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德与道德决策

道德与道德决策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道德与道德决策道德和社会责任从根本上讲,是关于在漫长的岁月中社会关系特性的概念。美日股票市场的丑闻、意大利工商界与政府间的腐败交易、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和影响、不同文化之间日益加强的相互作用等一起把工商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推向了最前沿,道德与社会责任成为管理学研究的新课题。人们为了获取社会的认同、成就和荣誉,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一定会按照“应有”的道德规范行事。

第一节 道德与道德决策

道德和社会责任从根本上讲,是关于在漫长的岁月中社会关系特性的概念。道德是维系这种社会关系和秩序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上台后,联合国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鉴于全球化的脆弱性和国际越拉越大的差距,鉴于国家内部的差距也在拉大以及财富的分配不公和不平等,特别是鉴于某些企业不合理的发展对世界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威胁,安南向国际商界领袖提出了挑战,呼吁企业约束自己自私的牟利行为,并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1999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安南提出了“全球协议”,并于2000年7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近些年来,组织道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连《财富》和《福布斯》这样的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社会及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日益丰富的产品,为社会作出了日益巨大的贡献。同时,某些企业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严重损害广大消费者及社会的利益,违背法律与道德原则。美日股票市场的丑闻、意大利工商界与政府间的腐败交易、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和影响、不同文化之间日益加强的相互作用等一起把工商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推向了最前沿,道德与社会责任成为管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一、道德

(一)道德规范体系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人们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或错误的。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可能摆脱社会而独立存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组织或个人都必然要与其他组织或个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他们之间也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为了消除冲突,缓解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除了法律法规以外,就必须要有某些道德准则来调整人们的行为,这些道德准则就构成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体系一般由核心的道德价值取向,基本的道德原则,重要的道德规范,最本质、最普遍的道德范畴,以及由此产生的各个特殊领域的道德要求组成。

不同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人类认识程度及由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决定的道德关系不同,因而就产生了适应不同时代、烙有这个时代内容和社会性质特征的道德规范体系。从整个社会来看,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和表述是,现阶段占社会主导地位的先进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应包括:一个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基本原则——集体主义;四个主要道德规范——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两个特殊行为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现阶段常讲的,用于指导和影响人们道德行为的重要道德范畴主要有以下内容。

①善恶。善是指某一行为或事件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恶是指某一行为或事件不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这一道德范畴要求人们在采取行动、追求目标时首先要心存善恶观念,要做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动。

②义务。义务是指在现实社会关系中,依据一定道德原则和要求,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有一定的使命、职责或任务。任何个人或企业组织在同他人及其社会组织的交往中,不管自己是否意识到,总是客观存在着某种要尽的义务,因而应当采取应有的行动来履行这些使命、职责和任务。

③良心。良心是指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种人们自觉意识到、并隐藏于内心的使命、职责和任务,是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道德范畴要求我们,要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培养和唤醒道德良心、自觉意识并主动承担道德义务。

④公正。公正是指主体在处理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实践中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这一道德范畴要求我们,在发展机会上公平竞争,在权利行使、义务担当和报酬获取上对称平等,在奖惩与功过评价上客观公平。

诚信。诚信是指主体在处理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实践中要诚实守信,即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信守合同,信守诺言,忠于职守,知错就改,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而不是采取弄虚作假、谎报欺诈、隐瞒真相等不正当手段。

⑥勤奋。勤奋是指主体在劳动中通过认真工作,勤勤恳恳,不断自我勉励、努力苦干,以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只有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才能获取荣誉、幸福和成功。

(二)道德的功能

道德在对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具有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以达到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即道德有调节功能。人们交往中的一切关系和活动都是道德调节的范围,它可以依靠其大多数成员的评价性看法和倾向性态度,对社会道德现象进行褒贬评价,以调节人们的行为,此即为社会舆论调节;它也可以依靠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道德经验和所形成的社会风尚,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此即为传统习惯调节;另外,还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修养,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良心,使人们能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行事,以此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此为内心信念调节。

②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可以通过评价、命令、指导、示范等方式和途径,运用塑造理想人格、榜样等手段,来培养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即道德有教育功能。因此,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对人们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使其形成相应的道德认知;另外,要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唤起人们完善自我、完善社会的热情,使其自觉将外在的道德知识变为内在的道德信念。

