冰释。先生《春秋》造诣之微,人不易知,由《春秋》而得悟于礼制者,遂不胫而走天下。皮氏(锡瑞)、康氏(有为)、章氏(炳麟)、刘氏(师培)胥循此轨以造说,虽宗今宗古有殊,而今古之分在礼,则决于先生之说也。”

【注释】

[1]蒙文通(1894~1968),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省盐亭县石牛庙乡人廖平门下弟子。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造诣很深,成就甚高,主要著作有:《古史甄微》、《辑校李荣老子注》、《辑校成玄英老子义疏》、《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经学抉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