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发展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发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为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颖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发展势头之强,影响面之大,令许多教育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教育信息化究竟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发展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将其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我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为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颖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发展势头之强,影响面之大,令许多教育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究竟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这些都是中国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本文作者依据自己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多年研究和思考,力图解答这些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它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建设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通过在Internet上进行信息搜索可发现这一现象。西方国家的文献中极少使用“信息化”之类的说法,而在许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则大量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并且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英译法: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al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通过AltaVisa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可以得到4893个含有这三个名词的项目(网页),其中含Informatization的项目约占90%,含Informa-tionalization的项目约占6.5%,含Informationization的项目约占3.5%,可见Informatization是比较受国际认可的译法。然而,西方人并不认可“信息化”这一概念。有人曾经就“信息化”的这三种译法请教过多名英国教授,但都不被认可。与信息化教育相对应的译法应该是IT-Based Education,但在西方的文献中也不普遍。西方人似乎不喜欢象“教育信息化”或“信息化教育”之类高度概括的概念,他们用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IT in education(教育中的信息技术),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Network-Based Education(基于网络的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CyberEducation(“赛波”教育),Virtual Education(虚拟教育)等。IT in education与教育信息化的意义相近,e-Education与信息化教育的意义相近,而其他四个名词主要与网络化教育相关,代表着信息化教育实践的主流。

那么,教育信息化有什么特征呢?对此,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

多媒化使得信媒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

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可以把教育信息化看作为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化:什么是教材多媒化呢?它指的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象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例如有一个关于英语词汇的儿童多媒体学习软件,第一幅画面把常用的动作名词和图片汇编在一起,当你选择chase(追逐)一词,电脑会用声音告诉你“追逐”就是在某人或某物后面run(奔跑)的意思,如果你在两个小孩的画面上点一下,他们就会飞快奔跑起来;如果你还想知道奔跑的确切含义,你再在run上面点一下,电脑又会呈现关于run的声音解说和动画。在这样的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各画面之间好象有无形的链条互相串联,这种无形的链条被称为超链,这种带超链的多媒体又称为超媒体。俗话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有了超媒体“电子书”,活人读死书的时代将一去不返,因为多媒体教材本身就是活的书。如何把“活书”设计好?如何把“活书”学好?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img1

图4-1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分类

(2)资源全球化:这个概念很好理解,它指的是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图4-1),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对于我国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网上中文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开发网上教育资源,不但是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社会各部门以及知识者的义务。美国的网上基础教育资源体系就是依靠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建立起来的。

(3)教学个性化:它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个性的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

(4)学习自主化:这是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活动合作化:现代社会,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已经成了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电脑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电脑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电脑合作(电脑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6)管理自动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利用电脑管理教学。利用电脑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电脑管理教学)系统,包括电脑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Learning Portfolio),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7)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的虚拟化表明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图4-2是信息化学校的教育功能模式。

二、信息化教育模式的种类

信息化教育的迅速发展发展,使得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要对它作一个系统的分类是比较困难的。有人曾提出了一个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文化分类框架,从哲学观角度考察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文化取向问题,有助于从总体上了解信息化教育的概况与发展趋向。

img2

图4-2 信息化学校的教育功能模式

在上面的图4-3中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按照它们的教育哲学倾向进行分类。对某些模式来说,它们的哲学取向并非那么单纯,往往结合了多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如图所示,传统的CAI模式主要集中在Ⅰ区,强调个别化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教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直接教学任务被机器所替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兴趣转移到Ⅱ区,强调以学为中心。90年代以后,由于网上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Ⅳ区)。位于Ⅲ区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电化教室发展而来的,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而虚拟教室的出现则大大扩展了其概念。位于中心的是集成化教育系统,指综合了许多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系统。

img3

图4-3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文化分类

下面分别对这些模式作一下简要介绍:

(一)个别指导模式

个别指导模式(Tutorial)是经典的CAI模式之一,这个模式企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电脑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电脑呈示与提问,学生应答,电脑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应当指出,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个别指导方法,一是程序式个别指导,二是对话式个别指导或称“苏格拉底法”(Socratic method)。一般情况下大多指前者。后者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因此又称为智能导师系统。在多媒体方式下,个别指导型CAI的教学内容呈示可变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并可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二)操练和练习模式

