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性道德与情欲

(二)性道德与情欲

时间:2024-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性道德与情欲自从人类从混乱的性关系中走出来后,从群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的发展,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道德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使人们的情欲和行为保持适度,并同时不侵犯他人的情欲。实际上前两种观点是建立在性道德和情欲对立论的基础上,将性道德与情欲视为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

(二)性道德与情欲

自从人类从混乱的性关系中走出来后,从群婚、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形式的发展,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为了维护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稳定,必然要产生性道德,一方面对人们的性行为要进行评价,又要对人们的性行为有规范的约束。同时人有种种欲望,有低层次的欲望和高层次的欲望,有合理欲望又有不合理欲望等,如衣食住行的欲望,对财富、权力、地位、名誉的欲望,更有男女情欲和肉欲等欲望。如何处理性道德与情欲的关系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们重点探讨的话题,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要面临的矛盾选择,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更是在道德选择中无法回避的哲理难题。因此,梳理历史哲理,挖掘思想精华是正确处理这类难题的理论前提。

1.限欲与纵欲:西方人的情欲观

情欲观与理欲观是紧密相连的,理欲观包含情欲观,情欲观影响理欲观。根据笔者在前面的论述可知,西方人的理欲观主要分为两种:感性主义的理欲观和理性主义的理欲观。那相应的情欲观也应该包含在这两种理欲观中。感性主义的情欲观与理欲观是一致的,主要是趋乐避苦,追求感性快乐,避免痛苦,尽可能地满足欲望,获取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快乐,尤其是精神上的快乐更能够使人幸福。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只有适度和节制情欲,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如果无节制地让自己的情欲背叛了自身的健康,人就不会得到快乐;如果毫无节制地追求物质欲望和感官快乐,就会阻碍获得精神快乐的幸福感。因为过度沉迷于情爱享受中的人,他们的快乐是短暂的,当他们追求的情爱快乐得到满足后,这种幸福感就会瞬间即逝,因为总会有下一个情欲没有得到满足。而理性主义认为感性的情欲是低级的,而理性的情欲观才是高级的,人只有具备了道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如古希腊哲学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他就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将人类最复杂的情感分为三种状态:低、中、高。认为达到幸福的正确途径既不是过低的情感也不是过高的情感,而是中间状态的情感。斯宾诺莎认为人们的感情很脆弱,很容易被情欲所驱使和奴役,也容易被财富、荣誉、感官快乐等所迷惑,而这种被驱使、奴役和迷惑的情感属于被动性质的情感。当情感处于被动时,因为没有理性的指导,只能听凭外界偶然因素的支配,所以,这使得情感会给人们心灵上不幸和忧伤。[15]他的观点富有一定的哲理性,他认为人们并不是因为克制了情欲就会得到幸福的回报,而是享有了幸福才能通过理性力量克制情欲。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却提出:“真正的幸福在于能满足自己的一切情欲”[16]、“任何一种无益的或恶劣的情欲是没有的;一切性格都是它们原来那样美好;应该激发他们的情欲,而不是来抑制它们……”[17]这种对情欲的高度肯定在反对禁欲主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却使人们的性道德从一个禁欲的极端走向了纵欲的极端。虽然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但缺乏理性的思考,这种绝对的性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这种观点尽管在西方性解放运动时期成了纵欲者的理论依据,但历史的经验进一步证明了这种绝对的性自由终究被历史所矫正、被人们所抛弃。

2.限欲与禁欲:中国人的情欲观

正如从前所述中国的情欲观在宋明理学的禁欲思想盛兴前,思想界大多主张合理控制欲望是必要的。如孔子孟子荀子等观点倾向于节欲、限欲、导欲。但程朱理学使禁欲论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下社会的性道德走向了极端,人们的情欲被人为地极端压制和摧残,甚至到了吃人的程度。然而对理学禁欲思想的批判从明清时起从未间断过,批评力度最大的应属戴震了。他在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中集中表达了理存于欲中的观点。他认为情欲有两种重要的作用,一是维持自身生命和延续后代;二是促使人奋斗的动力。戴震说:“理者,尽夫情欲之微而区以别焉。使顺而达,各如其分寸毫厘之谓也。”“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情得其平是为好恶之节,是为依乎天理。”[18]认为人的情欲只有顺理顺情才能得到,天理和情欲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任何理不可能独立于情欲之外。道德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使人们的情欲和行为保持适度,并同时不侵犯他人的情欲。戴震在前人情欲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人的情欲为有生固有的本能,只要有生命就会有情欲;二是既然情欲的产生具有必然性,那么,情欲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人不可能绝对的袪欲;三是理存于欲中,并且是存在于有节制的情欲中。而程朱理学祛人情欲,绝对存理,只能使人变成更为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尤其是对程朱理学颠倒理欲关系,宣扬理欲对立的虚伪性的批评非常深刻尖锐,认为饮食男女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人无法离开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如果人类无法生存发展了,何谈基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原则。显然,这些辩证的观点对18世纪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也为五四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

3.性道德与情欲关系的历史反思

纵观古今中外的道德与情欲之辩,无外乎有三种性价值取向:一是当理性主义被尊崇为性道德文化的主流时,人们肯定性道德的控制力量,否定或排斥情欲的正常需要,崇尚禁欲原则;二是当情欲被肯定并视为性道德文化的主流时,性就会被视为正常的生理反应,人们崇尚纵欲原则,排除或否定性道德的约束力;三是当性道德和情欲被视为辩证统一的关系时,人们就会既肯定性道德的价值又不否定情欲的意义,追求合乎性道德规范的情欲。实际上前两种观点是建立在性道德和情欲对立论的基础上,将性道德与情欲视为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然而,无论是崇尚禁欲还是纵欲,其本质上都是反人类、反人性的,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的发展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第三种观点将性道德与情欲建立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上,既不以理制欲也不以欲治理,而是将性道德与情欲的关系视为辩证关系恩格斯曾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关于道德,费尔巴哈所告诉我们的东西只能是极其贫乏的。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因而应当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双重的校正。第一,受到我们的行为的自然后果的矫正:酒醉之后,必定头痛;放荡成习,必生疾病。第二,受到我们的行为的社会后果的矫正:要是我们不尊重他人同样的追求幸福的欲望,那么他们就会反抗,妨碍我们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由此可见,我们要满足我们的这种欲望,就必须能够正确地估量我们行为的后果,另一方面还必须承认他人有相应的欲望的平等权利。”[19]中国传统道德,不论具体内容如何,一直有两大前提:首先是把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其次是把个人在性方面的表现与整个人格对立起来。[20]

从整个社会发展过程来看,人们对情欲的态度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再到肯定的反复交替过程。但总的来说,人们的性道德观念逐步从绝对一元、封闭到相对多元、开放的螺旋式上升,这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