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一百章三百年清祚退出历史舞台

第一百章三百年清祚退出历史舞台

时间:2022-1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百章 三百年清祚退出历史舞台第一百章 三百年清祚退出历史舞台黄兴接受了大元帅的职务,正打算派兵救援湖北,忽然听到清政府下令,任命袁世凯为全权议和大臣,知道停战在即,因此从缓。黎元洪不便拒绝,答应详细协商。过了两三天,各代表召开选举大总统会议,投票选举。各炮台、各军舰分别鸣炮二十一门,表示喜悦,别开生面。代表团报告选举的情形,请临时大总统宣读誓词。并提议改用阳历,交参议院公决。

第一百章 三百年清祚退出历史舞台

第一百章 三百年清祚退出历史舞台

黄兴接受了大元帅的职务,正打算派兵救援湖北,忽然听到清政府下令,任命袁世凯为全权议和大臣,知道停战在即,因此从缓。袁世凯就委任尚书唐绍仪作为代表,南下议和。

唐绍仪奉命赶到汉口,先由驻汉口的英国领事转告黎元洪。黎元洪不便拒绝,答应详细协商。于是双方暂时停战。

唐绍仪去见黎都督,交换意见,商议了两天。黎元洪说黄兴在上海,已经担任大元帅,一切决定要到上海去商议。于是唐绍仪又从汉口乘轮船到了上海。这时上海的各代表已经公推博士伍廷芳担任外交总长,议和的事也由他主持,会议地点在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厅。双方列座,除了两大代表外,还有几名参赞。经过会晤,各自取出委任书相互传看,验证属实,然后讨论和议。(www.guayunfan.com)

商量到四点多钟,伍代表提出四件事:一、清帝退位;二、改行民主政体;三、给清帝年金;四、量恤旗民。

唐绍仪看了这四条,不敢当面拒绝,就说这个需要发电报给内阁才能决定,当下散会。“清帝退位”四个字简直是要把清朝的河山交还给人民,清政府的大臣怎么肯答应?

袁世凯也不敢答应,但如果严词拒绝,肯定导致和议决裂,弄得战祸绵延,也不是好办法。想了又想,始终左右两难,就把君主还是民主的问题,详细阐明利害,回复给唐绍仪,让他再去争取。

唐绍仪再次约见伍廷芳,商议了两次。伍廷芳坚持实行民主政体,才能休兵,导致彼此差点决裂。于是就由德国领事出面调停,德国领事名叫婆黎,是上海各领事的领袖,他奉了驻京德国大使的命令,有意要帮忙排解。他就召开领事团会议,招集英、美、法、日、俄五国领事,详细阐述了宗旨,五国领事自然乐意跟风。于是德国领事就将意见书交给了伍、唐两代表,其文是:

“驻扎在北京的德国公使馆,曾奉本国政府的训令,向各议和使陈述自己的意见。德国政府认为,中国如果继续战争,不仅对自己的祖国有害,并且危害到外国人的利益和安宁。现在德国政府依旧严守中立,但不能不尽心意在私交上给予忠告。愿两议和使设法将战事早日消灭,从双方的共同利益出发,给予互信和谅解,来办理一切事宜,我们对此抱有厚望。”

伍、唐两代表接到信以后,只能一起表示同样也是这般想法,于是再进行磋商。刚好听说山东都督孙宝琦取消独立,山西省城太原府又被清军占领。清政府这方面,好像又有起色。不久革命党大首领孙文航海归来,沪上各军民代表个个欢迎,一片欢呼声,跟吴淞的江水声交织在一起,非常热闹。

过了两三天,各代表召开选举大总统会议,投票选举。启箱后,孙文票数最多,担任大总统。接着选举副总统,是黎元洪当选。于是大家欢呼“中华共和万岁”,随后由各代表发电报到各处,于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公历一九一二年一月一号,在上海组织中华临时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就以这天为民国元年元月元日

孙文赴南京受任,火车上面遍插国旗,火车站旁军队林立,专门护送孙总统上车。从上海赶往南京,每到一站,两旁都列队欢呼万岁。午后抵达南京,国旗招展,军乐悠扬,政学军商各界都来火车站迎接,驻南京的各国领事也过来迎接。各炮台、各军舰分别鸣炮二十一门,表示喜悦,别开生面。孙总统下车后,改坐马车到达临时总统府,早有黄兴、徐绍桢等人站在左右,迎接进去。

这天晚上就在公堂举行接任礼,各省代表跟海陆军代表,一起高呼“中华民国万岁”,声震于天。代表团报告选举的情形,请临时大总统宣读誓词。孙文就朗声宣诵:

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读完以后,由代表团推举景帝召,捧上大总统的印章,按照仪式让孙总统接受任命。各代表又推选徐绍桢读颂词,读完以后,孙总统答复说:“我们一定竭尽心力,不辜负国民的意愿。”大众欢呼而散。

于是孙总统成立中央政府,作为行政总机关,中央设参议院,各省设省议会,为立法机关。并提议改用阳历,交参议院公决。参议院议员暂时以各省代表充当人选,接着通过了改历的提议,以十月十三日作为元月一日,并为中华民国纪元,通电各省公布。又商议决定了政府制度,暂时仿效美国的制度,不设总理,但设各部总次长,如下:

陆军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海军总长黄锺瑛,次长汤芗铭;司法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财政总长陈锦涛,次长王鸿猷;外交总长王宠惠,次长魏宸组;内务总长程德全,次长居正;教育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实业总长张謇,次长马和;交通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