操练和练习模式是产生历史最久而且应用最广的CAI模式,这个模式CAI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电脑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电脑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运用多媒体,可将许多可视化动态情景作为提问的背景。应当注意,从严格意义上说,操练(Drill)与练习(Prac-tice)之间是有一定概念区别的:操练基本上涉及记忆和联想问题,主要采用选择题和配伍题之类的形式;练习的目的重在帮助学生形成和巩固问题求解技能,大多采用短答题和构答题之类的形式。

(三)学习监测模式

这个模式从本质上说属于CMI(电脑管理教学)范畴,用于检验与调控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进程,包括提供事前测试、分配学习任务、提供事后测试,以及进行测试分析和提供分析报告。

(四)教学模拟模式

这里所说的教学模拟模式指的是利用电脑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系统(自然的、物理的、社会的)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建立教学模拟的关键工作是建立被模拟对象(真实世界)的模型(数学的,逻辑的,过程的),然后用电脑程序描述此模型,通过运算产生输出。这些输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世界的行为。电脑化模拟允许学生通过改变输入数据的范围来观测系统的变化状态。图4-4说明模型与模拟之关系。

教学模拟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CAI模式,在教学中应用很广泛。例如,在物理课中可模拟电子运动、原子裂变、落体运动等;在生物课中可模拟遗传过程和生态系统;在化学课中可以模拟化合过程和各种实验;在社会和人文科学中可以模拟历史演变、政治外交等。

教学模拟软件在教学中的用法很多,例如:

(1)演示法: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时,老师先向学生讲述某一系统的基本原理,接着用模拟程序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原理的理解。

(2)实验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操纵模拟的系统掌握实验步骤,然后进入真实实验室,可以有效地减少实验中的操作失误,这时电脑模拟实验起到预备实验的作用。另一种做法是利用电脑模拟实验来替代真实实验。比如,有一个名叫电子实验台的模拟软件活像一个万能的电路试验室,允许学生构建各种电路,并用仿真的仪表如电流表、电压表、示波器等来测量各个结点上的信号。

img4

图4-4 模型与模拟

(3)探索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像科学家们一样地去工作,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去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实际上就是让他们自行找出该模拟的世界所依赖的模型。例如,有一个叫做“虚拟果蝇”的模拟实验软件,可以让学生通过做果蝇交配实验来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学生首先选一只雄果蝇和一只雌果蝇作为亲本,它们有不同颜色的眼睛和不同形状的翅膀。过了几秒钟,这一对新婚果蝇就会繁殖出许多小果蝇,他们中有的像父亲,有的像母亲,有的是二者兼而有之。电脑提示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后代果蝇,记录不同形态果蝇的数目。然后,从这些果蝇中再选择一对作交配,看看它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后代。就这样,经过几代交配实验后,学生最多花几小时就能独立地“发现”生物的遗传定律,而如果用真实果蝇做实验则需要几个星期。

(4)体验法: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电脑模拟方法构造一种微型世界,让学生通过操纵其中的对象来形成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有个名叫“模拟公园”的软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公园,他可以选择地形,自主决定栽什么树、种什么花和草,以及养什么动物,还有建什么娱乐设施,而这些是要花钱的。当然,如果他的公园设计合理,经营得当,他可以很快得到“赢利”。这样的模拟系统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动植物知识、生态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5)游戏法: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脑模拟技术构造寓教于乐的环境,让学生可以扮演某些角色,如作为探险家如何在蛮荒险地求生存,作为企业家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作为见习教师如何博得校长和学生的欢迎。

(五)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与电脑模拟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教学游戏本质上也是一种模拟程序,只不过在其中刻意加入趣味性、竞争性、参与性的因素,做到“寓教于乐”。在教学游戏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使模拟的现象变得更加逼真,而且可创造在现实世界中难觅的“虚拟现实”情景。

img5

图4-5 教学模拟、游戏、案例研习之关系

教学游戏通常还与一种被称为“案例研习”(Case studies)的CAI模式相联系,埃林顿(H.Ellington,1981)等人提出一个模拟、游戏、案例研习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图4-5a),有助于我们澄清概念。罗密佐斯基(Romiszoski,1984)则进一步刻画了它们各自本质的区别(图4-5b)。

