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上课程中心系统研究与设计
李春林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广东深圳,518055,E-mail:lcl800@163.com)
摘 要:随着精品课程、示范校和骨干院校等建设项目的开展,形成了一批优质的共享资源。如何按照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组织这些资源,如何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网上课程中心以课程为主线,以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以应用为核心,在技术和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具有展示、整合、管理、学习、共享、互动交流、反馈、统计等功能,为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社会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
关键词:课程中心 资源整合 专业资源库 以用户为中心 以应用为核心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Center Shenzhen Polytechnic,Guangdong Shenzhen,518055,E-mail:lcl800@163.com)
Abstract:With exquisite course,Exemplary vocational colleges,Backbon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other construction projects,It produce large amounts of high-quality shared resources.How to organize these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each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How to play the role of these resources is Focus of this study.Online Course Centre takes course as main line,takes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the basis,user-centric,application-core,is supported by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integra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teaching resources,has display,integration,management,learning,sharing,interaction,feedback,statistics and other functions,provide personalized service for teachers,students,industry,enterprises,social workers.
Key Words:course center;resource integration;professional resources;user-centric;to apply the core
一、引 言
网络课程、资源库、精品课程、示范校、骨干院校等一系列高职院校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为我国高职教育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不乏优质、精品资源。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没有科学有效的总体设计,没有统一的、可以共享的资源平台,导致这些教学资源分布零散,在教学上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1]。建设网上课程中心,以专业、课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目的是为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社会人员构建一个全新的、导航清晰的、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具有展示、整合、管理、教学、共享、互动交流、反馈、统计等功能的综合性课程平台。
二、建设意义
(一)营造职业教育学习环境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2]。课程中心按照岗位要求组织资源,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虚拟的职业教育学习环境。在这个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了解到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可以借助技术资料、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可以与一线企业技术人才进行技能交流,可以了解到一线技术人才在岗位上的风采。课程中心是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整合课程资源
随着精品课程、高职院校示范校和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的开展,各相关高校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收获了一批改革成果,形成了一批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共享资源。但这些教学资源各有各的特点,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个性化特征明显,缺乏普适性、通用性。这就要求全国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在应用这些资源时,需要首先将这些资源整合到相关课程,同时结合本校的特点进行采集和改造,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企业的技术资料、岗位技能标准、培训资源直接面向一线职业技术人才,是真正意义的优质资源,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内容。行业、企业的参与给课程中心的建设增添活力。通过合作开发在岗人员培训课程、先进技术推广、培训课程等途径,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充分吸纳优质企业资源,形成时效性强、质量高的课程,满足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共、自主学习人员的需要。
课程中心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的改革,促进课程顺利开发,为课程建设提供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课,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主动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开展行动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规范课程中心的建设,统一课程体系、资源库、资源组以及文档、图片、视频等各类素材的建设标准,避免教学资源的简单堆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三)建立个性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反映了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公共平台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训课,校内课与顶岗实习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背景下,对同一专业的学生提供多种课程体系,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课程中心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复杂化,让学生可以定制适合自己情况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三、系统设计