③道德的激励功能。道德具有激发人们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人们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功能。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不仅包括人们“现有”的行为规范,也包含人们“应有”的行为规范。“应有”的行为规范一般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人们为了获取社会的认同、成就和荣誉,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一定会按照“应有”的道德规范行事。因此,道德引导和激发人们参与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道德有激励功能。

(三)道德评价

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是否符合当时的道德范畴?如何才能使人们的行为和活动符合当时的道德范畴?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利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等手段,对自身或其他个体和群体已经发生的行为,以及其他道德现象所作的善恶价值判断。由此可以看出,道德评价是以人的行为为评价对象,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等为评价手段的。

在道德评价过程中,当某种行为符合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时,行为者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内心感到愉快和满足,其行为不仅被广为传播,而且被广泛效仿。反之,当某种行为违背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时,行为者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内心感到不安和自责,从而使其行为受到约束和控制。故道德评价对人们的行为和品质起着重要的裁判作用。只有通过道德评价,才能使人们养成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激发人们的道德义务、良心,才能增强人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只有通过道德评价,人们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从而肯定善行,坚持善行,否定恶行,消除恶行。道德评价的过程就是人们推行、宣传、灌输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过程,也是人们接受一定道德要求的过程,是道德发挥功能的重要途径;道德评价越正确和越广泛,道德功能的发挥就越充分,道德对社会的作用就越有力。离开了道德评价,道德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要进行道德评价,首先必须明确道德评价的目的。根据道德评价的含义可知,道德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范畴,尤其在于判断人们行为的善恶。

如何才能对一个人的行为作出善恶判断呢?还必须进一步明确道德评价的依据。在道德实践中,任何正常人的行为都是在动机支配下做出的,同时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所以,在评价人们行为的善恶时,一般来说,既要考虑行为动机的善恶,又要考虑行为结果的善恶,要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要把动机和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道德评价的依据,而不能只考虑动机,或只考虑结果,作出单方面的判断。

二、管理与道德

管理的目的是使组织达到预定的目标,管理的精髓是沟通与协调,调动人的积极性。而道德内化为人的行为,具有协调、激励、教育的功能。因此,对管理来说,道德是其内在的要求,研究道德可以使管理理论更好地指导人们的行为,服务于管理实践。

(一)管理必须注重道德环境

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并不是简单地用各种规章制度对被管理者进行捆绑和约束。管理工作在考虑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必须注意人的精神因素。也就是说,管理工作应该创造一个适宜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气氛,让人们的聪明才智、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保持旺盛的进取心及高昂的士气。这种适宜的环境,不仅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还包括道德环境,即组织中人们的道德风尚的培养、道德伦理关系的建立以及人们的思想觉悟、精神状态、道德品质、道德心理、道德信念、道德舆论等。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管理工作不仅要与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相适应,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二)管理主体决定组织道德环境

作为管理的主体,管理人员本身素质的高低对被管理者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管理者的道德信条、道德风范、道德实践,对其追随者及下属会产生导向作用、潜移默化作用和同化作用。管理者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可以促进组织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管理者代表着一种素质层次和境界,其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道德素质。如果一个人道德素质低下,地位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作为管理主体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风范。

(三)道德是重要的管理手段

在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如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政治手段,还可以运用道德手段。从道德功能可以看出,道德有调节、教育和激励的作用,它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一个组织可以用一定的道德标准、价值尺度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用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作为自己行动的纲领。例如,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人们制定出了各种公约、民约;在各个行业中形成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等。

道德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政治手段等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从其作用方式和效果看,法律、行政、政治、经济手段是一种强制性手段,尽管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但毕竟是一种外在力量,它往往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这在效果上可能造成一种“暂时效应”。一旦组织运行出现“障碍”,已经建立起来的新秩序仍然有被冲破的危险。而道德是以良心、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等形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通过教育,逐步使人们从内心体验什么是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从而把道德原则变成自身信念,自觉抵制各种负效应,从而达到行为合理化的“持久效应”。而且,从调节范围上看,道德手段比法律等手段触及的领域更广。

