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因他的屋边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为五柳先生。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宋移晋祚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他的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传”的意思是_______。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透过作品初步了解人物自传的特点。

2.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鲜明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感知文意。

2.反复诵读,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优秀品质,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背景、材料,体悟作者情感。

难点

鉴赏文章语言,学习用简明语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黔(qián)

俦(chóu)  赋(fù)

瓢(piáo)  屡(lǚ)

晏(yàn)  戚(qī)

兹(zī)  欤(yú)

觞(shāng)  汲(jí)

2.词语解释。

先生不知何许人:许,处所。

因以为号焉:焉,语气词,无义。

不慕荣利:慕,羡慕。

读书:好,喜欢

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意旨。

欣然忘食:欣,喜悦,高兴。

性嗜酒:嗜,特别喜爱。

或置酒而招之:或,有时。

造饮辄尽:造,到、往;辄,就。

期在必醉:期,希望,愿望。

曾不吝情去留:去,离开;吝,吝惜。

环堵萧然:萧然,冷寂空落的样子。

不蔽风日:蔽,遮挡。

晏如也: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不戚戚于贫贱:戚戚,忧愁的样子。

不汲汲于富贵: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品性,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露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

(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

他的作品中,哪些反映了此个性?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年),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有些作品也宣扬了“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四、文本链接

1.题解

文题“五柳先生传”,由“传”可知为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都以人物名为传名,而本文却无姓无名,只以一号为题,而且细读文章后也未指出所传人物名姓,因为此号是作者自喻,含有“隐逸”之意,而“五柳”则,指宅边五棵柳树,又带清静、淡雅、质朴的色彩,显示了先生的志趣。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因他的屋边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为五柳先生。本文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虽然用了传记体裁,却又颇似一幅人物画像。作者以“五柳先生”为这位隐士的名号,实际上是以他自况艺术地再现自我形象,用客观描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

2.背景材料

两条关于陶渊明家庭生活状况和嗜酒的材料: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按:《归去来兮辞》和《五柳先生传》一向被视为姊妹篇,前者作于405年作者弃官归田之日,以乐天知命为主旨;后者作于宋移晋祚(420年)之后;以安贫乐道为主旨,可以相互比较。

(2)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大)。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五、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本文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延长,掌握节奏。

3.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别人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六、课文精读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处所。

(2)每有会意: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

(3)亲旧知其如此:旧,旧交、旧友。

(4)造饮辄尽:造,往、到。

(5)期在必醉:期,希望、愿望。

(6)短褐穿结:穿结,打补丁。

(7)衔觞赋诗:觞,酒杯。

(8)以乐其志:乐,以……为乐。

(9)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1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空荡、空寂。

2.一词多义。

(1)之:①或置酒南昌招之②黔娄之妻有言之

①他,代词;②的,助词。

(2)言:①闲静少言②黔娄之妻有言

①说,说话;②言语、话。

(3)其:①亲旧知其如此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③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①他,第三人称代词;②其中的;③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4)甚:①不求甚解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①详细;②重要。

(5)意: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目似瞑,意暇甚

①意旨;②神情。

(6)得:①家贫不能常得②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①得到;②益处。

(7)志:①以乐其志②颇示已志

①标志;②志向、志趣。

(8)去:①曾不吝情去留②日始出时去人近

①离开;②距离。

3.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赞: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4.翻译下列句子。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3)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以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4)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

6.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7.你能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一句中看出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五柳先生只是个出身平凡之人。)

8.五柳先生把名利看得很淡,文中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句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9.“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不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10.五柳先生有哪些特点?

((1)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读书方法,即读书时不死抠字句。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和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的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2)饮酒。“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七、课外作业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仰慕(mù)  嗜好(shì)

 辄尽(zhè)  吝情(lìn)

B.环堵(dǔ)  萧然(xiāo)

 遮蔽(bì)  短褐(hē)

C.箪瓢(dān)  屡空(lǔ)

 晏如(yàn)  颇示(pō)

D.黔娄(qiǎn)  俦乎(chóu)

 衔觞(shāng)  赋诗(fù)

2.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B.闲静少言,不幕荣利。

C.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用)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戚)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往、到)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吝惜)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

D.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酒杯)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闲静少言

 黔娄之妻有言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

C.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5.填空。

(1)《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传”的意思是_______。

(2)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自托,描绘了一个爱好_______、不慕_______、安贫_______、忘怀_______的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卓尔不群的_______和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7.简述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8.文中哪句话与“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9.五柳先生为人怎样?

答案

1.D 2.B 3.C 4.C 5.(1)东晋 陶渊明陶渊明 传记(指记载个人或群体事迹的文字) (2)五柳先生 读书 荣利 乐道 得失 志趣理想 6.(1)安闲沉静,不好言谈,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2)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就置办些酒请他过去。他到人家那里喝酒总要把酒喝尽,愿望就是一定要喝醉。 (3)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7.(1)读书;(2)饮酒;(3)做文章。 8.不汲汲于富贵 9.不慕名利,淡泊世事,甘守清贫。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看到了一个爱读书、饮酒、写文章的五柳先生。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继续走进文章去探究。

二、巩固理解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求知和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醉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4.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缛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5.“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这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是如此。)

6.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7.“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8.通过课文中的介绍,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沉默寡言的五柳先生。

(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9.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特点。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太多的的追求,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因此这样的性格和思想正表现了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于贫穷的生活,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气节。)

10.本文写人的方法与特点。

(文章虽短,但抓住了五柳先生的主要特点,并围绕其主要思想性格特点来组织材料,因而写得栩栩如生,寥寥几句话,五柳先生的鲜明形象便跃然纸上。

本文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围绕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记叙了他“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这三个爱好,这样的爱好正体现了其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文中在表现五柳先生安于贫穷的方面,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写了他的住宿的简陋,“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描写了他在吃穿方面的简陋。文章把记叙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地刻画了人物。)