(六)智能导师

智能导师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是一种试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家教”的行为,允许学生与电脑进行双向问答式对话。一个理想的智能导师系统不仅要具有学科领域知识,而且要知道他所教学生的学习风格,还能理解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的提问。然而,世界上迄今所建立的此类系统能达到实用水平的屈指可数。

(七)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这个概念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问题解决作为一种CAI模式,是指利用电脑作为解题计算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的信息处理功能解决学科领域相关的问题。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让学生利用某种电脑语言来编制解决问题的程序,如Pas-cal、BASIC等,LOGO语言也可当作适合于儿童的问题求解语言;二是向学生提供问题求解软件包,如力学计算程序、化合分析程序、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通用数学计算程序Mathematica、工程数学计算程序MatLab等。就CAI范畴而言,后一做法现已成为主流,因为它可使学生将精力集中于问题求解的方法而非编程细节。

(八)微型世界

微型世界(Microworld)是利用电脑构造一种可供学习者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大多数微世界是借助电脑化建模技术构造的。微型世界的基本特点是学生对模拟的环境可操纵、可建构。例如,有一个名叫“电子工作台”(Electronic Workbench;EWB)的软件系统允许学习者利用它提供的元件构造各种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并能动态测试电路的性能;还有一个名叫“交互性物理”(Interactive Physics;IP)的软件系统允许学习者构造属于经典力学系统的大部分实验。还有一种供儿童学习的LOGO语言,也被认为是一种微世界,因为它提供的“图龟”世界允许学习者进行操纵并观察其反应。

伴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支持的微世界也应运而生。例如:由美国科学探索网络开发的学习化学酸碱度知识的“PH酸碱度”(在www.sci-ctr.edu.sg\sln\phfactor\ph0.html上有新加坡科学馆的汉化版)就是一个很好的网上微世界的例子。它为学习者学习酸碱度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在这个微世界中,学习分为七个步骤,即7E模式。所谓7E是指趣味(Excite)、探索(Explore)、解释(Explain)、扩充(Expand)、延伸(Extend)、交流(Exchange)以及测验(Exam-ine),这七个步骤的英文名词都是以E开头。这些学习步骤可以按顺序进行,也可以各自独立。

(九)虚拟实验室

什么是虚拟实验室呢?它实际上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境,供学生观察与操纵其中的对象,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有一个名叫“虚拟青蛙”的解剖实验室,学生可以做非常逼真的青蛙解剖实验,他可以剥去青蛙的皮肤和肌肉,于是骨骼清晰可见,还可以进一步解剖其眼睛和大脑。

(十)情景学习

情景学习(situated Learning)是现在教中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context)相联系的,而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情景学习就是利用多媒体电脑技术创设接近实际的情境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情景学习模式的主要方法有认知学习、抛锚式学习等。认知学徒模式是从传统的师徒传技授艺模式中得到启发,认为可采取类似的方法,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即解决问题能力,并提炼出几种基本的教学技法:

示范法(Modeling):教师演示典型问题的解法,学生认真观察。

教练法(Coaching):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观察和发现问题,并随时给予指正。

支架法(Scaffolding):教师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支架”作用(提供帮助)。视学生能力进展,教师应逐渐减少帮助,直至完全撤去“支架”,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其中教师的作用可由智能代理实现,也可在网络上由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通讯工具来提供示范、教练和帮助。

抛锚式学习(Anchored Learning):实际上是将教学“锚接”于(即安排在)有意义的问题求解环境中,这些有意义的问题求解环境被称作是“大环境”(macrocontext),因为它包括复杂的环境要素,要求学生系统地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每个环境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而且各个“锚点”(及其伴随的教学事件)都能够提供多课程的延伸。

(十一)案例学习

案例学习(Case Studies)系统是一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环境,系统中包含从实际案例中抽取的资料,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角色去调查案情(犯罪案件、医疗事故、道德伦理问题等),通过资料收集、分析和决策,得出问题的结论。

