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时间:2022-05-0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为了更好地熟悉并掌握肝脏的解剖理论,吴孟超所带领的“三人研究小组”成员都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没有陶醉于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之中,而是继续乘胜追击。这是中国学者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的明确表述。报告者虽然年纪很轻,但提出的“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很有见地,毕竟是建立在他们脚踏实地的大量标本制作和解剖学根基上的。

创立“五叶四段”新理论_关于吴孟超的事迹

为了更好地熟悉并掌握肝脏的解剖理论,吴孟超所带领的“三人研究小组”成员都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没有陶醉于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之中,而是继续乘胜追击。除了继续制作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外,对已经制成的100多具标本,对照着文献,细细地研究分布于整个肝脏内的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各自的走向与交错的情况,还用三视图分别画出了相应管道的分布。

应该说从1958年春天开始,“三人研究小组”真正跨上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战场。尤其是当铸型标本达到一定数量后,他们在实验室、办公室、宿舍的书桌上都摆放着这些精细耀眼又美丽无瑕的肝脏标本,每天能从各个角度观察、研究,用笔尖顺着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的走向,仔细研究其管径大小的变化以推测其流量,并寻找它们各自在肝叶中的分布状况和规律。从混沌到清晰,从清晰到烂熟于心,甚至了如指掌。通过亲手大量制作标本和绘图,又经过对近200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正常人肝脏腐蚀标本或患有肝脏疾患者的标本的详尽观察、解读和分析比对,吴孟超已逐渐掌握了肝脏中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走向及其分布的规律,真正弄明白了正常人肝脏的解剖结构。因此,他结合临床实际,认为应该抛弃过去陈旧的把人类肝脏简单地分为左、右两叶的观点,而应建立以肝脏血管分布和肝内裂隙为基础的解剖学观点,于1960年首次提出了正常人体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并自1962年起相继发表了Observation on intrahepatic anatomy of normal human liver Wu Mengchao, Hu Hongkai, Zhang Xiaohua, Mao Zengrong: Observation on intrahepatic anatomy of normal human liver, Chin Med J 1962;81:613627。、《我国正常人肝内解剖的观察》第二军医大学肝病研究小组:我国正常人肝内解剖的观察,《中华外科杂志》1962;10(2):97103。、《正常人肝内胆管和肝动脉的解剖学观察》吴孟超胡宏楷张晓华:正常人肝内胆管和肝动脉的解剖学观察,《解放军医学杂志》1965;2(4):358362。等中英文论著,建立了全新的人体肝脏解剖理论。

“五叶四段”论大胆地提出将人体肝脏分成“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和尾状叶”,共五个叶;又将左外叶分为左外叶上、下段,右后叶分为右后叶上、下段,共四个段。这是中国学者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的“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的明确表述。该理论不仅为肝脏手术提供关键性的解剖标识,而且提出肝脏内部存在静脉吻合支,尾状叶的血管解剖特点,肝脏手术中血管、胆管的准确处理方法和原理,为肝脏手术提供了明晰且安全的理论指导。

上海一医学院的沈克非教授沈克非(1898—1972),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1898年3月2日生于浙江嵊州。1915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附中,1916年考取北京清华大学庚子赔款预备生班,1924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西余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担任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医师和住院总医师。1929年担任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外科主任。1936年任南京中央医院院长。1941年任重庆国民政府中央卫生署副署长,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1943年5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长。1946年任国立上海医学院教授,兼任附属中山医院院长。1950年任第二批志愿军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1951—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副院长。1959年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中山医院院长。1972年因胰腺癌病逝世于上海。作为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毕生致力于外科学的研究,对普通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开拓和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曾长期从事临床外科教学,强调基础理论和技术训练,培养了中国几代外科技术人才。他为人正直,大公无私,工作勤奋,以身作则,对己对人严格要求,在外科教学方面形成独特的谨慎细致的学风。是我国外科学界的前辈,也是当时国内所有医学院所开设的“外科学”课程的主编,沈老对学问一贯很挑剔,对学科建设的要求也很严格。旁人都说沈老脾气大,都有些怕他,而对吴孟超他却显得特别温和与亲切,因为吴孟超经常要向沈老求教并作学术汇报,渐渐地彼此熟识了,尤其当沈克非了解了初出茅庐的吴孟超对肝脏解剖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观点后,更是十分欣赏,认为该理论操作性更强。

1960年6月,中华医学会要在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召开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沈教授为吴孟超争取到了一个参会的名额,并叮嘱吴孟超尽快准备论文,作大会报告。那个年代,年轻人能有机会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是很难得的。于是,吴孟超和胡宏楷、张晓华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住在实验室,吃在实验室,可谓“足不出窝棚,手不离试验”,夜以继日地整理实验数据,对每一项试验的结果都进行反复推敲,对每一个数据都重新加以测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上述“五叶四段”理论,撰写了《我国正常人肝内解剖的观察》的论文,由吴孟超带到会上代表“三人研究小组”去宣读。(www.guayunfan.com)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如期于河南郑州举行,吴孟超的论文报告被安排作大会发言。身着军装的吴孟超向与会专家报告了他们“三人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提出他们的肝脏解剖新理论:根据中国人肝脏的解剖数据及其规律,经过大量铸型标本的制作和反复进行的实验和研究,我们认为正常人的肝脏解剖按内部血管走向可分为五叶六段,在外科临床上则以五叶四段最为实用……

