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娟 林 红 付 国
(华北电力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北京,102206,E-mail:syj@ncepu.edu.cn)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对于学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实现信息化的过程,决定学校教学水平、教学成效。本文通过对教学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在已有教育信息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华北电力大学“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任务,以期推进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诺兰模型 数字化学习社区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12th five-year plan”of NCEPU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Sun Yajuan Lin Hong Fu Guo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102206,E-mail:syj@ncepu.edu.cn)
Abstract: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 is a process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the atmosphere,resources and management in teaching,and is a decisive factor for the teaching standard and efficacy.This essay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eriods in teaching,and comes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asks on information-based education in NCEPU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n information-based education,with an aim to facilitate the information-based education on campus.On the basis of the guideline of“12th five-year plan”。
Key Words: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nolan model;digital learning community
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流程进行全方位改造,重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学校竞争力的建设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信息化能够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特别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使学校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分析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诺兰(Richard.L.Nolan)在深入研究信息化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无论对于一个行业,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信息化大体要经历初始、扩展、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几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之间并非截然分开,也不能超越。这就是著名的诺兰模型[1]。
通过以上对信息化发展阶段论的分析和介绍,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信息化发展基本上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到战略的规律。信息化的建设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信息化建设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并且其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在进行信息化规划与建设时必须要根据信息化发展阶段用发展的观点来进行。
从诺兰模型分析高校信息化发展阶段:
1.初始阶段(1998年之前):少量计算机,用于辅助教学使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2.扩展阶段(1998-2002):伴随着校园网的建设以及IT技术的逐步成熟,个人计算机大量使用,并辅助处理教学事务。
3.控制阶段(2002-现在):进行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相关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但由于不同时期的建设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应用系统之间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不同的教学应用系统之间成为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数据难以共享,随着教学对于信息化手段和资源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孤岛”问题凸显。
4.集成阶段:高校教育信息化目前以及未来一阶段的重点工作。需要从全局的高度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九章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在三个层次上提出了具体要求:
1.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3.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对高校而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并具有一定领先水平的硬件设施;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建设教育教学资源的工作也在不断进行,目前高校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推进教学资源的应用,是下一步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一个阶段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需要在以学校为分子单位,具备一定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统筹规划,自上而下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是一个阶段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远目标。
二、“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教育信息化战略作为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是大学发展战略的支撑,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制定应该符合大学发展战略的需要,与大学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华北电力大学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学校发展战略:建设研究型、国际化、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九项战略任务,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制度创新、和谐校园”等。
运用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将学校的总目标进行分解,即要实现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需要四个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强势学科建设、一体化办学机制。
结合大学的发展战略,学校“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是: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环境,加快信息资源建设,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安全、完备的信息保障,实现统一规划、顶层设计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以及教学资源信息化,实现校区之间资源共享,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水平,推动教学的快速前进和发展,逐步营造和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信息化氛围、信息化设施和信息化应用环境。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战略及任务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学校具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并配套了录播系统、电子监考系统、电子课堂等功能,为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精品课程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网上评教系统、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英语教学系统等等,为教师、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先进的基础实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高校教学的推进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的体系,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一般,教学信息化多项成果还不能共同发力,发挥最大成效。当前面临国家以及高校“十二五”建设启动的契机、学校高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学校两校区一体化办学的需求、以及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基础,迫切需要适合校情发展的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实施,使我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十二五”期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设任务将不再集中于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而是进入“集成”阶段,使原有的建设成果能够系统的发挥作用,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效。
(一)建设满足终身制学习需要的数字化学习社区。
数字化学习社区是需要根据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自顶向下、顶层设计的校级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统一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一个信息系统,并与其他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信息系统具有接口或共享。
数字化学习社区包括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资源管理平台等,涵盖教学组织,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在线考试,在线实验、资源管理,平台公共交流区(组织与社区)等模块。结构体系设计既要兼顾已有系统,又要实现与整个学校信息化架构的融合。已有的系统管理部门不同、数据来源不同、解决平台不同、数据库异构,按照统一身份认证的要求,遵照统一的编码标准、数据交换规范、数据库接口标准,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对获取的资源统一服务角色进行分类、定制和发布。而对新建子系统或模块,需要按照统一制定的规划或规范进行实施和部署。
数字化学习社区提供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
1.教学管理信息:教学安排、计划、排课、教学通知、公告、各类教学统计和教学评价信息、教师学生管理信息。
2.教师教学信息:考试安排、成绩、排课、课程申报、科研信息、学生考核。
3.学生学习信息:注册、成绩、选课、作业、论文提交。
4.学习课件及资源:数字图书文献、公共网络课程(国内外)、精品课程、课件及素材、在线课程、英语在线课程。
5.课外科技及生活信息:网络讲座直播、校园活动视频、科技体育视频、网络电视、影视图像、网络共享资源。
数字化学习社区通过面向所有的教学活动参与者提供服务,所有的教学及相关信息资源通过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通过大学统一的信息门户系统实现统一发布和应用。不同属性的用户,经过身份认证系统分配不同的权限,查询相关数据,享受相应服务。服务界面根据角色不同,进行个性化定制。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能够推进学校一体化办学的进程,拓展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学习者实现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学习条件和保障。
(二)共享网络课堂直播教学环境,实现办学优势资源互补,名师、名课共享。
华北电力大学是典型的两地办学的学校,分别在北京和保定设有校部和校区,两地采用千兆光纤高速互联,具备资源共享的优越条件。
成熟的多媒体视频技术,以及我校两校区高速互联的校园网环境,已完全满足两校区一体化课堂教学的要求。通过统一的标准和规划,使两校区多媒体教学系统集成为一体,满足两校区课堂直播教学、名家名师讲座的需求,最终实现部分本科教学课程双选,真正实现两地网络一体化教学。通过该平台,可实现两校区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名师名课共享;为丰富课外文化生活,增强两校区文化的交流,营造两校区统一的学术氛围创造条件;为提高管理效率,节约办学成本,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做贡献。
网络课堂直播、名师名课共享的思路,可以进一步推广至更大的范围。目前高校均接入到中国教育科研网,同时具有充足的互联带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高校之间开展名师名课共享的活动,取高补低,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广泛的吸取精华,提升教学水平。
(三)建立教学信息化应用和运行的良好运行机制,实现教学管理全过程信息化,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不断向深入。
当前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虽然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建设已经达到先进的水平,但应用效果并没有完全发挥,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
“十二五”期间,应重点考虑建设切实可行的运行保障体系,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促进和推动教育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建立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对于教育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价,从而不断完善和改进,促进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四、小结
教育信息化是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了教学进程前进的快慢、教学水平的高低。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立集成的数字化学习社区,实现有效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放在以上几个方面,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推进高校教学的发展。
[1] 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