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刘敞的政治人格与政绩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刘敞的政治人格与政绩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时间:2022-08-1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刘敞的政治人格与政绩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一、为臣胸襟坦荡,勇于直言上谏刘敞最初在中央任集贤院学士、三司使、知制诰等职。扬州天长县控诉百姓王某杀人,刘敞察觉此案证据不足,派下属前去调查。王某害怕官府,不敢申辩,结果受到更大的诬陷,即将被判罚入狱。扬州人争传此事,都将刘敞视为“神明”。刘敞申明赏罚,强化法纪,使局面很快好转。在刘敞的诗歌中,这种同情和关切表露得最为明显。

刘敞的政治人格与政绩_北宋新喻“三刘”述评

一、为臣胸襟坦荡,勇于直言上谏

刘敞最初在中央任集贤院学士、三司使、知制诰等职。任职期间多次就礼制等方面的问题发表意见,很受宋仁宗的器重。刘敞身为朝廷大臣,并不只是俯首称臣、唯命是从,而是有着独立主见,并敢于针对一些不当朝议和皇旨进行直言上谏,品格耿介。

至和元年(1055)正月,张贵妃薨,追号温成皇后。有佞臣献议要求把张贵妃的死日定为国忌日。刘敞奏言:“太祖以来,后庙四室犹不立忌,奈何以温成私昵之爱而变古越礼?恐祖宗神灵不乐。”于是皇上就此作罢。

至和二年(1056),两制诸公多求补郡者,即不少官员都想到外郡去做执政郡守。皇上也恩准补缺,而刘敞则上疏论邪臣正臣之分。他认为,正臣常难进而易退,邪臣常易进而难退。要求皇上慎重考虑外补之事。他说象吕溱、蔡襄、欧阳修等人皆有直质,无流心,刚正不阿,执政有益当世者,皆不宜许其外补,以便使四方有以窥朝廷启奸幸之心。皇上醒悟,乃留欧阳修等不行。(www.guayunfan.com)

宋仁宗时期,有一个叫石全彬的宦官因安葬温成皇后有功,皇上给予他很高的奖赏。除奖给他宫苑以外,还提升他做利州观察使。石全彬却毫不满足,想要皇上再行提拔,皇上准备满足他的要求。刘敞便上言说,对待一个宦官如此姑息,那一个权势比他更重的人将如何对待呢?皇上听后觉得有道理,才将此事作罢。正因为刘敞有这种敢于直言上谏的性格,他为此也得罪了不少朝廷官员。不少人认为他是一个不通世俗、不识时务的人,是一个孤傲清高之人。他的妻子曾经对他说:“人以君为傲,宜有以接俗弥谤。”刘敞回答说:“吾何傲也哉?老者,吾尊之;少者,吾宾之;贵者,吾严之;贱者,吾安之。自谓宜矣。”

二、为官清正廉明,敢于为民做主

刘敞为官数十年,每到一个任所,都能够做到身正垂范,为民着想,替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好事,深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刘敞早年任蔡州通判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直到离开中央出任扬州知州,才开始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付诸实践。扬州的雷塘原属百姓所有,后被官府强行占据,致使一些靠雷塘维持生计的百姓陷入困境。刘敞到任后,不顾其他官员的反对,坚决把雷塘分还旧主。扬州天长县控诉百姓王某杀人,刘敞察觉此案证据不足,派下属前去调查。王某害怕官府,不敢申辩,结果受到更大的诬陷,即将被判罚入狱。最后是刘敞亲自审问,真情大白,才彻底推翻这起冤案。扬州人争传此事,都将刘敞视为“神明”。