(四)道德能调节组织内部关系

道德是使规章制度运行并发挥作用的润滑剂。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它能否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觉悟。另外,规章制度主要是面向员工,只有员工乐于接受,才会自觉遵守。这就表明规章制度要靠一定的道德力量作为基础。

道德与组织文化具有互动的作用。从本质上讲,道德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而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形成组织的价值观和特有精神,以此增强群体的凝聚力。这其实又是属于道德的范畴。中国的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杨国枢、郑伯埙在《对后儒家假说的一项微观验证》一文中,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讨论了推动亚洲“四小龙”发展的五大儒家伦理思想。

①家族主义。其内涵是强调个人对家庭所应尽到的义务,包括忠于家庭,孝顺父母,家人互助。而为了尽到上述义务,个人在工作生活及为人方面,必须谨守某些原则,诸如做事有恒、负责尽职、工作认真、工作勤奋、一技之长、生活节俭、为人谦虚、遵守纪律及自我约束。

②谦让守分。强调个人要自守本分,凡事要谦让为怀,容忍别人,为此也必须谨守某些原则,包括中庸之道、牺牲小我成全大我、长幼有序、遵守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稳扎稳打及尊重传统等。

③面子关系。其主要内涵是个人为保护面子而重视保有财富(如追求财富、量入为出)、谨守上下关系(如服从权威、服从上司)、注重人情世故(如礼尚往来、人情关系)的行为。

④团结和谐。其主要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重视和谐;团体的成员必须有团结精神,能热爱国家和集体,以共谋团体的成功。因此,个人应该诚实守信、工作认真、工作勤奋、不断学习新知。

⑤克难刻苦。其主要内涵是强调个人具有不怕吃苦(刻苦)的精神,同时亦能冒险犯难,有追求创新的行为。

(五)道德是评价管理工作优劣的有效手段

管理不但有技术属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属性。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而必然采取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制度、法规、准则来承担、执行管理职能。管理工作的好坏,管理人员素质、品德高低等均可以通过社会舆论进行评价和裁定。因此,道德是评价管理工作优劣的有效手段。

三、道德决策

管理道德是指在管理领域内所涉及的是非规则或准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决策者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不同组织的道德标准可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组织,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此外,组织的道德标准要与社会的道德标准兼容,否则这个组织很难为社会所容纳。判断决策的道德性主要依据西方学者提出的功利观、权利观、公正观及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等进行评判。

(一)道德的功利观

这种观点认为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决策。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接受功利观的管理者可能认为解雇其工厂中20%的工人是正当的,因为这将增强工厂的盈利能力,使余下的80%的工人的工作更有保障以及符合股东的利益。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没有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同时,功利主义也会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受到忽视。

(二)道德的权利观

这种观点认为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隐私权、言论自由和游行自由等)的前提下作出决策。例如,当雇员揭发雇主违反法律时,应当对他们的言论自由加以保护。权利观的积极一面是它保护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接受这种观点的管理者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看得比工作的完成更加重要,从而在组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有不利影响的工作氛围。

(三)道德的公正观

这种观点要求管理者公正地加强和实施规则。接受公正观的管理者可能决定向新来的员工支付比最低工资高一些的工资,因为在他(或她)看来,最低工资不足以维持该员工的基本生活。按公正原则行事,一方面能保护那些未被充分代表的或缺乏权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也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综合社会契约理论观

这种观点要求决策者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方面的因素。这种道德观综合了两种“契约”:一种是经济参与人当中的一般社会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另一种是一个社区中特定数量的人当中的较特定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这种商业道德观与其他三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察各行业和各公司中的现有道德准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研究表明,大多数生意人对道德行为持功利主义态度。这不足为奇,因为功利主义与诸如效率、生产率和高额利润之类的目标相一致。例如,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从容地争辩说他正在为尽可能多的人谋取尽可能多的好处。随着个人权利和社会公正的日益被重视,功利主义遭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因为它在照顾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忽视了少数人的利益。对个人权利和社会公正的考虑,意味着管理者要在非功利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道德标准。这对当今的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因为使用诸如个人权利、社会公正和社区标准之类的标准来进行决策要比使用诸如对效率和利润的影响之类的标准来进行决策,更让管理者感到迷惑,管理者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处于道德困境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