吴孟超语态谦逊而又充满自信,声音铿锵而又说理周全,数据丰富而又不失逻辑,都令与会的专家们不免惊奇“何方学者,如此有见地”?在中国外科学圈子内可从来没见过这位小个子医生呀。翻了花名册,才知道他是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派来参加会议的代表——吴孟超。报告者虽然年纪很轻,但提出的“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很有见地,毕竟是建立在他们脚踏实地的大量标本制作和解剖学根基上的。由于那时我国与西方交流甚少,又受制于通信技术的落后,国内学术界沟通也缺乏,无论是对1951年瑞士的Hjortsju建立的肝脏管道铸型腐蚀标本和胆管造影的研究方法,提出肝动脉和肝胆管呈节段性分布并将肝脏分成内、外、后、前、尾五个段等的理论,还是1957年国内的徐宝彝教授成功施行了右半肝规则切除并提出肝脏按血管分布可划分为4个段6个区的理论,都了解甚少。因此,他们对吴孟超提出的全新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感觉大开眼界。专家们仔细地审查了吴孟超提供的大量资料和数据,经过比较、分析、核实,在最后的大会总结时,确认这是我国肝脏解剖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一项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创新。

这是吴孟超所作的人生第一次学术报告,也是他人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此,他的名字与“五叶四段”的解剖理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一崭新的理论为肝脏手术奠定了解剖学基础,几十年来一直沿用至今,成为肝脏手术赖以成功的基石,并为肝脏手术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给吴孟超带来的额外收获是结识了许多我国外科界的知名前辈,如吴英凯教授吴英恺(1910—2003),医学家。辽宁新民人。1933年毕业于原辽宁医学院,1941—1943年留美进修胸外科,1944年任重庆、天津中央医院外科主任,1951年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外科主任教授,1956年任解放军胸科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1958任阜外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1981任北京市心肺血管中心主任及安贞医院院长,后任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是中国胸心外科的开创人之一,1940年首次成功切除食管癌,50年代末组织华北四省一市食管癌防治科研大协作,开展流行学病理和发病学研究,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治愈率。1958年以来开展心血管病流行学及人群防治,197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预防教研组,推广心脑血管病的调研防治。曾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及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美国外科学会及胸外科学会荣誉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宪九教授曾宪九(1914—1985),外科学家。1940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外科医师。1942年在平和医院任职,后回协和医学院工作,1956年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外科主任、中华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辑。50年代提出防止肠侧侧吻合术后综合征的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得到推广。60年代开始研究创伤后体液和代谢反应,掌握了国际上先进的重水稀释灌滴测定法和放射性核素红细胞量测定法。70年代初首先在临床上开展胃肠外营养的研究,70年代末又研究创伤及外科感染病人的代谢和营养支持。在协和医院他倡导成立了多科系参加的胰腺疾病研究组,开展胰岛B细胞瘤、胰头瘤的综合研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外科医师。、吴阶平教授吴阶平(1917—2011),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江苏常州人。193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对“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使一些无法挽救的肾结核患者得到恢复,在国内外医疗实践中得到证实。开创对输精管结扎手术中灌注远段精到的技术,使手术即时产生避孕效果。肾上腺髓质增生的研究在医学上确立了一种新的疾病,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和承认。肾切除后留存肾代偿性增长的研究,纠正了对肾切除长期存在的一种不全面的认识。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黄萃庭教授黄萃庭(1916—1992),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6年起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中和医院工作,曾担任外科副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专长肝脏、胆道、胰腺外科疾病,对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尤为精通。1978年报道使用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远期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一等奖。1980年提出与传统理论不同的液递物质在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制的创见,充实了对该病的认识,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此外,对肝脏、胆道、胰腺、胃肠、甲状腺和乳腺疾病的外科治疗也多有建树。从医40余年共发表有创见性的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和翻译医学专著十余种。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和《普外临床》总编辑,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医学专业组委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法国外科学会名誉会员。……他们为日后吴孟超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指导与帮助。

时至今日,五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五叶四段”理论为肝脏手术奠定了解剖学基础,长期指导着国际上最大系列的肝脏手术施行,并为此后肝脏新手术的探索如肝脏尾状叶切除、肝癌局部根治性切除、肝癌的根治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该理论也成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黄家驷外科学》等专著的经典内容,得以传承和广泛引用。在我国肝脏外科学发展的历史中,“五叶四段”理论一直是一项标志性成果,也是我国肝脏外科发展的历史见证,并被评价为“由于肝内解剖理论,促进了肝癌外科治疗的进步,吴孟超等始终拥有世界上最大系列的肝癌切除”汤钊猷院士等主编:《原发性肝癌(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0页。。裘法祖、黄志强院士在他们的著作中均引用和认同了这一工作。裘法祖等主编:《腹部外科临床解剖学》。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165页。黄志强等主编:《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第919页。诚如同行专家所言:“自50年代以来,吴孟超对肝内解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静脉分布提出的分叶、分段概念,已被临床上广泛采用。为开展肝脏外科提供了有利条件。”常旭等主编:《原发性肝癌的治疗》。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