11.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有清静、淡雅、简朴之意,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具体地描写某件事,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对应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富的生活场景,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含了许多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自豪。)

12.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最为传神。)

13.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教师小结: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痛苦的心灵暂获平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人都嗜酒,这实际上是他们使心灵得到解脱的无奈选择。

三、探究升华

生活在地球上生物,都遵循着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生命本身无所谓高贵与卑微,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千万年进化产物。生命尊严的本质在于自由,在于自然而然地活着

五柳先生虽然生活窘迫,但他能对此坦然自若。他曾经做过官,之所以辞官回乡,是因为不堪忍受官场的腐败。他在辞官时候就明白归隐之后必定是要过清贫日子,但他却全然不在乎。贫穷改变不了他的志趣,更改变不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读过《五柳先生传》后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人生?”人生的价值在于自己去创造。人生本是一张白纸,有些人想用线条装饰人生,结果却勾画得乱七八糟;有些人认为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为了钱放弃尊严、出卖朋友,甚至不惜出卖感情,那么他的人生便苍白得只剩下了钱;我们应该追求简单、平凡却有价值的人生。陶渊明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贤,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四、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即主体部分,叙述了五柳先生的生平行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赞”是作者对五柳先生的评价。

五、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袒露心声毫无雕琢痕迹,没有半点做作,确是文如其人。文章不长,但所选取的事例都很典型,所以虽是寥寥几笔,便把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

1.语言质朴自然,于平淡之中表现深刻的内容。

例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好读书,不求甚解”写他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的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了他的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他的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的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卓然不群的人格和高洁的精神。

2.刻画人物虚实结合,重在写意传神。

文章开头一段有意隐去五柳先生的真实姓名,以虚写代纪实;下面又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几个侧面,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其神情风貌,寥寥数笔就刻画出了五柳先生的高雅脱俗、率真放达、安贫乐道。

个性鲜明:文中的传主五柳先生是个隐士,身份不明,姓氏不传,以宅边五棵柳树作为称号。他“闲静少言,不慕名利”,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他的住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常著文章自娱”……在不疾不徐的笔墨中,勾画了一个放浪形骸、豁达洒脱的知识分子形象。

3.语言流畅自然,精练准确。

作者笔端带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远离官场后安于贫困、诗酒自娱、悠然自得的乐趣。

六、同步阅读

陶渊明不折腰

淝水之战以后,谢安趁前秦崩溃的时机,派谢玄收复黄河流域大片失地。可是晋孝武帝却重用他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竭力排挤谢安,使谢安不能施展他的才能。谢安一死,东晋政权落在昏庸的司马道子手里,东晋的朝政就越来越腐败了。

公元399年,晋安帝在位的时候,会稽郡一带爆发了孙恩领导的农民起义,过了两年,十几万起义军逼近建康,东晋王朝出动北府兵,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这时候,东晋的统治集团内部又乱了起来。桓温的儿子桓玄占据了长江上游,带兵攻进建康,废了晋安帝,自立为帝。过了三四个月,北府兵将领刘裕打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那以后,东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柴桑有一个出名的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并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棵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小。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不久之后,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就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县令的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陶渊明觉得这个乱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了,就回到了柴桑老家。从那以后,他下决心隐居,闲下来就写诗歌文章,抒发自己的心情。

陶渊明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在那篇文章里,他写了武陵地方的一个渔人,有一次,沿着小溪划船打鱼,来到了一座繁花如锦、芳草鲜嫩的桃树林。

渔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划着船再往前走,到了树林尽头,发现了一个小洞。他丢了船,顺着洞口摸进去,开始很狭窄,走了一段,豁然开朗,原来洞里有一个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来来往往,勤恳劳动,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渔夫是个陌生客人,都热情地邀请他喝酒吃饭。渔夫跟大家谈起,才知道那村子里的人的祖先还是秦朝末年到这儿来避难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还有汉朝,更不用说有什么魏、晋了。

渔人在那里住了几天,告别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标记,准备下一次再去访问。回到武陵,他报告了太守。太守也很感兴趣,派人跟着渔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个洞口了。

陶渊明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当时黑暗动荡时代的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所以《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选自《上下五千年故事》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作业

1.选出加点字拼音有误的一项(  )

A.欣然xīn  吝情lìn  萧然xiāo

B.嗜酒shì  短褐hè  俦chóu

C.辄zhá  屡空lǚ  衔觞shāng

D.好读书hào  宅边zhái  以乐其志lè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亦不详其姓字。(  )

(2)亲旧知其如此。(  )

(3)或置酒而招之。(  )

(4)颇示己志。(  )

(5)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

(6)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不知何许人也(  )

②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③亲旧知其如此(  )

④环堵萧然(  )

⑤箪瓢屡空(  )

⑥短褐穿结(  )

(2)翻译下列句子。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写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家境的语句。

(4)写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

(5)写出文末赞扬五柳先生的语句。

答案

1.C 2.(1)详细的知道 (2)旧交,旧友。 (3)备办,置办 (4)很 (5)冷清 (6)体会意旨 3.(1)①处所,地方 ②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③亲戚、朋友 ④居室简陋 ⑤经常是空的,指缺吃少喝 ⑥打补丁 (2)从这句话来看,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4)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5)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是多用句式整齐的否定句,有的同学更已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自己解决,但有的例如如何理解五柳先生其人就是个难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写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这些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本课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对这种生活方式,同学们看法不一,我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当今社会作了比较,让他们深入理解了陶渊明的选择是有其社会原因的。从而培养了他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开阔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