不久刘敞调任郓州知州。郓州的社会秩序十分混乱,长官屡易,政令不行,市邑间经常发生公然劫夺的行为。刘敞申明赏罚,强化法纪,使局面很快好转。《宋史·刘敞传》举例说,有位过路人在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北)遗失了一袋钱币,当地人不敢拾取,马上报告里长,里长在钱袋前一直守候到失主前来认领为止。又有人晚上在市场丢失物品,第二天早晨仍能在原地找到……郓州人对刘敞十分崇敬,甚至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他们认为,郓州以前久旱不雨,飞蝗成灾,而刘敞到来后却风调雨顺,蝗虫也纷纷飞往其他州县,这都是刘敞的廉明感动上天的结果。敢于为民兴利除弊是以关心民间疾苦、对贫穷百姓充满同情为基础的。在刘敞的诗歌中,这种同情和关切表露得最为明显。他曾在《荒田行》一诗中写道:“大农弃田避征役,小农挈家就籍。良田茫茫少耕者,秋来雨止生荆棘。县官募兵有著令,募兵如率官有庆。从今无复官劝农,还逐鱼盐作亡命。”诗中对兵役太重致使农民弃田不耕的情况深表忧虑。刘敞的另一首诗《渔翁》写道:“白头老翁披败蓑,求鱼终日罩淮波。波深水阔望不绝,纲目虽繁能几何?大鱼鳣鲟入渊底,小鱼鲲鲵登网里。手皲足研吁可怜。何不为网大如天?”读了这些诗,我们对刘敞在扬州、郓州积极革除弊政的举动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刘敞在宣县任职期间,有一富家子弟名叫陈乙的恃强杀人,被官府抓捕,用钱买通官差得以放回,后来又栽赃于贫民王甲。王甲贫弱,不能自明,于是遭受诬陷,被押上了公堂。刘敞仔细观察其神情,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只是因害怕官吏而不敢申冤。于是,刘敞亲自询问案情,让王甲确信自己的冤案能得到申冤昭雪,在这种情况下王甲终于说出实情,将真正杀人凶手陈乙绳之以法。

嘉祐二年(1057)四月,刘敞任起居舍人、知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兼任京东西路安抚使。在他上任之前,前任守政苛吏,民不得安。刘敞上任后,以宽简拊之,使民大和。当时郓州政事不治,市邑攘夺,讼或累月不决。刘敞到任后,立即发遣簿书,决平狱讼,不数日则已无事,乃更约束,明赏罚。下吏奔走,承命月余,境内正清,盗贼屏息,使得郓州城内出现了家不蔽户、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居官为政必须兴利除害、以民为本,是刘式、刘立之两代人的共识。刘敞后来担任地方官时继承了先辈的这种优良传统,成为刘氏家族中新一代清官循吏。

三、与人为善,待友真诚

刘敞与人交往,不追求其完美,只要发现友人身上有一方面的长处就大力称赞。他与江邻几的友情很深,常说:“邻几和而不流,柔而不犯,有阮籍陶潜之伦。”并将他举荐于朝廷,使他很快得到了重用。

梅尧臣是刘敞非常好的朋友,他生前为官也非常清廉。当梅尧臣去世后,其妻子儿女的生活很是清贫,甚至到了难以度日的地步。刘敞非常同情她们,将梅尧臣生前未抄完的程丞相神道碑抄完。程丞相非常高兴,赠了五百两黄金给刘敞,刘敞分文未动,全部转赠给了梅尧臣的妻子,帮助她们渡过难关。

从郓州离任后,刘敞在京城负责刑狱事务,晚年又被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刘敞充分利用辅导皇帝读书的便利条件,经常结合当朝政事讲解经典,使自己的进谏不露痕迹而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宋英宗与皇太后都非常尊重刘敞。刘敞得病后,宋英宗每次宴请学士,必问刘敞安否,又曾将外地进贡的新橙转赐刘敞。可见,刘敞为人的友善真诚是没有半点私心的,连皇帝都受到感动。