(十二)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s-Based Learning)存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并不是信息化教育特有的。学习资源的概念非常广泛,基于资源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各类资源进行自学。但在信息化教育的范围内,基于资源的学习从量与质两方面来说都不可同日而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电脑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和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等。Internet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信息海洋。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通讯操作技能,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检索机制,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学习。

实际上,除了信息资源以外,人力资源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儿所谓的人力资源,就是指可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使学生感兴趣的人。通过电脑网络,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才,他们在不施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给学习者以帮助,向学习者介绍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验、特定的技能和能力。

(十三)问究学习

问究学习(Inquiry Learning)模式指的是让学生利用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通过信息收集和推理之类的智力活动,得出对预设(通常由教师所给)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关于世界饥荒问题的调查学习范例:学生四个人一组,分别扮演营养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新闻记者(图4-6),根据教师提供网上资源线索,通过调查明白什么是饥饿,了解世界饥荒的现状与成因,寻求解决饥荒问题的可能方法,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小组成员将从不同方面调查获得的信息整合成一份小组报告在网上发布。

img6

图4-6 问究学习的例子:世界饥荒

问究学习与案例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之间有着相似之处,相似点是都涉及信息检索技术的应用,但它们的数据组织与范围是不同的。问究学习的数据库通常按学科范围组织而成,案例研习的数据库是围绕有一定实际背景的事例来组织的,而基于资源学习的资源通常无预定范围。

(十四)电脑支持合作学习

电脑支持合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或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是与传统的个别化CAI截然不同的概念。个别化CAI注重于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CSCL强调利用电脑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在电脑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们可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练习、小组课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

(十五)虚拟学习伙伴

虚拟学习伙伴系统(Virtual Learning Companion System;简称VLCS)本质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电脑来模拟教师和同级学生的行为。关于人工智能在CAI中作用,存在着一个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智能导师系统的概念,即企图用电脑模拟教师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让电脑扮演学习者的角色,而不是当教师;20世纪80年代末期更进一步提出了让电脑同时模拟教师和学生(多个或至少一个)的行为,从而形成一个虚拟的社会学习系统(参见图4-7)。台湾学者陈德怀是目前研究虚拟学伴系统方面的代表人物。

img7

图4-7 虚拟社会学习模式

(十六)虚拟学习社团

虚拟学习社团是指利用网上群体虚拟现实工具MUD/MOO支持实时或异时的学习交流。公告牌(BBS)、新闻组(Newsgroup)、聊天室(Chat)、电邮列表(ListSev)是一些比较经典的虚拟学社支持工具。MUD/MOO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Internet上流行起来的多用户异步通讯系统,MUD代表虚拟的多用户空间(Multi User Dimension)。MOO(Multi user dimension Object-Oriented)是由MUD发展而来的,是一种面向对象的MUD,它通过对由各种MOO对象构成的核心数据库的共享来向用户提供虚拟社会环境。每一个用户通过自己的客户机程序进入MOO。MOO提供实时的在线通讯,它引入房屋空间隐喻的概念,一个“房间”有一个议论主题,使得在实际地理位置上处于分离状态的用户能够在一个共同概念空间中进行交互和协作。MUD/MOO本来是为支持网上虚拟社会中的交际活动而设计的,但近年来,MUD/MOO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和研究工作中,它给网上合作学习提供了新颖而有效的手段。

(十七)网络协同实验室

网络协同实验室(Collaboratory或简称Collab)实际上是对真实实验环境和虚拟实验平台的集成,它实现了基于网络的问题求解过程。在协同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同学习伙伴一起设计实验,并通过模拟软件观看到实验结果。直到他们认为方案成熟,就可以转移到真实的实验环境中完成实验,以验证真实的情形。学生的所有行为都会被系统记录,以供进一步研究找出最佳学习路径或分析实验中的交互行为。

网络协同实验室中的学生之间分别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所有学习小组构成一个学习型社会。在实验过程中,只有组长能够控制实验器材,获取实验数据。其他成员只是向组长提供想法和观察实验结果。当然,组内的每一名成员都进行了明确的分工,他们各司其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监控每一个成员的表现和实验结果。