(一)系统模型
课程中心由门户系统、用户中心、应用中心、资源中心和运维中心组成。资源中心是基础,应用中心是核心,用户中心是关键,运维中心是保障,门户系统将各种分系统整合在一起。资源中心为应用中心和用户中心提供资源和数据的支持,应用中心和用户中心对资源中心的数据进行建设、整理、维护。课程中心的系统模型如下:
门户系统发布学校信息,收集反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与统计数据,提供了各项功能的入口,展示课程相关的院系、专业、教师的风格与特色,展示课程、专业、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统一的界面向用户提供课程体系、资源库、建设成果等展示资源以及网络教学、课程管理、在职培训、数据统计等内容,包括信息发布、课程导航、运行状况、互动系统、帮助系统等功能模块。
资源中心按照职业院校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资源体系;采用易于使用的资源包、系列资源、资源组等形式整合各类资源,使资源系统化、系列化;按照导航清晰、简便易用的原则对海量资源进行清洗。
应用中心是建立在资源中心基础上的各类应用系统,包括课程设计、网络教学、在职培训、职业能力测试、职业技能虚拟学院、项目申报等。用户可以根据课程、专业、学生、教学条件、教师的教学风格,设计各种应用系统,开展课程建设、展示、培训、共享等各项应用,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性、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
用户中心提供用户可以操作的各项功能模块,记录操作轨迹,统计各类数据,展示用户成果,提供发表学习作品、参与讨论交流的舞台。用户中心包括学生学习中心、教师教学中心。
运维中心提供基础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平台管理、技术支持等功能。
(二)门户
门户系统包括信息发布、课程导航、运行状况、互动系统、帮助系统等。
信息发布是指发布与课程中心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教学文件、培训信息、课程建设信息、教学评估信息、课题研究信息、建设标准和规范等。
课程导航是指按照网络课程的名称、创建时间、访问量、院系、专业等信息显示课程列表,对重点课程、推荐课程、精品课程、示范课程通过专栏的形式显示运行状况。运行状况包括建设情况、访问情况和教学情况。建设情况主要指最新的资源更新列表,访问情况指统计平台的总访问量、日均访问量、月访问量等,教学情况指教师在平台上布置作业、答疑的情况。
互动系统主要通过论坛、在线调查等方式进行经验交流,探讨问题,反馈情况等活动。
帮助系统提供课程中心使用指南、技术培训资料、标准、规范、联系人等资源。
(三)基础: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存储、整合、查询等工具,学生和教师利用资源中心可以轻松交换、重复利用和共享教学内容和其它资源。该平台能够简单、有序、高效地管理纷繁芜杂的教学资源,能够安全、方便、快捷地共享教学资源,能够以标准化的方式在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取所需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查询和利用资源的有力工具[3]。建构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资源体系,提供对不同粒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是资源中心重点关注的问题。
1.资源体系
资源体系又称资源结构,是资源的组织形式。按照不同级别,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可以分为素材级资源、课程级资源、专业建设级资源;按照资源的应用来划分,可以分为教学资源、培训资源、考证资源等等。
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以学科、专业为主线,以标准规范、岗位信息为依据,以课程、实训、职业技能,以素材库为支撑,整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信息和教师讲义、课件、参考资料、虚拟仿真、视频、动画等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4],建立以“公共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大类)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业方向(专门化)课程(组)+任意选修课程(组)”为框架的开放、动态的网上课程中心,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能满足高职教学需要的优质技能培训资源包、教学资源库、培训资源库、考证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参考资源服务。
2.标准与规范
为了高效集成与整合各种资源,方便用户使用,首先必须要明确资源可建设内容,建立各子项目的建设标准,如专业建设标准、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标准、实训标准、素材采集与分类标准等,为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依据[5]。根据专业建设要求,专业标准应涉及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教育类型、学历层次、学制、生源、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专业开设基本条件等。我国各高职院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从业岗位群中既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的方面,资源库建设层面应以各院校基本认同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为主要依据。因此,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双证书”要求来确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所覆盖的工种及相关专业技能标准。专业技能标准的规定条目应包括:职业概况、基本素质要求、工作要求、理论知识与技能及相应比重等内容。专业课程体系源自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调研,以此作为课程内容的依据并设置各门专业课程,形成课程体系结构。专业课程体系中各课程应明确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颁布日期。其内容条目需注明:课程描述(学时、学习与工作目标描述、学习与工作内容描述)、学习单元安排、各单元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基本要求,本课程所需仪器、设备、耗材清单,教材与参考资料等。
3.资源整合与管理
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重点专业建设中,开发符合高职培养要求、符合高职教学规律的学习资源,突出操作性、能力性,而非系统性、理论性,从而真正体现高职人才培养所应具备的高技能要求的高职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就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专业教学建设新课题[6]。在“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下,整合不同形式、类型、层次的资源,将系列资源以“组”的形式展示,如系列技能培训视频组、图片组、动画组等,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应用性。在资源组的建设基础上,可以围绕某一项专业技能,形成优质资源包。优质资源包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可能是一个压缩文件,也可能是一个专题网站。以专题网站的形式展示资源包,资源的交互性、开放性、易用性将更好。
(四)核心:应用中心
系统要真正充分发挥作用,依赖于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7]。在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应用,是提高教师积极性的关键。课程中心提供了课程设计、网络教学、在职培训、职业能力测试、职业技能虚拟学院、在线考试、项目申报等多种应用系统,满足各类人员在课程中心开展各项活动的需要。
1.个性化网络课程设计