南京政府成立,国民军的声势更加高涨,于是倡议北伐,传告各省。各省踊跃响应,就连许多女学生也想贡献才智,组织北伐队。上海的名优阔妓,也来帮助募集军饷,似乎直捣黄龙是轻而易举的事。外国商人看到形势危急,害怕影响他们的商业,于是联名发电报,送到清政府,请求改建新国体,来稳定大局。

摄政王载澧因为袁世凯已经担任内阁总理,自己没有权力也没有胆魄,正好借此下台,辞退监国的重任。经过隆裕太后批准,让他仍然享有醇亲王的爵号,退归家里,不再干预政务。此后一切政务,都交给总理大臣。至于保护幼帝的责任,归太保世续、徐世昌

这道命令颁布以后,全副重担都压在袁世凯的身上。袁世凯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但南北和战的事关系重大,袁世凯接连接到南方的电报,只好跟清朝的皇族协商,报告给隆裕太后,召开会议,把国民军提出的各项条款让皇族自行决定。皇族大部分反对,袁世凯又发电报给唐绍仪,征求意见。唐绍仪回复说应该迅速召开临时国会,解决政体的问题。袁世凯又转告了皇族,皇族仍然不答应。于是唐绍仪提出辞职,议和的事情由袁世凯自己来解决。

正赶上四川省杀了总督赵尔丰,新疆省杀了将军志锐,甘肃省杀了总督长庚,蒙古、西藏也宣布独立。袁世凯开始着急,请求请隆裕太后允许前代表唐绍仪的提议。隆裕太后踌躇不决,袁世凯提出辞职,说愿意回家种地。急得隆裕太后束手无策,只好说些漂亮话来挽留。

袁世凯仍然坚持辞职,隆裕太后又封他一等侯爵。袁世凯又恳求辞职,不愿意接受封赏。隆裕太后只好跟庆亲王商量,让他去袁世凯的家里竭力挽留。袁世凯就辞去封侯的待遇,继续担任原职,再跟伍廷芳通过电报协商。

无奈国民军毫不让步,先争论国会地点,双方辩论的电报有几十封。后来南方政府成立,国会这一说直接就不提了,一定要清帝退位,才肯罢休。

这时,清政府已经没有兵也没有军饷,很难再进行一场战争,只好由隆裕太后出面,再召开会议。皇族的人都已经垂头丧气,隆裕太后也心痛流泪,没有主见。只有军咨使良弼抗议说:“太后不能答应国民军的请求,根据我的意见,还是死战到底!”

隆裕太后说:“士兵都不尽心,又没有军饷,怎么办?”

良弼说:“我宁可打一战死了,免得受汉人的气!”

皇族一看良弼非常坚定,胆子开始大起来,也随声附和,会议仍然无效。过了两三天,袁世凯出东华门,遇到炸弹,却没被击中,反而抓到三名刺客。

偏偏良弼从外面回家,突然被炸弹给炸死了。抓住刺客,根据供词是民党的彭家珍,也不知是真是假。彭家珍当场就被杀害了,也没有经过详细审讯。

从此清朝的皇族个个惊慌,逃的逃,躲的躲,谁还来管皇帝退不退位?湖北统领段祺瑞又联合北方将官四十二人,发电报请求清帝退位。

隆裕太后不得已,授予总理大臣袁世凯特权,发电报通知民国代表伍廷芳,商议优待清朝王室的条件。彼此又辩论了几天,刚好汪兆铭等人被释放回南方,也参与讨论和议,对于优待清朝王室的事却主张从厚,这才磋商确定。

袁世凯把情况报告给隆裕太后,再请皇族商议。隆裕太后含着泪说:“他们全都卷着钱跑了,就剩下我们母子两人,还有什么可说的?你去草拟通告就行了。”说完,又痛哭一场。

袁世凯估计心里要乐开花了,但表面上还是安慰了几句,然后才退出去。于是,他草拟了三道通告,交给隆裕太后看。隆裕太后只好拿出大印,盖印的时候,两手乱颤,一行一行的泪珠儿流个不休,接着把命令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也署上名字,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颁布天下。第一道通告是: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第二道谕旨是: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复奏,民军所开优待条件,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担承。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满蒙回藏七条,览奏尚属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满蒙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实有厚望焉!

钦此。

(甲)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退之后,优待条件如下:

第一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圆,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 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 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第七款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 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旧。(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之私权及公权,与国民同等。(三)清皇族私产,一体保护。(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丙)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汉人平等。(二)保护其原有之私产。(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各州县听其自由入籍。(七)满蒙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第三道谕旨云: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在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势必演至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荼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惟取其轻者,正朝廷审时观变,痌瘝吾民之苦衷。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权利害,勿得挟虚憍之意气,逞偏激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祸。着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私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府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劝诫,毋旷职守,用副夙昔爱抚庶民之至意!钦此。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临时大总统孙文,因为袁世凯推翻了清政府,对国家有功劳,特地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他,议员也多半赞成。于是内阁总理袁世凯,就担任了民国第二位临时大总统。

至于副总统的位置,南京会议的时候,曾经推选黎元洪都督,这时仍然是他担任。隆裕太后,自从宣布共和以后,一直抑郁寡欢,第二年冬天就生病去世了,谥为孝定景皇后。清朝的事从此了结。整部《清史演义》,也就此告终。

清朝从天命建号,到宣统退位,总计二百九十六年;从顺治入关,到宣统退位,一共二百六十八年。这里有几句诗,作为整部小说的尾声:

清自摄政始,复以摄政终。

顺治推早慧,宣统亦幼聪。

孝庄与孝定,权位毋乃同。

得国由吴力,逊位本袁功。

一往又一复,天道如张弓。

寄语后起者,为国应效忠!

努力惩覆辙,毋以私害公!

皇帝不足贵,何苦效乃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