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刘敞的生平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刘敞的生平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时间:2022-08-1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刘敞的生平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刘敞,字原父,一作原甫,号公是,临江新喻人。庆历年间,刘敞参加进士考试,被列为廷试第一名。这时主持科举事务的是刘敞的内兄王尧臣,王氏为了避嫌疑,宣布成绩时将刘敞改为第二名。这种改动并没有影响刘敞的声誉,反而使他更易得到皇帝等人的好感。从这些漫游经历中,刘敞感受了祖国名山秀水的独特魅力,深受感染。其中刘敞本廷试第一,因为避其内兄编排官王尧臣之嫌故被列为第二。

刘敞的生平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刘敞(1019—1068),字原父,一作原甫,号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刘敞是刘立之的第三个儿子。庆历年间,刘敞参加进士考试,被列为廷试第一名。这时主持科举事务的是刘敞的内兄王尧臣,王氏为了避嫌疑,宣布成绩时将刘敞改为第二名。这种改动并没有影响刘敞的声誉,反而使他更易得到皇帝等人的好感。

刘敞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庆历六年(1046)进士登第之前为早期;至嘉祐五年(1060)被迫离京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为中期;至熙宁元年(1068)死是为晚期。[1]

早期(1019—1046)是读书和优游时期。刘敞自幼勤于学习,思想成熟,有少年老成之称,即“天性明澈渊粹,自为童子,有老成人量”。(刘攽《彭城集·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第208~209页)刘敞很早就智力开发,勤于读书,“初学进士辞赋,已为人传诵,称道之至,十五岁开始学习古文,十七岁所著撰,至今存者尚多。”(同上)与此同时,刘敞还涉足经学、史学,于《春秋》用力尤多,卓有成就。

刘敞从小随父游宦各地,到过福建、湖北及京城开封等地。从这些漫游经历中,刘敞感受了祖国名山秀水的独特魅力,深受感染。另外,刘敞精诚于学,积累穷究,潜心钻研,能够把握学问的精髓,以至达到一种广博通赡的境界。据张尚英编《刘敞年谱》(《宋人年谱丛刊》第4册)记载,仁宗景佑元年,刘敞十六岁时,随父亲到福建,认识了张宜(字太和,福建侯官人,时年四十余),遂成忘年交。在刘敞《公是集》卷三五中有记载:“吾尝游福州,识张宜太和,诩诩老儒也。”一个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要与一个四十多岁的儒者成为忘年交,那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呢?(www.guayunfan.com)

刘敞登第之前曾往晏殊处拜访,求得引荐。“麟趾感素文,躍鱼赴鸣琴。”(《录近文呈晏公》,刘敞《公是集》卷七)刘敞自己说:“念我生苦后,读书乐瓢箪。潜精探遗文,倣象良云难。犹如琢圭玉,考法求所安。虽无绳与矩,我知不为丸。凝诚矢弗变,势利非攸欢。譬于寸木微,积久能巑岏。有羽必怀耸,有声必希弹。”(《以近文投谢学士》,刘敞《公是集》卷八)从这些诗句我们能够看出刘敞对待学问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刘敞凝诚于学,累积穷研,潜精探遗,使得他能较好地把握学问的精髓,迅速达到广博通赡的境界。“凝诚矢弗变,势利非攸欢”造就了他循理蹈义、亮直正固的性格。“公学问广博,无书不通,自浮屠老子以及山经、地志、阴阳、卜盆、医药、天文,皆究知大略。”(《宋史·刘敞传》)

刘敞青年时期就满腹经纶,胸有蕴藉,这大大增强了他的雄心和理想。27岁就和弟刘攽同登进士第,廷试列为第一,只是因为编排官王尧臣是其内兄,为避亲嫌才列为第二。刘敞早年就有文名,和梅尧臣、江休复、王深甫、韩绛、韩维、韩填等八兄弟、欧阳修等人诗酒唱和。早在登第之前,刘敞就已立下雄心壮志,要成就一番事业:“黄金铸大印,绿丝缩长缓。方为累世荣,况多后来秀。”(《府公射堂饮酒辄陪尊丈侍郎兼揖诸孙拜献拙诗》,刘敞《公是集》卷七)祖父的荣耀深深地激起了刘敞建功立业的豪情。良好的家风,对经学的濡染,远大的抱负也培养了他正直、严谨、忠信的性格,没有登第之前的所谓“优游”生活,诗酒、山水、泉林、音乐等等是他生活画面的写照。在这期间,刘敞的文学创作及艺术技巧渐趋成熟,特别是在辞赋和散文上,将自己对儒家经典的深厚修养和文章创作技巧融化贯通,达到文道合一的高超境界,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诗歌创作上多方探索,师从众长,从汉魏到六朝,从白体到杜甫,形成了独特的“高古淳雅”的风格,尤其是在五古方面,成为北宋五古创作上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中期(1046—1060)是仕宦时期,庆历六年(1046)三月,刘敞与其弟刘攽同科中举,为贾黯榜进士。其中刘敞本廷试第一,因为避其内兄编排官王尧臣之嫌故被列为第二。刘敞中第之后,授大理评事,通判蔡州,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通判蔡州直至庆历八年,期间初显其政治才能。仁宗皇祐元年(1049)至皇祐二年(1050),居颍州守丧。刘敞于皇祐三年(1151)服除,还为大理评事,召试学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皇祐四年(1152)判吏部南曹兼考功事,皇祐五年(1053)四月,迁权三司度支判官,始解南曹,赐绯衣银鱼。仁宗至和元年(1054)八月,同修起居注,九月召试,拜右正言、知制诰,权同判吏部流内锉,赐紫金鱼袋。至和二年(1055),刘敞以翰林学士任右谏议大夫、同时充北朝皇太后生辰国信使。到至和三年(1056)正月才返回。至和三年(1056)王尧臣参知政事,以亲嫌,刘敞求知扬州。九月,改元嘉祐,进封朝散大夫,封宣县开国男。在扬州期间,颇有政绩,深得百姓爱戴。嘉祐二年(1057)四月,迁起居舍人,知郓州兼京东西路安抚使。嘉祐三年(1058)十一月,召还朝,纠察在京刑狱,充宗正司修玉牒官。嘉祐四年(1059)正月,同权知贡举。凭着他渊博的学识和出色才干,再加上他对皇帝的忠诚,深受仁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刘敞一路官运亨通,但也因为言事引起朝廷一些重要官员的嫉妒。

