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留美幼童中的北洋掌校人

留美幼童中的北洋掌校人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留美幼童中的北洋掌校人1895—1920年是中国社会动荡变革时期,也是北洋大学的体制变更时期,随之北洋大学掌校人的变更也十分频繁。自1903年至1910年,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这些留美幼童前赴后继,先后执掌北洋大学堂,群策群力,使该校在庚子之难后走出困境,重建校舍于西沽,延续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的弦歌,功不可没。

留美幼童中的北洋掌校人

1895—1920年是中国社会动荡变革时期,也是北洋大学的体制变更时期,随之北洋大学掌校人的变更也十分频繁。在此时期出现了先后四位掌校人皆为曾经的留美幼童的情况,而他们之间不仅是同窗而且是同乡,又接替出任同一所大学的掌校人,有着一段传奇故事。

这四位掌校人分别为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和蔡绍基。他们四人其后分别担任了民国总理和部长等要职,成为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

1895年北洋大学堂创办时,督办由盛宣怀兼任。盛宣怀调任后由津海关道兼任,沿袭成例。1903年至1910年间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和蔡绍基接替出任北洋大学堂负责人。

唐绍仪,又名唐绍怡,字少川,生于1862年1月2日,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唐家村人,1873年留学美国幼童之一,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归国后长期担任外交事务,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1903年唐绍仪接任津海关道,兼任北洋大学堂督办至1904年。期间,为北洋大学在“庚子之乱”后的复校和西沽校址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其后调任清朝议藏大臣,1904年与英国交涉办理西藏主权事宜,唐绍仪坚持民族立场,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力主推翻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所谓《拉萨条约》,挫败了英国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割出去的阴谋。辛亥革命后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是近代第一位致力于收回海关控制权的人。任总理期间,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使政府呈现一派新气象。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绍仪发表了支持抗战的言论,被认为是自卢沟桥事变后,“主张抗战最力之一人”。

1904年唐绍仪上调朝廷后由梁敦彦接任津海关道,同时兼任北洋大学督办。梁敦彦,字朝璋,别字崧生,广东省顺德县勒流镇龙眼乡人,生于1857年,与唐绍仪同为1873年清廷派出的留美幼童之一。1881年,他在耶鲁大学肄业归国,分发福建船政学堂任英文教习。1884年应张之洞聘,历任两广、湖广督署文案,知州府候补道,累升汉阳、天津海关道员。他在北洋大学掌校三年,期间启用王劭廉担任教务提调,实现了学校管理由外国人到中国人的平稳过渡,并且保证了办学质量。1907年,梁敦彦作为清朝公使出使美、德、墨、秘、古巴,同年官至外务部侍郎、尚书、右丞(副部长),1911年10月出任民国内阁外务部大臣,是清末的知名外交官之一。辛亥革命发生后,梁敦彦于1914年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

1907年梁敦彦出任驻美公使后,北洋大学堂督办由梁如浩接任。梁如浩生于1861年,原名滔昭,号孟亭、梦亭,字如浩。他与唐绍仪同为唐家镇人,1873年与唐绍仪等幼童赴美留学,先后入读哈德福中学与史梯芬工学院。1881年他与唐绍仪等人一同归国,后赴朝鲜筹设海关。归国后,梁如浩被委任为关内铁路运输处处长,后升任北宁铁路总办。1902年,他出任奉锦山海关道兼关内外铁路总办、天津海关监督、牛庄海关道、天津海关道、上海海关道、外务部右参议、外务部右丞兼署奉天左参赞、内阁邮传部副大臣。民国建立后,他曾出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团高等顾问、“接收威海卫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

1908年梁如浩授外务部右参议,蔡绍基接任津海关道,并出任北洋大学堂督办。蔡绍基生于1859年,字述堂,珠海拱北北岭人,1872年首批留美幼童之一,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归国后,他任大北电报局译员、上海海关译员,后与唐绍仪、梁敦彦一起随袁世凯赴朝鲜,归国后出任山海关监督。蔡绍基在北洋大学先为帮办,后为督办。1910年蔡绍基离任。

自1903年至1910年,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这些留美幼童前赴后继,先后执掌北洋大学堂,群策群力,使该校在庚子之难后走出困境,重建校舍于西沽,延续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的弦歌,功不可没。同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该校的办学规划,将留学教育延续下去。1903年,北洋大学堂复校,即派学生赴美国留学。1906年,梁敦彦执掌该校时,复校后第三班34名学生全班送出留学,其中3人赴法,其余皆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大学。在他们执掌北洋大学堂的八年间,共资送52名学生出洋。在这些人中,有后来的国务总理王宠惠、著名的外交家王正廷、经济学家马寅初、数学家秦汾、金融家钱永铭,可谓人才济济,饮誉瀛环。正是唐绍仪等人的留学经历和世界眼光,促成了盛宣怀和丁家立办学规划和留学计划的实施,推动了北洋大学堂的留学教育,也带动了近代中国第二次留学大潮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