(十八)电脑支持教学

电脑支持教学(Computer-Supported Lecturing)系统包括电脑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应用,例如:电子讲稿制作与演示;用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支持课堂演示、示范性练习、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形式得到新生,并且有助于教师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十九)虚拟教室

虚拟教室(Virtual Classroom,简称VC)指的是在电脑网络中利用多媒体通讯技术构造的学习环境,允许身处异地的教师和学生互相听得着看得见,不但可以利用实时通讯功能实现传统物理教室中所能进行的大多数教学活动,还能利用异步通讯功能实现前所未有的教学活动,如异步辅导、异步讨论等。

(二十)认知工具

这里所说的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指的是那些能够帮助学习者锻炼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可以起到这种作用的软件有许多种。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所谓概念映象(concept mapping)工具,是专门用来建立“概念地图”的。概念地图实际上是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示,图中有许多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用加语义标记的连线来表示。例如,有一个名叫“灵感”的概念造象软件很受教师欢迎,可以让学生把课程中的所学知识元素按语义建立关联,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三、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一般的观点是,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带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改革有什么作用呢?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由此迫使教育者采取两种姿态:一是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二是教育者本身也得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现行教育状态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改革之路,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相信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这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来谋求教育变革的姿态。当然,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是互相交织的。

并不是所有教育改革都是合理的、有效的。为了有效的进行教育改革,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清楚地认识传统教育地弊端是什么?革新的教育有什么特征?1993年美国教育部组织了十多位资深专家(B.Means等)产生了一份题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为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教育界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共识,值得我们借鉴。报告提出了革新教学的若干特征,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革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之间的明显差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进行改革呢?首先有个策略问题。按照B.Means等人的观点,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务实的(Authentic)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未来目标是促进教学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而用于教育的信息技术从性能上讲有高低之分(为方便起见,以下简称高技术与低技术)。

传统教学与革新教学之特征对照表

img8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空间。如图4-8所示,我们目前的教育状态基本上是属于低技术支持的低投入型学习(A)。选择教学改革策略如同走象棋,存在多种走步策略:

(一)一次性的简单策略

A→B:用高技术来支持被动型学习。假定教学模式无根本变化,教学过程中较多地使用高技术来替代教师的教学授递功能。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A→C:用低技术来支持投入型学习。假定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中应用一些比较普通的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

A→D:用高技术来支持投入型学习。假定在教学中以高技术为重要教学手段,并且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体现了革新教学的许多特征。

(二)二次性的简单策略

A→B→D:先用高技术来支持被动型学习,尔后转向投入型学习;

A→C→D:先用低技术来支持投入型学习,尔后进化为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

(三)综合性的策略

上面所说的策略分析是以线性思维为基础的,但是事物的实际发展一般不可能是直线式的。我们假设可以采取综合性策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技术应用模式。为了能够合理地选择技术应用模式,我们首先必须认清不同改革方案的教育价值。

img9

图4-8 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空间

方案B的假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正如人们通常批评的那样,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那么,我们可以说方案B的作用是以“电灌”代替“人灌”,应该具有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此外,好的媒体化教学还应该具有激发学习者兴趣,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

方案C的假设是在没有高技术的条件下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可以在教师作为帮促者、异质分组、协同作业、基于绩效的评价等方面体现革新教育的特征。

综合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出,每一种技术应用方案都有它特有的教育价值,并且是难以相互替代的。我们把方案B看作为用技术强化传统教学,把方案C和D,特别是D,看作为用技术革新教学。

对于教学来说,教学技术与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模式)既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联系。例如,对于上述方案A可以说是技术变了而方法没变,方案B则是方法变了而技术没变,而方法C是技术与方法都变了。

具体到教学技术,它本身是媒体与方法的结合。然而,当你把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时,你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授递环境改变其预定的教学模式,这是教育技术的实用学问题。例如,一个具有高度交互功能的微世界软件,如果在一人一机的授递环境中,那么学生与机器(电脑)之间就有良好的互动效果,他们可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一个电脑多媒体播放系统中,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只能观看,他们就变为“看中学”(Learning by seeing)。做中学与看中学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最好的效果是,在使用技术时,应做到人机优势互补,机器(各种媒体技术)所擅长的事让机器去做,人(教师)所擅长的事留给人做。

