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刘的史学成就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刘的史学成就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时间:2022-08-1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刘的史学成就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刘攽学识渊博,与兄刘敞齐名。欧阳修称其“辞学优赡”“记问该博”。这就是说,是后人把《东汉刊误》及三刘《汉书标注》删并后各为1卷,而《东汉刊误》单行本则是4卷。莽号“始建国”凡三字,此少一“始”字。

刘的史学成就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刘攽学识渊博,与兄刘敞齐名。欧阳修称其“辞学优赡”“记问该博”。苏轼在《草拟刘攽中书舍人》的制书中称赞他“能读坟典丘索之书,习知汉魏晋唐之故”。刘攽著作极为丰富,除了参编《资治通鉴》外,自己独立完成的著作还有100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有《东汉刊误》4卷、《汉宫仪》3卷、《经史新义》7卷,《五代春秋》15卷、《内传国语》20卷、《诗话》2卷,《芍药谱》3卷,与兄长刘敞、侄子刘奉世合著《汉书标注》6卷等多种。《东汉刊误》原散附于北监本《后汉书》中,罗振玉辑《窟翰楼丛书》,用日本崇兰馆所藏宋本复刊,收“古籍丛刊”中。

从刘攽的著述看,他的主要成就则是史学。《宋史》本传载“攽所著书百卷,尤邃史学,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予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

一、为后人所称道的《东汉刊误》[23]

《东汉刊误》,是刘攽奉敕所撰,治平三年(1066)奏上。据晃公武《郡斋读书志》述刘攽“序”称:“英宗皇帝读《后汉书》,见‘垦田’字皆作‘恳’字,而命国子监刊正,攽为直讲,校正其谬误,不可胜数。”《宋史·艺文志》“正史类”云“刘攽《汉书刊误》四卷”,赵希弁《读书志》“附录”载:刘攽《西汉刊误》《东汉刊误》各1卷,《文献通考》“经籍考”作《东汉刊误》1卷,又南宋吴仁杰撰《两汉刊误补遗》。这样说来,书名有《东汉刊误》《西汉刊误》《两汉刊误》之别,卷数有1卷、4卷之差。据罗振玉在重刊宋本《东汉刊误》“跋”中考证云:“《艺文志》称《汉书刊误》四卷者,乃东汉之讹也。《读书志》亦有《三刘汉书》一卷,殆即《书录解题》及《艺文志》之三刘《汉书标注》,唯又误六卷作一卷耳。合观诸书所载,知攽以治平三年奉敕刊正《后汉书》,后因与修《资治通鉴》,于西汉遂亦有《刊误》,但乃与敞及奉世合为一书,《东汉刊误》乃奉敕撰,至三刘《标注》则为私家著作,其称《两汉刊误》者,必是后人取两书删并,各为一卷,非其朔也。”这就是说,是后人把《东汉刊误》及三刘《汉书标注》删并后各为1卷,而《东汉刊误》单行本则是4卷。南宋初,有《东汉刊误》4卷本流传。明初又有人把《东汉刊误》散附北监本《后汉书》中,但与宋本刊对,脱者9条,迳改正文而删刘说者39条,已改正文而仍存刘说反致迷周者2条,可见北监本《后汉书》中所散附的《东汉刊误》已与原本有很大出入了。(www.guayunfan.com)

《东汉刊误》的具体内容,王应麟在《玉海》卷49《汉书刊误》中载:“刘攽嘉祐八年奉诏与钱藻等六人刊正《后汉书》,攽增损其书,凡字点画偏旁不应古,及其文句缺衍,或引采经传有谬误者,率以意改之。”王应麟的说法是对的。

但是纵观《东汉刊误》,不仅刊正《后汉书》正文,对章怀太子李贤注之误,也有纠举。再从《刊误》多次纠举李贤之误来看,《后汉书》之误,多由李贤作注时所造成。《刊误》不仅刊正错误,在许多处亦有考证,论述致错之故。尤其若干“题卷后”之语,更见刘攽考证工夫之深。

《东汉刊误》所刊正错误,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1.因刻印导致错误的。

这一类较多,一般不作考证。错字如:帝纪卷第二“因任一岁”,“任”当作“位”。缺字如:帝纪卷第一“注,王莽建国六年改为天凤”。莽号“始建国”凡三字,此少一“始”字。衍字如:帝纪卷第一“注,各置诸事曹史”。多“事”字。

倒字如:列传卷第五十一“论因失时宜”。当作“因时失宜”正文,注文不分如:列传卷第二十一“民不聊生自活”。“自活”非本传文,是“注”以解“聊生”耳。

2.因避讳导致错误的。

这一类皆阐述致误之故。如:

(1)帝纪卷第一“题卷后”指出:章怀注书,避“世’字,作“代’作“叶”,“民”字,作“人”:“治”字作“理”,作“化”。所引他书,亦皆易之,后人不知,或辄改还本字,又不能都换之,亦有误改“代”为“世”者,虽不甚害义,聊记之,以晓学者。”

(2)列传卷第五十“题卷后”指出“此卷内“诏’字,多改作“制’字,“待诏’作“待制’是也。又“吉浩群臣,各言政要’,亦本是“诏’字,盖或太后讳“照,此时悉回避“诏’字,后人既已改还本字,尚有遗者故尔。”