嘉祐四年,是刘敞一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以知制浩、右正言等显职位列皇帝近臣,并在礼部掌职,他先后因为温成皇后立忌日、郭皇后入后庙之事与礼部官员发生矛盾。因这年皇帝大祭引起的礼乐之事与韩维、韩绛、欧阳修、吴奎、范镇、包拯、唐介等朝廷主要大臣意见相左,最后皇帝采纳了刘敞的建议,引起旁人的嫉妒和不满。恰在这时,宰相富弼想在仁宗大祭之前为他加徽号,为皇帝歌功颂德,并找到刘敞,按惯例要刘敞撰写表辞,刘敞认为这样做有损皇帝二十几年不加尊号积累起来的功德,不肯答应,并下定决心宁肯得罪权相也不能让皇帝“受虚名而损实美”。富弼等人先后上表五次,刘敞也先后上疏三次,力劝仁宗皇帝推辞宰相的请求,得罪了宰相。第二年,翰林侍读学士吕漆被查出有罪,刘敞在贬官词中按皇帝旨意减轻了对他的处分,台谏认为吕漆罪大责轻,刘敞制词不当,于是御史吴中复等与台谏合力攻击刘敞,宰相暗中相助好在拥有皇帝的信任,刘敞才转危为安。这时宰相富弼又美化皇帝临朝四十余年的功绩,说天下太平,可以和“周汉等隆”,士大夫们得知宰相旨意后随声附和,都得到升迁,唯独刘敞“介然独立”,使富弼等人更加恼火,因而“上下交忤,谤言愈多。”刘敞自知不为时所容,适逢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阀守,于是以翰林侍读学士充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这一年,刘敞41岁,此次官场斗争给刘敞一次沉重打击,使刘敞清醒地认识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危险。在他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时时流露出如履薄冰,孤立无援,但却守道不阿的沉痛心情。同时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和孤愤,刘敞也自觉地接受道家出世思想,这样儒道两种思想融合为一,使刘敞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年四十一,发白牙齿脱。未能游逍遥,意每不自豁。偶寻乐天诗,往在江州日。年几与我同,衰疾与我将。伊人了无生,外物均寂灭。而且于形骸,变化难自适。况我狭中者,万缘日相伐。力小觉任重,忧多使内热。安能保平和,但有就衰竭。贤哉香山翁,精识妙前哲。悬车未六十,鼓击终大奎。以兹挨损益,亦似有与夺。至理何心得,吾其守兹说。”(《杂咏》,刘敞《公是集》卷九)作者将自己此时的心情拿来与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的遭遇相提并论,作者的心情无疑是非常痛苦的。而且政治上的巨大挫折,也迅速击垮了刘敞的身体。“力小觉任重,忧多使内热。”“安能保和平,但有就衰竭。”说明作者内心情感严重受挫、无法宣泄的郁闷和痛苦。

晚期(1061—1068)是政治上的恢复和病痛缠身时期。嘉祐七年(1062)四月,刘敞重新进京,迁礼部郎中,九月进封彭城郡开国侯。八年(1063)四月,英宗皇帝即位,进吏部郎中,八月判三班院,徙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刘敞再次成为皇帝的近臣。但是从治平元年(1064年)四月,刘敞健康状况每渐日下,病痛缠身,长达四年之久,期间多次得到皇帝的亲切慰问。“翰林侍读学士刘敞,以疾告满百日,求便郡。帝谓执政曰:‘如刘敞岂易得邪!’复赐以告;每燕见诸学士,必问敞疾少间否。癸未,命敞知卫州;未行,改汝州。三司言敞再得告,例不当给傣,诏令特给。”(吴洪泽,尹波主编,张尚英编.宋人年谱丛刊·刘敞年谱[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第2098~2099页。)治平二年(1065)十一月,进封开国公,三年(1066)四月,迁右谏议大夫。十一月,改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司御史台。治平四年(1067)正月,英宗崩,神宗嗣位。刘敞又被改任给事中。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卒于任上,享年五十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