四、治学通达,经世致用

刘敞不但将先辈爱民敬业的精神发扬光大,而且在学术研究上也超越前人,从而大大提高了本家族的声望。他治学的范围十分广泛,“自佛老、卜筮、天文、方药、山经、地志,皆究知大略”。有一年刘敞奉命出使辽国,辽人为夸示国土广阔、地势险要,派人领着刘敞避开通常所走的大道,专门走险要地段,结果被熟悉北方地理的刘敞一语道破,使对方“相顾骇愧”。为刁难刘敞,辽人又向他提出问题说:顺州山中有种怪兽,形状像马,可食虎豹,不知此兽何名?刘敞当场回答说,这种怪兽名叫“驳”。接着便把《山海经》《管子》中的有关章节背诵出来,把这种怪兽的形状、声音细致地描述一番。在场的契丹人听得如痴如醉,自愧孤陋寡闻。

刘敞对《春秋》和历代礼乐制度研究很深。我们知道,刘敞的祖父刘式早年曾在庐山隐居苦学,专门钻研《春秋》三传。刘敞对《春秋》造诣精深,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春秋》学著作包括《春秋权衡》17卷、《春秋传》15卷、《春秋意林》2卷、《春秋传说例》1卷。刘敞对这些著作自视甚高,如他在《春秋权衡》一书的自序中说道,该书出版后“未有能读者”,“非达学通人,则亦必不能观之”。宋代学者叶梦得著有《石林春秋传》,书中“于诸家义疏多所排斥……惟于敞则推其渊源之正”。可见刘敞的《春秋》学研究水平之高是得到学者承认的。叶梦得之所以推重《春秋权衡》一书渊源纯正,是因为刘敞熟悉先秦礼制,经常结合礼制解释《春秋》而不是像当时其他一些学者那样任意解说经文。中国秦汉以后历代各朝都有比照先秦礼学资料如《仪礼》《礼记》等书制订礼仪的传统,通晓先秦礼制的人也就是礼学专家。刘敞因为精通礼学,所以“朝廷每有礼乐之事,必就其家以取决焉”。

刘敞与欧阳修有着很深的友谊,这不仅因为他们都是江西人,更因为他们在研读经史、吟诗作词方面有着共同的爱好。刘敞再婚时,欧阳修写过两首绝句和他开玩笑,其中一首写道:“平生志业有谁先,落笔文章海内传。明日都城应纸贵,开帘却扇见新篇。”另一首中则有“洞里新花莫相笑,刘郎今是老刘郎”的戏言,由此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欧阳修最佩服刘敞的渊博,每当读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派人去问刘敞。刘敞面对来人,执笔回信,手不停挥,一篇学术答疑文字马上就写成了。

刘敞不但博学多识,精通经史,同时又是一位文章家和诗人。他早年做过知制诰,这是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官员,没有过硬的文字功夫是难以胜任的。刘敞的诗文由后人编为《公是集》54卷,宋代许多大学者对这部文集中的见解和文笔都很推崇。欧阳修曾称赞刘敞“议论宏博,辞章烂然”,又在为刘敞写的墓志铭中说:“唯其文章灿日星,虽欲有毁知莫能。”南宋朱熹也曾说:“原父(刘敞的字)文,才思极多,涌将出来。每作文,多法古,绝相似。有几件文字学《礼记》,《春秋说》学《公》、《谷》。”又说:“刘侍读气平文缓,乃自经书中来,比之苏公(轼),有高古之气。”清人对《公是集》的评价也很高,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敞之谈经,虽好与先儒立异,而淹通典籍,具由心得,究非南宋诸家游谈无根者比。故其文湛深经术,具有本原。”又在罗列欧阳修、朱熹等人的评价后称赞刘敞的文章“文辞古雅”。

刘敞有四个儿子:长子刘定国早死,次子刘奉世是进士,三子刘当时官至大理评事,少子刘安上曾任太常寺太祝。其中刘奉世最为知名。奉世字仲冯,宋神宗至宋徽宗在位时历任枢密院吏房长官、集贤院校理、国史院编修、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尚书、枢密直学士以及定州知州等职,官位是相当高的。刘奉世也是著名学者。《宋史》对他的评价是:“优于吏治,尚安静,文辞雅瞻,最精《汉书》学。”刘奉世精通《汉书》,主要是受了他的叔父、汉史专家刘攽的影响,同时与他们整个家族中钻研经史的传统也有密切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