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情感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是因为人的情感的性质、内容以及状态主宰着人的动机系统的指向与功能发挥。在幼儿期,人的道德行为主要是以感受上的快乐调动激发情感或进行羞愧感的调节。成熟的人则以道德感维系自己的人格尊严。这一状况随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呈上升趋势。可见,很多“小太阳”们关心的只是自身及自我的发展,对父母、他人及社会却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倾向,这从反面证明了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视情感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是因为人的情感的性质、内容以及状态主宰着人的动机系统的指向与功能发挥。心理学家利珀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情绪本身就是动机的观点。他认为情绪表征人的欲望和需要。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快感,得不到满足则会导致苦恼。同时,情绪、情感不仅伴随着任何活动而出现,由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引发,而且反过来影响机体的需要,并且引导需要、调节需要。人的道德要求不是生物适应性需要,而是控制、调适某些生物适应性的需要。人的这些道德需要不是凭空产生的,根本上说受制于人的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交往方式。其深层机制在于人的直接交往或间接交往中由人对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一次次生活积累、一次次情感体验的强化和过滤,以至逐渐定向并迁移、泛化,最终实现价值体系化、人格化的结果。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克指出:“不同的人们各有其不同的最理想的体验标准。任何人所极力追求的情感,体现着这个人的个性特征。”也就是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在全部道德行为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情感来支持自己。这些情绪体验也许伴随着痛苦、羞愧、焦虑等负性情绪,但总使人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在幼儿期,人的道德行为主要是以感受上的快乐调动激发情感或进行羞愧感的调节。在青少年期,追求自我同一感过程中的欢乐与痛苦伴随整个道德成长。成熟的人则以道德感维系自己的人格尊严。这其间的内在运动轨迹正在于人在品尝各种体验之后,找到自己喜欢的体验,并自愿追求这类体验,扩大这类体验的经验范围,从而产生了对某些价值偏爱的感情。

二、青少年道德情感的现状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给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带来许多困难。社会对儿童的宽容与家长对儿童的溺爱,使他们变得冲动、任性、缺乏自制力;同时,他们只希望别人爱自己,想不到也不会爱别人。在现实生活中,爱得到锻炼的机会减少了。许多教育家焦虑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知识很丰富,但缺乏感动之心,缺乏体谅之心。据对上海一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该班小朋友在家里常任性发脾气的占50%,对父母不会用礼貌语言的占36%,他们只知道要别人爱自己,不知道自己也要爱别人。这一状况随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呈上升趋势。据对南京一重点中学和一普通中学的调查,发现有20%的人对待同学缺少帮助、关心和信任的积极情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据上海零点市场调查公司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在7岁至12岁的儿童中,有关“父母失业”,“住家附近有违法犯罪活动”,“家里是否有足够的食物”等涉及家人及社会方面的事情,都是该年龄段绝大部分儿童“从不想的事情”。有61.6%的儿童经常想的事情是“在学校中表现良好”,其次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突出”,“保护环境”,“让朋友们喜欢我”等。可见,很多“小太阳”们关心的只是自身及自我的发展,对父母、他人及社会却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倾向,这从反面证明了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