3.因学识导致错误的。如:

(1)列传卷第三下四“邓彪,关中侯”,汉无“关中侯”,“中”当作“内”。

(2)列传卷第三十七“注,平津都尉”。平津非郡,何得有“都尉”?盖是“平淮令”,误“淮”为“津”,因转令为“都尉”也。典(即桓典)又为钩盾会,故知其必是中都官也。

(3)帝纪卷一“题卷后”,天子适诸侯日巡守。守,音狩耳。字不作“狩”,“狩”,田猎之名。《春秋》无,可尽改。又,他书亦多作“巡狩”字,盖世俗相传,迷误已久,以彼证字,或真以“狩”字为是,故粗论之,以晓学者。

4.因读音错误导致错误的。如:

(1)列传卷第四十一“题卷后”“陈禅传,掸国注:音徒丹反”。“和纪”皆作“擅”音“禅”字,亦无作平声者,而此音徒丹,当由注者,见前音。擅,误以为擅而音之也,又检《说文》,掸,音徒旱反,如此则与徒丹平侧之闻身。语言或有轻重之殊,然注书当定从一说,不宜二三也。

(2)列传卷第二十“传相坏误”“坏”当作“拄”,“趁”音“卦”,“坏”音“怪”,声相近,故误之。

《东汉刊误》之后,南宋人吴仁杰又作《两汉刊误补溃))10卷,《四库全书总目》谓:此书补前汉者8卷,补后汉者仅2卷。在2卷之中,订正《东汉刊误》仅有5条,其余皆是补遗,这说明,《东汉刊误》所作“刊误”已很详尽了。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吸收了《东汉刊误》的成果,从而使今天通行的《后汉书》,成为较好的本子。

二、与司马光一起编修史书巨著《资治通鉴》

刘攽在史学上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与司马光一起参与《资治通鉴》的编撰。编写《通鉴》这样的巨著,决非司马光一人所能胜任。他是主编,还有三名助编。三名助编是由司马光选请来的,分别是刘恕(字道原,1032—1078)、刘攽(字贡父,1023—1089)、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1041—1098)。主编司马光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识得人才和善于用人。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马光奏请继续编写《通志》(次年改名《资治通鉴》),得到英宗允准,并准予设立书局、选请助手。是年司马光选请了刘恕和刘攽为助手。到了熙宁三年(1070年)六月,司马光又选请范祖禹为同修。

三名助编,各有所长。就三人初进书局的情况来看,刘恕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又精于史学;刘攽博学能文,精于汉史;范祖禹智敏好学,谦晦不伐。司马光初为主编时,四十八岁,算是小有成就的老年专家。刘恕同修之初,三十五岁,是刚进入中年的通才。刘攽同修之初,四十四岁,是中年专家。范祖禹同修之初,只三十岁,刚到而立之年,后生可畏。这样的修史班子,可谓老、中、青结合,通才与专家搭配,比较合理、协调。

司马光为了编成《通鉴》,所选用的助手都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家,选请助手的条件是有特殊成就的名家,刘攽是两汉专家,刘恕是魏晋南北朝与五代史专家,范祖禹精于唐史,因而让他们分修自己所擅长的部分。

二刘入局同修始于治平三年。刘攽当时可谓汉史专家,故说邀请他以专门名家身份入选条件是合适的。刘恕当时也是“精于史学”,尽管还不是魏晋南北朝史和五代史专家。司马光对二刘的分工是,先安排刘攽分修两汉长编,然后安排分修隋以前的南北朝长编,而对刘恕,在安排讨论编次、解决疑难、协助删定两汉纪的同时,又安排分修魏晋长编。

刘攽入局修书之始,正是司马光着手编写两汉纪之时。司马光既然选请了汉史专家,必然让他分修汉史。司马光在修订两汉纪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与刘攽商量是在所难免的。刘攽于治平四年(1067年)四月之前完成前汉长编,约于熙宁二年间完成后汉长编。接着,司马光就安排他分修隋朝以前的长编。

在熙宁二、三年间变法与反变法斗争中,司马光与二刘反变法受挫,因而影响到书局人事的变动。熙宁三年四月,刘攽被黜放通判泰州,但他仍留开封,直到次年二月尚未赴任。

刘攽于熙宁四年二月以后赴泰州,是后还担负分修工作。熙宁四年下半年《答范梦得》还提到刘攽修隋以前长编。刘放分修,可能继续到熙宁八年(1075年)。司马光在《进通鉴表》上写同修者刘攽的官衔是“充集贤校理”。刘攽早年为馆阁校勘。熙宁四年以后,才“充集贤校理、判登闻检院、户部判官知曹州”。刘攽知曹州,是熙宁八年二月以后的事,其充集贤校理当亦自此时始。刘攽充集贤校理,一直保持到元丰六年九月才因贬默而降为“朝请郎”。司马光《进通鉴表》写刘攽之衔,既不写其早年的馆阁校勘。也不写其元丰六年的朝请郎,而是写“充集贤校理”,其故就是刘攽于熙宁八年充集贤校理时还参修《通鉴》。从刘攽有五、六年工夫修南北朝长编的情况(尽管黜放外任要受到影响)来分析,他必定基本上完成了分修南北朝长编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