利用课程中心的资源设计课程,开展个性化教学,是课程中心的基本功能。教师利用课程中心的专业资源,快速开发网络课程的学习单元、学习路径、知识点、作业、练习、测试等内容,促进课程中心资源的应用。
2.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方式自由灵活、交流渠道丰富通畅等优点,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传输多种媒体信息,便于实现多向交流,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管理绩效,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因而受到高职院校的广泛关注。网络教学基本功能包括:发布网络课程、批改作业、组织考试、发布测试成绩、BBS、短信等
支持基于PBL的课程教学。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支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网络教学能很好的支持工学结合,学生通过作业与作品系统实现工作汇报,通过课程系统、资源系统和交流系统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3.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指为提高在职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由用人单位直接或委托其他培训机构对劳动者实施的培训。课程中心提供在职培训需要的资源,提供多向交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管理功能,保证在职培训的有效运行。
4.职业能力测试
职业能力测试是通过某些测试来预测下某人的职业定位以及适合的职业类型还有性格之类。一般这属于一种倾向性的测试又称之为职业能力倾向性测试。随着按原系、按专业、专业群招生的开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能力测试显得尤为重要。职业能力测试可以帮助职业测评参测者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参测者者确定职业目标,尽可能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多角度专业化的职业评测维度可以帮助测评者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让用人单位合理的应用职业评测报告结果人岗匹配,达到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5.职业技能虚拟学院
职业技能虚拟学院是运用虚拟技术,创办在互联网络上的、不消耗现实教育资源和能量的,并且有现实职业技能培训的特征和功能的一个系统。
职业技能虚拟学院运用虚拟技术,在互联网络上模拟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又和现实职业技能培训相似的实训室、仪器设备、企业、实习基地等教学环境,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所需要的多媒体教材。多媒体教材一般由优秀教授编写,高级职业技能师演示,声、形、像俱全的,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仪器设备可以分解和组合的,内容可以迅速更新。
职业技能虚拟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多媒体交互式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选择教学软件进行学习,在师生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因此,他们成才完全是个性化的,完全可以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展自身的特长、兴趣和爱好。
(五)关键:用户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是课程中心的关键,要以良好的用户体验为课程中心设计的出发点,提供用户需要的功能模块,设计适合用户特点的个性化界面,是户中心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学生学习中心
学生学习中心为是学生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及使用知识的平台。利用学习中心,学习者可以方便的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路径
学习中心包括学习任务、学习信息、学习日志三部分组成。
学习任务:集中展示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在线考试、主题讨论等内容。学习者不用进入课程,就可以直接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参与讨论。
学习信息:展示学习者正在学习的和重点关注的课程、论坛、企业、资源库的信息,当相关的有更新时,系统给出提示信息,学习者可以第一时间学习最新的内容。
学习日志:记录学习者各种积极的、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学习行为,显示各种学习行为的统计信息。一是记录基本的学习行为,如学习者登陆、回帖、发帖、学习时长、学习次数等;二是记录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如论坛加精、知识推荐、做练习、做模考试卷等;三是记录有成效的学习行为,如练习与测试的成绩;四是记录参与课程中心建设的行为,如上传资源、发表作品、发表反思等等。
2.教师教学中心
课程中心中,教师是课程和资源的主动建设者,也是网络教学、在职培训等项目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中心运行的好坏,与教师的积极性、能力与水平密不可分。教师中心包括了教学任务、教学工具、教学行为、资源建设等功能模块。教学任务不仅显示教师教学的课程,教师还可以在不进入课程网站的情况下布置作业。教学工具包括E-mail、短信、论坛等交流工具,多媒体资源处理工具,优秀资源、学生作品的推荐工具等。教学行为主要统计教师的登录、发帖、作业、考试、论坛发帖、在线时长等数据。资源建设主要统计教师建设的课程门数、上传的资源数量、资源的访问情况、被推荐的资源的情况等等。
(六)保障:运维中心
运维中心包括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基础数据管理,二是统计分析各种数据,三是平台管理,四是技术支持。
基础数据管理包括对用户、机构、课程、专业等数据的管理。
统计分析用于统计资源建设情况和教学应用情况。从时间上,可以按月、按学期、按年进行统计;从内容上,可以统计资源的数量、点击次数、下载次数;从对象上,可以按照学校、院系、专业、课程进行统计;从教学方面,可以统计作业布置数量、作业批改情况、在线考试情况等。
平台管理。通过存储、信息过滤、备份、日志等手段来保证数据安全,通过服务器的配置、升级实现负载均衡、动态容错等功能。
技术支持包括信息技术培训、平台基本操作等方面的支持。
四、结束语
课程中心的建成,将为学校提供全面详细的课程信息,高效便捷的网络课程建设手段、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合理的课程管理与评测工具、易用的网络教学师生互动环境。课程中心对于推动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中心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师生的积极参与。如何调动师生利用课程中心的积极性,如何发现和挖掘依靠课程中心进行教学的典型案例,如何创新现代化教学模式,是我们下一阶段研究的主要工作。
[1] 田亚新,普通高等学校建设数字化课程中心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8):160~161.
[2] 贺修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121~126.
[3] 刘军旭王津,示范性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1,(1):134~135.
[4] 陈晓琴,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85~87.
[5] 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0~81.
[6] 吴学敏,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53~54.
[7] 颜洽茂谢桂红,构建本科教学课程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17~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