怎样选择合适的技术来支持教学改革呢?这里有许多复杂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既有主观方面的(如教育观念),也有客观方面的(如人、财、物、设备条件等)。但是,在你作这类考虑前,必须懂得各类技术在支持教育改革方面的不同作用。米因斯(B.Means)等人曾提出一些建议,现概括于下表,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作用。

教学技术对教学革新的支持作用

img10

img11

也许有人可能会很自然地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像图4-8中的方案C那样,用低技术也能支持教育改革,那么方案D有必要吗?这涉及到对教育技术,特别是媒体技术的教育作用的认识问题。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可以说利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这就是以科拉克(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要义。但是,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则认为媒体与方法同样重要,因为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为了认识这一问题,我们首先明白创新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然后将这些特点与信息化教育模式相联系。

img12

图4-9 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结构

现在教育学中提倡创新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的人才(钟启泉,1999)。创造性思维有哪些重要性呢?美国依阿华州教育部曾提出一个三元结构模式,它包括基础性思维(常规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三方面。基础性思维依赖于从课程教学中所接受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的;批判性思维依赖于基础性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重组;创造性思维需要依靠基础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为人类社会产生新的知识。这三类思维的整合形成复合思维过程,具备较大的创新潜能(图4-9)。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整合思维模式作为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结构。

从图4-3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客观主义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基础性思维方面是比较切实有效的,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有独到之处。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既需要客观主义的教育文化也需要建构主义的教育文化。另一方面,现代创新人才应该既有自主意识又有合作精神,这意味着创新教育既需要个体主义的教育文化也需要群体主义的教育文化。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我们需要整合多元教育文化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四、我们应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

面对正在迅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时代,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界应采取什么行动?对此,有关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地位。当最初人们用电脑辅助教学时,第一个直接的想法是让电脑扮演导师的角色,从程序式教学发展了后来的智能导师系统。麻省理工学院的S.Papert教授提出一个截然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应该让电脑扮演学员的角色,而让学生充当老师来教电脑做事,并为此设计了一种适合于儿童使用图形程序语言LOGO,使儿童可以从使用这种语言来指挥电脑作图绘画开始,逐步进入程序设计的抽象殿堂。既然电脑可以当老师和当学员,为什么不可以当平辈的学伴呢?现在已经出现了虚拟学伴系统,可以与学习者进行互帮互学。电脑还可以充当教师和学生的助手,例如寻找和整理资料、代理通讯联络、提示事务日程等。以上这些可以当作为信息技术的拟人作用。

其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拟物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可以用电脑和网络构造便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的情境,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室、虚拟学社、虚拟教室等。利用网上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可以发展基于资源的学习。更自然的做法是让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工具,包括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支持他们教与学的活动。图4-10较好的刻画了信息技术在基于中的拟人和拟物作用。

很明显,伴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信息技术的拟物作用和从属拟人作用越显重要。

(二)学会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

从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着许多片面性。人们一讲到电脑辅助教育就认为似乎是开发课件。其实课件只是信息化教育系统的一个构件,图4-11清楚地描述了课件的地位。课件本质上是目标特定的结构化学习材料,光有课件还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系统。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教育系统除了课件外,还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并且还需要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支撑。

img13

图4-10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img14

图4-11 课件在信息化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设计水平也应进行变革,从经典的CAI设计进化到信息化教学设计。这儿所说的信息化教学严格地说是e-learning(信息化学习)。信息化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的。下表简要描述经典CAI设计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区别。

经典CAI与信息化教学的区别

img15

(三)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不断前进。在实施信息化教育时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信息教育+信息化教育

在教学中,信息教育应该与信息化教育相结合,也就是说在进行信息科技教育时,不要过分注重学科的知识性学习,而应该关心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特别是要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

2.人脑+电脑

在教学中,人脑与电脑也应该协调作用,实现功能之间的互补。电脑具有信息处理速度快和记忆容量大的特点,可以极大地减轻人们在信息记忆和简单性加工方面的负担。因此人们可以把脑力集中于研究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上。在教育上,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改革教学方法,从单纯教知识转变为注重教方法,从学习解决结构化问题到解决半结构化问题。

3.左脑+右脑

当前社会,不少人批评现在的大多数学校是左脑型学校,因为目前的教育方法以抽象性知识的灌输为主,比较适合于善于形式思维的左脑型学生。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得那些右脑型学生更容易获益。

4.创新+爱心

即便是到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动化教学的时候,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创新教育方面和情感教育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能否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情感教育?目前看来不能,因为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如何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一种可行的办法是鼓励资源共享,让他们懂得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不是搞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性开发。

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中,任何一种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教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在文字被创造出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口授为主,加之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以雄辩术、演说术为表征的语言技术一直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技术。但是当人们需要把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经验、思想信息长期保存、随时再现或大范围同步传播时,语言技术的局限性凸现出来。文字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并逐步上升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技术。它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学能力。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文字传播技术产生了革命性飞跃,并引发了以文字信息为传播对象的教育群体,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这两大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堪称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大里程碑。

但是,在教育技术先后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等)、视听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言实验室等)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电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二)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技术体系各分支产生的影响

从本质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教育技术的功能结构方面来看,它是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以电脑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下面将分别对此进行阐述。

1.对教育模式产生的影响

教育模式的范围很广,大致说来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教育也是应用时间最长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中心的,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讲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国内外的众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电脑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它建立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模式。它建立在电脑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其特点是: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电脑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网络教学”模式。它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虚拟现实教学模式”。它建立在电脑仿真技术的基础之上。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新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发现者;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学习环境,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2.对教育传播技术产生的影响

教育传播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学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学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宽隔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他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较之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输的速度慢、信息量小、存储不便来说,当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上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1)信息传输实现了网络化。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媒体办公通讯系统,例如电子邮件、图文传真机、可视电话等,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可与外地学习者进行交流、协商、探讨,实现了自主学习。同时它能提供十分方便的联想式非线性即时在线式的超媒体信息检索和查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线性阅读的方式。

(2)信息呈现实现了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应用其他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3)信息贮存的实现了光盘化。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信息贮存呈现了信息量大、存贮速度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的优越性。

3.教育资源被利用的更充分

教育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是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在信息化社会,信息量的增长速度很快,电脑等新的信息手段的飞跃,扩充了个人想要利用信息时信息选择的余地。同时,个人不仅接受、利用信息,而且也参与包括了信息的生产和发布在内的活动。这就使双向信息传输有了可能,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电脑等作为一种信息手段,它不是针对大众,而是针对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可在他愿意获取信息时随时获取、再生并发出信息。新的信息手段大幅度地扩充了教者与学者的双向信息交流,为学习者创设了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环境。新的信息手段作为真正的个体信息媒体有可能符合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特性。

远程通讯也可以被用来获取信息。学生和教师只要向许多公开信息服务机构中的一个机构进行订购,便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和其他基础材料,比在任何学校中以具体形式得到的多得多。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开放的,信息的价值良莠不齐,学习者在对信息长期的接触中,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信息能力”。

(三)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著名学者E·拉兹洛在其1992年提交给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规定世界权力与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传真机等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纪元。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不久以后,人机对话的技术将使人们不仅能发送和接收信息,而且能不受距离和运作时间限制地进行对话、讨论、传递信息和知识。”

在信息化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知识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教育是信息时代的根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教育主要以传递知识和累积文化为目的,教育是指向过去的;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指向现实,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有急功近利的局限性;进入信息化社会后,教育则必须面向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富尔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随着电脑互联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至生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直接决定着学习者信息素质的高低,这乃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当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这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

(四)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教育是教育技术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从教学的本质来说,学习是根本的,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学习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处理能力。所以说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信息技术教育最本质的目标应该是发展人的教育,这其中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指导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的思想和策略就应从人的发展教育的目标而来、从学习中来,向全世界学习;从历史经验中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科学研究中来,总结信息教育的步骤。

在对信息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指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内容上要考虑到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要求,以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主,但又不能偏离信息技术对人能力培养的要求单独学习电脑网络技术,要在观念上认清电脑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的推广,除了以上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材编写方面的要求外,各地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